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还是不动?
2019-07-15
问:小宝日渐长大,对家里的任何东西都想摸摸、动动。他把奶奶买的朝天椒塞进鼻孔,把爷爷练字的墨汁涂一脸,把我的香水洒在花盆里,往爸爸的啤酒里倒陈醋……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为此,我总担心他乱动,但凡看他伸手,就想大喝一声“住手”。请问,孩子这么调皮,我约束他不让他乱动,是对的吧?
郭青霞
答:孩子从一岁起,就会对感兴趣的东西摸摸、动动。这时,家长可以把家里收拾得利索些,把贵重东西和易碎东西拿走,将柜子和抽屉锁好,拔下电器插头并盖好,把书架下面的书籍拿走,放一些旧报刊让孩子随便翻。这样,就不必总是呵斥孩子“住手”了。因为总限制孩子行动,会压制其好奇心,使其感到不知所措和无聊,有损其理解力的发展。
万一孩子动了不该动的东西,应心平气和地把孩子拉走或让孩子放下手中的东西。这样,孩子才会明白家长的意图。如果孩子忘了嘱咐,动了某个不该动的东西,家长也不要大声斥责。
受求知欲望的驱使,孩子必然会试图挣脱家长的约束,因为任何一种约束都会妨碍他能力的发展。如果家长一味打压,意志薄弱的孩子会放弃好奇,不再努力去了解周围的世界;而意志坚强的孩子则会强烈拒绝家长对他提出的任何要求。这时,家长应该自问:“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是否每件都是必要的?”或许更多时候家长只是出于习惯而已。其实,家长对孩子的约束越少,孩子的压抑感越小,就越愿意听从家长的劝告和建议,从而变得听话起来。
对孩子提出约束和要求时,家长应注意方式方法,同时要明确地说明原因。
较大的孩子已经能够明白大人讲的道理了,也许会提出反对意见。这时,家長不要说“住嘴”,以大压小。强制,只会使人假意服从,无法使人心悦诚服。家长一旦离开,孩子仍会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相反,如果家长能够听取孩子的意见,收回不恰当的要求,不仅不会失去面子,还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家长也不要因一时情绪好或担心孩子哭闹,就随意取消规则和要求。因为你今天做出了让步,孩子会认为你明天依然可以让步;而你定下的规则,不一定非遵守不可,你禁止去做的事情,去做一下也未尝不可。同样,如果家长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呵斥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听疲了,也不会真心实意地服从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