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档案期刊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9-07-15刘慧鑫

档案天地 2019年6期
关键词:办刊刊物期刊

刘慧鑫

档案事业中档案文化推广与宣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档案期刊是显现档案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档案从业人员在档案期刊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交流工作经验和学术成果,全国档案期刊互相学习、互通有无,直接推动了我国档案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从1951年,《中国档案》前身《材料工作通讯》创刊,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全面繁荣,档案期刊在这一时期也如雨后春笋般集中涌现。《档案天地》作为河北省档案系统的专业期刊,1993年成立,至今出刊301期,在创刊至今的二十七年中成长、发展、壮大,从形式到内容多次进行改革,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随着如今传媒业整体进入多媒体通讯时期,档案学期刊也和传统期刊共同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期。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回顾《档案天地》二十七年发展变化科学分析综合性档案期刊发展新瓶颈。

一、追求无止境,在改变中成长

1.栏目设置稳中有变,力求创新

刊物从1993年创刊到2005年,十三年间杂志没有栏目设置,文章只是按照重要性的强弱等顺序采取编辑的方式,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找寻,经常是领导讲话、业务工作、地市动态、文史研究、学术交流的文章交叉编辑,这体现了刊物创刊初期的探索性。在摸索过程中,2006年开始大规模的改版改革,杂志在当年第六期刊物中小试牛刀,调整栏目设置,开始采取固定栏目和特色栏目、动态栏目相结合的栏目设置。这一改变使杂志的品味得到了提升,翻开杂志扉页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自有栏目设置以来,《档案天地》先后开设栏目63个,既有四海钩沉、档案人语、聚焦等这些反映文史、业务、动态的固定栏目设置,也有珍档巡礼、兰台秘光、兰台风采这样的特色栏目,还有如档案与我与我家、我的档案我公开这一系列展现当时档案工作重点的动态栏目。2015年至今,编辑部在立足档案工作的基础上开拓办刊思路,结合档案业务工作、国家重大纪念活动以及我党的主要会议精神等主题开设不同栏目专题,如档案信息化专题、民生档案专题、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专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等,使杂志的时效性、可读性和指导性作用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为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刊物与北京档案、天津档案合作,三家媒体共同推出《京津冀交流》栏目,利用档案宣传平台交流三地先进经验,为京津冀三地档案行业合作添砖加瓦。细细梳理改版改革这十余年的栏目设置,无不凝聚着编辑人员的心血,记录着我们走过的路。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进步,可以看到档案重点工作的变迁、可以看到档案文化的渗透、可以看到档案人的新面貌。

2.发行周期由长到短,力求时效

刊物从创刊到2006年的14年间均采取双月刊的形式,碍于之前的信息流通时效性的局限,双月刊对于档案事业来说尚可满足事业发展需求,但是到后期电子通讯行业的迅猛发展,杂志在时效性上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观我们也想在杂志这个平台上有所改变。主客观因素的双重作用,敦促杂志在2007年改版为月刊发行,每月10日定期出版。改为月刊的杂志,继续秉承为档案事业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意欲办成雅俗共赏,能够更多地承载丰富内容的刊物。这一改变为杂志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工作信息发布更加及时、政策宣传更加广泛、业务交流更多元化、文史纪实更生动。提升了杂志的新闻性、可读性、知识性和权威性,成为推动我省档案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窗口。

3.作者结构由寡到众,力求全面

杂志创刊早期由于发行量局限于我省内部以及杂志定位主要为指导档案实践工作,故杂志作者行业分类大都集中于各级档案局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省内部分高校,其中档案实践部门占据大部分的比重,作者地域分布也大都局限在河北境内。随着时代的进步,虽然杂志的订单仍然大部分集中于我省内部,但是电子传媒的快速普及,使得杂志的读者群迅速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受众群体范围变大,致使作者结构更加全面,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囊括了博物馆、图书馆、还有许多省外高等院校等多样的作者群,而且近年省外作者的比重有所增加,2014年以来刊物刊登基金资助文献量大幅增加,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刊物的学术水准。

以上种种是刊物二十七发展成绩的一点点缩影,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事业的进步是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更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謀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在成绩面前不故步自封,理性科学地分析刊物在新时期面临的发展瓶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成绩不容否定,问题不可回避

1.作者群体水平薄弱,杂志学术价值堪忧

作为综合性档案期刊,业务工作报道和文史类文章占据杂志版面半壁江山,学术研讨文章版面占据较少,使得论文刊发面临寸土寸金的局面。一方面由于刊物不位列核心期刊,代表档案学研究前沿性的高水准论文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关系稿、人情稿的情况,导致真正有水平的论文由于版面所限无法或者延期刊发。分析刊物的发文作者群,发文人数从多到寡主要为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从业者、全省各级档案馆从业人员、全国高等院校的档案专业教师和学生等。可以看出,档案行业从业者为刊物目前主要的作者群,但是客观评价一下,部分从业者由于被自身工作局限性和档案相关知识更新滞后等因素所限,文章的学术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前些年各级档案局参照公务员管理,使得从业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研究实践型的档案业务文章也断崖式下降。以上这些问题在刊物的论文版面集中体现,直接影响了刊物的整体学术价值。

2.杂志行政色彩浓厚,经营模式制约刊物发展

我国目前拥有44种档案期刊,主办单位主要有由高校、学会和行政单位三种情况。高校主办的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G7,档案学》和《档案学通讯》,学会主办的大都限于专业档案领域,例如由中国机电兵船档案学会主办的《机电兵船档案》。剔除以上这两种情况,截止2018年底机构改革之前,全国大部分的档案期刊都是由行政部门主办,主办单位的行政背景和单一化限制了档案期刊的多元化发展,在办刊实践中也面临颇多的额外考验。一方面行政色彩束缚了办刊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现在面临的新问题是,文化体制和机构体制改革的大趋势是不允许机关办刊,将刊物推向市场化运行是形势所驱。所以这是当前刊物面临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亟需领导重视,极力解决,才能使这方平台得以继续运营。

3.日常工作任务繁冗,编辑工作被动

截止2018年底,上述全国大部分档案期刊由各省檔案局馆主办,编辑人员也大都为局馆工作人员,这就导致了杂志的编辑人员一边在完成刊物的编辑工作之外还要参与到局馆的一些日常工作中去,另一边还要分神去经营刊物,这两方面导致编辑精力不能全部投入到期刊编辑中去,对刊物的质量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另外日常一些关系稿、人情稿的存在,使得编辑在选稿的过程中不能择优录用,工作非常被动。而且近些年档案学科的影响力不足、来自基层的稿件质量堪忧、学术与业务工作剥离等,也是编辑工作被动的重要原因。这些工作负担使编辑人员难以掌控办刊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对期刊发展非常不利。

三、正视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途径

1.积极寻求多方合作

在办刊宏观思路上,要主动走出去,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办刊理念。与档案工作部门、高校、科研部门、相关单位积极合作,变坐等稿件上门到积极寻求优质稿源。树立清晰办刊理念,有目标有需求的去约稿来提升刊物的文化品位和学术品位。近年来我刊陆续推出的京津冀合作专栏、不同主题的专题设置、有奖征文等活动就是这一改革的有益尝试,初见成效,一来调动了作者的积极性,提高了稿件质量。二来编辑可以主动把握稿件内容,使刊物更能反映时代风貌,更有自身特色。

2.探寻改变经营模式,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如果略过行政事业色彩为刊物带来征订数量保证这一优势不说,现有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刊物发展的第一桎梏。刊物未来走向只有市场化经营和转为内刊两种命运。转为内刊,这些年的辛苦付出随之付诸东流,另外档案宣传工作的左膀右臂只能也随之断送,不是最优之选。市场化经营是我们未来的探索之路,走通了,杂志社工作拨云见日,一通百通,刊物会随着档案学科的兴盛更加生机勃勃,而且转为市场化经营,也可以使编辑人员从行政事务工作中脱身,全身心投入期刊编辑工作,这种改变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3.与新兴媒体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深化,它本身有着时效性快、传播范围广的诸多优点,万事利弊相依,这种快速的传播与阅读方式,忽视了传统纸媒记录与传承的特点。认识到这点,我们在今后档案综合期刊发展的过程之中,要发挥新媒体和纸质媒体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实现档案文化的传播和事业的共赢。以我刊为例,择优刊登河北省档案局网站、局办展览和纪录片、微信公众号冀小兰这些传播平台中的优秀篇目,用文字形式留下永恒记忆,杂志好文向网站、公众号力荐,扩大传播面,共飨读者。多种宣传形式互相融合,共促档案事业繁荣。

结语

《档案天地》作为我省档案事业宣传的一扇窗口,在二十七年的成长过程中,有辛劳、有曲折、有成绩、有挫折,这是我们事业发展成长的探索尝试。在总结成绩、归纳问题中寻求解决新瓶颈的方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档案综合期刊要根据改革方向调整办刊思路、经营模式、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去营造适宜的期刊发展生存环境,带领我们走出当前困境,继续为档案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

猜你喜欢

办刊刊物期刊
刊物贺词
期刊审稿进度表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拟广告
读者论坛等
期待您的加入
重要预告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