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莹:活出自我才是好妈妈
2019-07-15芷君
芷君
郜莹是中国台湾电视台、广播电台资深主持人,曾获台湾广播电视最高荣誉——金钟奖。此外,她还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了28部个人作品,并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报导文学奖。除了这两个身份,她还是郜妈——一个优秀的母亲。如今,她的儿子家石在上海做建筑设计师,女儿沈妮在美国纽约担任中医针灸师。提起做妈妈,郜莹有很多感触。其中,她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活出自我才是好妈妈。
追逐梦想不等待
结婚后,郜莹一度想退回家庭,做一个“小女人”。因为她最想过的生活就是“丈夫撑起一片天,我躲在下面,安逸地做个伺候丈夫、孩子起居生活的家庭主妇”。不承想,郜莹35岁那年,三岁半的女儿被确诊为急性骨髓炎,生死不定。在医院,她不休不眠地守候了女儿整整42天。在这42天里,她想起自己10岁那年,14岁的大姐突发心脏病离世;大学毕业那年,恋人因车祸离世;如今,女儿还不到4岁,竟也病倒了。人生何其短暂,老天爷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要珍惜生活啊,因为人生无常,我们不是可以长长久久一直活着的!
所幸,女儿的病好了。但是郜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不想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了。她曾想等儿女长大后去各地旅行,好好写书。如今,这些计划统统要提前,从即刻起,活出自我。
女儿出院后,郜莹就做出决定,把去全国各地旅行的事宜提上日程。朋友得知消息后,打电话来骂她:“你不要这么不守妇道,好不好?”儿子也哭着说:“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留在家里照顾我们,而非要跑来跑去的?”
郜莹也舍不得离开孩子,只是她的眼泪是上了飞机才涌出来的:“我一直哭,哭到香港,怕别人笑话,就把头一直转向窗外,不敢回过来。”
她独身一人到大陆偏远地区旅行采访,每天背着20多公斤的行囊,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她常常天刚亮就搭车赶路,而深夜抵达陌生之地,与跳蚤、臭虫同眠,和蛆虫共厕,以极简的食物果腹,体会旅途中的劳累、辛酸……
回到台湾,她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写5000字以上,每天脑中回旋的都是写作之事,以至于难以入眠。长时间趴在书桌前和旅行中背负重物,导致她脊柱变形,经常感到腰酸背痛。而她的这些努力都化成累累硕果:《因缘人间》获中国文艺协会报导文学奖,在台湾主持的节目《民族的花朵》连续两年分获台湾电视台文建会“优良节目奖”及“特别报导文化奖”。她还根据自己的旅行经历,陆续出版了《新疆的太阳不睡觉》《行走在美丽的最深处》《美丽心世界》《信物》等多部著作。
一年当中,郜莹因为旅行会有几个月不在家。媒体采访郜莹夫妇时当场发问,先生是否会对此不满?郜莹直率地说:“即使我在家当个传统的好太太,也不可能让先生百分之百满意。既然这样,那我为何不做自己?”而丈夫沈亮说:“其实,我很羡慕她,有时真想和她交换一下角色。”
郜莹努力做自己,不仅让丈夫羡慕,也给儿女做出了榜样。
2011年年初,在美国纽约刚考上针灸师的女儿给妈妈打来越洋电话:“妈妈,我真佩服你!去年,你替偏远山区的孩子募集到七万多本图书,居然还有时间写了四本书,你真了不起!有活得这么带劲的妈妈,我也要努力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好!”
是啊,想让儿女优秀,妈妈要先让自己优秀。因为父母是儿女的榜样,有优质妈妈作示范,何愁儿女不优秀呢!
爱孩子“用心不用力”
当初,每次出门旅行前做准备工作时,郜莹望着一双儿女就发愁。因为这样的孩子,托给谁照顾都会成为负担:每天早上,他们闭眼躺在床上,等着妈妈帮忙穿衣服,抱去洗手间。可这怪谁呢?还不是自己包办了孩子的大小事务。孩子轻轻咳嗽一声,就能让自己进入战备状态。她做得太多,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孩子根本没机会体会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怎么办?郜莹决定,从今往后,做一个“用心不用力”的妈妈。
于是,以前那个随叫随到的妈妈变了!儿子找不到东西问妈妈,郜莹用“等一下”“忘记了”来拖延;4岁的女儿上完厕所,手上、裤子上沾了粪便,她也不帮忙,任由孩子自己处理。以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感到这个妈妈太无情了。女儿就曾气呼呼地说:“你这个妈妈当得太差了!你为什么不去别人家看看?看看别人的妈妈,对孩子照顾得有多周到。”
这话深深刺痛了郜莹的心,那天凌晨4点,她才昏昏睡去。
孩子不理解,可不理解又能怎样?有些事情,妈妈每多做一件,孩子就多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看着孩子由事事需要仰仗父母,到跌跌撞撞地学习自理,郜莹虽不忍心,但也明白,此时她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帮助孩子获得将来离开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她养育出的孩子才是“合格品”。真正的爱,不就是看着孩子渐行渐远,走向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吗?
即使到了现在,儿女已经长大成人,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可这个装懒装傻的妈妈依然常常跳出来,对儿女大喊:“不要问妈妈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妈妈做了什么!”
女儿从纽约大老远地打来电话,郜莹跟女儿提出要求:“你以后工资的十分之一要孝敬给我!”先生过六十大寿,她唠唠叨叨,要求在美国和在上海的孩子必须回台湾给爸爸祝寿,因为父母养大孩子很辛苦,而孝敬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
关闭“父母银行”
儿子想利用假期和同学去旅行,求妈妈资助,因为家里的经济大权掌握在妈妈的手里。结果,郜莹说:“你规划一下旅行的天数、路线,计算一下花费,做个计划表,打印出来给我看。”
儿子迅速交上一张行程预算表,郜莹勾出“伙食费”项目,大方地表示这部分由她来承担,因为儿子的伙食费用是列入家中必须支出项目的;至于旅行中的交通费、住宿费,因为是非家用计划支出,所以妈妈只能借贷给他。当然,需要写欠条,并说明以后要以零用钱或以打扫、粉刷房子、洗衣洗碗等劳动来偿还。
女儿想看国际巨星歌舞秀,入场券要数百元,请示妈妈。妈妈立批“可”,但左手给錢右手就伸手要借据,并要求她分期偿还这笔借款。
孩子们想买最新的MP3、很炫的手机……郜莹二话不说大方给钱,但绝对是一手给钱一手要借据,且前账未清,绝不放新贷。另外,追讨欠款时,她不讲情面,不通融,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花钱时痛快,还钱时痛苦”的滋味。
丈夫对郜莹在金钱上跟孩子如此计较,颇不以为然。但郜莹认为,这是在对孩子进行“量入为出”的理财教育。
郜莹说自己读大学时,曾全然不顾家庭经济的窘迫,一心住校,以便能多参与学校社团晚间的活动,尽兴地玩四年,于是不管父母同意不同意,就申请了住校,以为先斩后奏,就能逼迫母亲答应。不料,母亲说家里没有这笔预算,如果她执意住校,就得自己想办法筹住宿费和生活费。
母亲此举不仅告诉了郜莹“自己做事自己扛”,也逼迫她四处打工筹住宿费。结果,她比周围同学更早地体会到什么叫“谋生不易”,并在学生时代就能为以后的出路作考量。在周围同学耽于享乐之际,郜莹就开始努力寻找就业方向,掌握养活自己的本领。因为没有父母提供生活费,她只能“赚多少花多少”,因此不论开源还是节流,都很用心。毕业时,她成为班上同学第一个找到工作的人。
毕业、成家一路走来,郜莹从未感到入不敷出,这都得感谢母亲当年将“老妈提款机”狠心关闭了。
郜莹的丈夫在金钱上对孩子们极大方。他认为:谁让孩子们命好,有能让他们花得起的爸妈。但郜莹坚持对孩子们关闭“父母银行”,因为没有吃过赚钱苦的孩子,没有资格提早享受“用钱乐”。况且,爸妈对孩子有求必应,在养大孩子花钱胃口的同时,是否想过,自己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辈子花得起的金钱吗?如果有朝一日,孩子失去了“父母银行”,而又无法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那他会不会为了钱什么都肯做呢?
丈夫听后,感觉郜莹虽然斤斤计较,但的确是个好妈妈,因为她实实在在地为儿女着想。
“仙人掌教育”
郜莹的女儿曾独自在上海求学。郜莹看望女儿时,曾买了一株仙人掌,用来点缀房间。本来,她不指望女儿除了照顾好自己外,还能把仙人掌也照顾好。然而,让她惊讶的是,女儿不仅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把仙人掌也照顾得很好。
每年5月~9月,最炎热的季节里,仙人掌就一朵接一朵地绽放黄花。郜莹瞧着稀奇,不禁赞叹道:“哇,真了不起,这个仙人掌居然能活得这么好!”女儿见怪不怪地回应妈妈:“因为它是仙人掌啊。”言外之意,仙人掌本来就是生命力顽强的植物。
这引发了郜莹和女儿对生命韧性的讨论。郜莹说:“当初,仙人掌肯定不会这么好养,它肯定是为了适应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被逼成了现在的样子。”
女儿在点头称是后加了一句:“对,就像我一样。”
郜莹听完,不禁笑起来。笑容中,有对女儿的嘉许,也有做母亲的疼惜,因为女儿18岁到上海读书,举目无亲,独自承担生活、学业压力,其中的困难肯定不少,但是她都默默扛了下来,没有一次打电话向妈妈哭诉。郜莹曾嗔怪女儿:“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哭给爸爸妈妈听呢?”
“哭给你们听有什么用?隔那么远,你们也没办法立刻飞过来帮忙。哭完,还不是得自己面对?”女儿回答。
“那为什么回到家,见了爸爸妈妈的面也不说辛苦?”
女儿淡淡地说:“其实,辛苦过去了,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和女儿的独立坚强相比,一直在台湾读书的儿子就“面”了一些,直到后来因出国进修,在异国他乡,父母鞭长莫及,他才被“逼”得独立起来,算是有了一点仙人掌精神。
郜莹常对儿女说起她看过的一部关于胡杨树生长的纪录片。片中,培林专家讲述种植胡杨树的诀窍——少浇水、少施肥、少培土。因为如果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根扎得浅,就经不起大风大雨。所以种植胡杨树最好的方法是,只要它们活了,就不要再理睬它们。地表没水和肥料供它们吮吸,它们才会拼命地向下扎根,穿过沙土层,把根扎进更深的地下。根扎得深,它们才会枝繁叶茂,才不会轻易被狂风刮倒。
仔细想想,养孩子跟栽树一样,如果对孩子的照顾太周到,孩子往往有惰性,难以成才。若要孩子顶天立地,就不要给他太充足的水分和肥料,要狠下心去逼迫孩子奋力扎根。毕竟,在温室里,我们是永远见不到参天大树的。
给孩子爱的饱足
看到很多妈妈一面将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一面又怨恨儿女没有能力经营好人生时,郜莹就给她们讲“轻松做妈妈也做自己”的观点。于是,粉丝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郜妈”,纷纷向她取经。
郜莹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主观上想当个好家长,可一不留神走进了误区,比如自己怠于学习,不肯努力上进替孩子“长脸”,却希望儿女用功学习,样样不输,给父母“长脸”。这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什么样儿孩子就什么样儿,你不能对自己要求宽松,对孩子要求严格,这样的“双标”,孩子是不会接受的。再比如,有的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却不肯花时间与心思去了解孩子,不能陪伴孩子学习成长,只想花钱将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其他的就不管了,同时感觉自己花了钱就是好家长了。其实,当个好家长,远非如此。给孩子爱的饱足,不是给孩子足够多的金钱和提足够多的要求,而是给孩子足够多的了解和做足够好的榜样。
郜莹的一双儿女不是“啃老族”,也不是“靠老族”。他们有工作,能与旁人和睦相处,吃苦耐劳,愿意为自己的未来打拼。郜莹的女儿曾对郜莹说:“我真佩服你,妈妈,你有不同于常人的坚毅!”郜莹的儿子也曾对他的同学说:“我的妈妈跟别人的妈妈不一样,她真的是非常讲道理,很好相处的!”这都是因为郜莹给孩子们做出了好的榜样,愿意花时间了解他们,和他们做朋友。
郜莹说:“我认为这是儿女对我的最高礼赞。”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