APP下载

敲响娱乐时代的警钟

2019-07-15刘心萍

祖国 2019年12期
关键词:娱乐至死新媒介互联网

刘心萍

摘要: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剖析了媒介变迁对于公众话语方式的深刻影响,并指出赫胥黎的预言正逐步成为现实。本文以《娱乐至死》中“媒介即认识论”为切入点,探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介对于当代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改变,并进一步思考技术垄断对于文化的威胁。

关键词:《娱乐至死》   新媒介   互联网   技术垄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媒介日趋多样化,并导致了社会信息爆炸。这令人咋舌的巨变,不禁让我思考新闻和娱乐业的真正价值。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娱乐至死》中谈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 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如今,我们正处于全民狂欢的互联网时代,“娱乐至死”的危机已悄然降临。

一、从“印刷统治”到“电视统治”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即讯息论”,“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换言之,他认为媒介是信息传播中最为本质的东西。波兹曼继承了他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即著名的“媒介即认识论”。在波兹曼看来,媒介的变迁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刷技术的普及,是媒介的一大进步。印刷媒介具有严谨缜密、逻辑清晰的特点,因此阅读报纸、书籍的人们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逻辑训练。如波兹曼所言,“枪炮的发明使奴隶和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宫殿前。”19世纪美国所有地区都开始形成一种以铅字为基础的文化。那个时期著名的律师、牧师和科学家,他们的社会地位、观点和知识都是在印刷文字中得到体现的。

然而,随着19世纪末图像技术的发展,电视逐渐成为主流媒介。图像脱离现实语境,把很多没有逻辑、无关的事情堆积在一起,使人思考短路。电视的诞生标志着“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其特征是碎片化、脱离语境。电视媒体一味追求收视率,不断制造猎奇噱头来博取大众的眼球,导致公众话语权丧失了严肃性。例如:美国一位女主持人裸体播报天气预报;我国热门节目“非诚勿扰”及“我是歌手”均存在故意按照剧本进行夸张表演的情况。一方面,电视媒体潜移默化塑造了大众追求奇闻异事的性格,使他们忽视了平淡之珍;另一方面,更颠覆了传统遵循逻辑的思维习惯,助长了跳跃化、碎片化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互联网与“泛娱乐化时代”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为终端的新媒介迅速崛起,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一种全民娱乐的“泛娱乐化时代”。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具有信息海量化、个性化与互动性强、虚拟社群化等新特点。

以信息海量化为例,信息轰炸正在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一事无成。其一,过量的信息对于生活的蚕食是毁灭性的。空闲时间里,人们被社交网络绑架,没有休息反而浪费了大量精力;工作时间里,人们频频被手机的消息提示音打断思路,大脑便脱离理性进入游离状态。

其二,过量的信息对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复存在。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的人,甚至失去了面对现实世界的理智与勇气;非实名制的网上冲浪与匿名发言暗示了网民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键盘侠、喷子等抹黑事实的行为愈演愈烈;抖音、快手等追求点击率、粉丝数的娱乐软件,将伪造的光鲜假象摆在大众眼前,而这泡沫金字塔的每一位助长者,都是一颗无处安放的心灵。

其三,最令人惋惜的是,频频出现的热点事件消耗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网络的普及程度,似乎与人们的思考能力成反比。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网民们对一切真相的挖掘仅停留在浏览层面,他们乐于隔岸观火、逢场作戏,凡事都高高挂起,显露出一种麻木不仁的消极心态。每一个人都将自己定位为看客,毫无反省之意。随大流、盲目追新的人们,以“吃瓜群众”自居。这种冷漠围观、看个稀奇的行为,仿佛回到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遥远时代。而人类最宝贵的友爱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正逐渐瓦解。

三、警惕“文化向技术投降”

如今,“全民娱乐”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潮流,并迅速渗透到商业、新闻、教育等方方面面。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提出“数字原生代”的概念,正是互联网时代青年的真实写照。这些年轻人追求独立、活在当下、对电子产品了如指掌,陶醉于最新发布的电影和游戏;却无法得心应手地应对生活琐事、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置若罔闻。毁掉这一代青年的,不是他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他们所热爱的东西。

除了《娱乐至死》之外,波兹曼还具有洞见性地创作了《童年的消逝》和《技术垄断》,合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在《童年的消逝》中,印刷时代成人与儿童之间识字能力的差别带来了“童年”,而娱乐时代则导致了“童年”的消逝。电视将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化为公众娱乐发泄的出口,使得儿童早早就沾染上成人的悲观怀疑、傲然和漠然。在《技术垄断》中,现代人过度推崇生产效率,坚信技术的精打细算总是胜过人的主观评判。而技术的失控将带来讯息爆炸,从而对人类文化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人们所崇拜的工业技术,将会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最终失去自由。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场“娱乐至死”的危机?波兹曼提出学校教育應当发挥引导作用,我深表赞同。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和指引的职能,帮助青年理解和辨析文化符号的涵义,引导他们将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联结起来。在我看来,技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更要警惕技术“失控”导致的负面影响。波兹曼所担忧的“社会公共话语权由理性、秩序、逻辑性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如今已然成为确凿的事实。“娱乐至死”的时代,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娱乐掌控一切时间,人们日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与思想在笑声中日渐枯竭。

笛卡尔言:“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娱乐至上主义俨然成为一道禁锢思想的围城,技术的便利与新奇带来虚幻的繁盛。当人们的热情、进取心、抗争愿望、独立思考能力逐步瓦解,等待人类将是消亡与毁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时刻保持理性与清醒的头脑,警惕技术对于文化的负面影响,才能防患于未然。敲响娱乐时代的警钟,已迫在眉睫。只有深陷娱乐沼泽中的人们觉醒并用理性加以反击,文化才能在与技术的斗争中反败为胜。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126.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93-97.

[3]张志华.解析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观”[J].当代电视,2011,(06).

[4][美]马克·鲍尔莱恩.最愚蠢的一代[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37.

(作者单位: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娱乐至死新媒介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从数据分析看我国体育报纸的“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