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19-07-15欧阳琪

中国教师 2019年7期
关键词:乞巧艺术评价

欧阳琪

一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课程似乎只是传授艺术技能的工具。为整合美术、音乐等学科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而最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艺术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已经成为21世纪艺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巧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笔者的学校所在地美育资源十分丰富,学校在艺术资源整合方面有较多的实践经历。此外,作为广东省、广州市乞巧文化传承基地,学校每年承办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乞巧节”活动,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教育整合资源。由此,学校启动了“巧艺”课程项目,制定了研究目标、内容和实施策略。

1.确定项目研究目标

一是通过研究,以感知美、欣赏美为主线,以学校地域艺术特色为基础,挖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的艺术共性,逐步构建多元“艺术整合课程”体系。

二是根据课程目标,推进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实现我校“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智慧少年”的办学目标。

三是把艺术校本课程建设与师资培养有机结合,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逐步形成与综合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艺术整合课程”体系,为同类学校建设和优化艺术课程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具体操作示范。

2.明确项目研究内容

(1)“艺术整合课程”整体设计的研究

本课题拟通过对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变革课堂教学,以乞巧地域文化为特色,对音乐、美术等课程进行整合,重构音乐、美术教材,聚合课程合力,变革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使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更好地指向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智慧少年,落实“自主自强、仁爱合群、博学创新”目标内涵,让我们的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感情的陶冶,提高审美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美好心灵和优秀潜质的人。“艺术整合课程”的构建依据课程建设的一般要求,包括课程理念、背景、目标、内容、实施、管理和评价这七个方面内容。这里的“整合”不是内容的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而是通过摒除学科界限,研究学科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真实任务情境的学习过程,共同解决问题,来达到对艺术学科的深度理解,即实现主题之下的艺术整体理解。艺术整合课程是改善基于学科能力分解的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2)“艺术整合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

描绘课程蓝图。从师生发展出发,立足于办学基础,系统性地描绘出能够匹配办学愿景的学校艺术整合课程蓝图,通过展现学校整体课程的追求、框架、路径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效能与成果,即定目标、达共识。

铺排课程要素。系统设计学校艺术整合课程规划,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有效地构建出能够匹配办学愿景的艺术课程框架,以展现学校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保障、成果等系列要素,即做规划、求发展。

焕发课程价值。全面建设能够匹配办学愿景的学校艺术整合课程,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不断地创造并丰富课程建设的经验,促进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促进家长积极参与校务,促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以展现出焕发学校课程价值的多样课程成果,即施课程、出成果。

3.制定项目实施策略

加减法策略。在项目实施中,学校结合课题实验、学校乞巧特色文化及周边地域艺术资源,对原音乐、美术教材进行“做减法,保留必修知识;做加法,补充诗、歌、舞、画等学习内容”,对艺术学习资源进行选择、整理、丰富。在课程设置中按照广州市教研室2014年颁布的《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足课程,设计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整合课程”,开设艺术基础课程和艺术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份个性课程表。

多种整合方式并行。在艺术基础课程实施中,我们重点研究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音乐、美术学科整合)的方式。在艺术选修课程中,我们重点研究艺

术+X的整合方式,探索艺术与语言、艺术与体育、艺术与地域文化、艺术与数学、艺术与科学的整合路径。

二、“巧艺”课程的实施策略

1.构建“艺术整合课程”的框架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从课程准备、课程设计、课程实践、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实现课程管理。在课程准备中,重点解决教师对课程背景、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共识的问题。在课程设计中,我们明确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与选择是本课题研究中的重点,我们按照研究思路,开设基础课程、自选课程,在自选课程中开发研究类课程和体验类课程。在课程评价中,依照课程管理的发展需求,启动了课程准入评价、课程申报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成果评价四个阶段的评价。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保留传统艺术课程教材的精华,每周开设2节基础课。同时把“巧艺”自选课程项目作为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开设包括乞巧手工、围棋、书法、声乐、打击乐、尤克里里、古筝、舞龙、舞狮等在内的多门课程。选修课程由 2015学年的58门增长到2017学年的68门课程。实施中,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教学反馈,调整了项目的内容,引进第三方机构的师资力量,并尝试把学校特色课程——“乞巧手工”纳入三年级选修课程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平台。

2.分类探索选修课程以美育人的样式

立足于学校的周边地域特色及乞巧特色文化活动,通过“艺术与审美”相关学科多形式组织方式,在开设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和自选课程。根据三大课程体系的课程特征和学习策略,我们從研究性学习课程和体验类学习课程两个维度实施。

研究性学习课程。本项目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基于“以美育人”的课程理解,调动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元素,引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在开放情境中,通过自己或与同伴合作等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课程。我们总结了以下课堂流程:创设情境,引发兴趣——确定选题、小组分工——研究学习、常态交流——小组汇报、评价反思——总结激励、启动新学。

体验类学习课程。体验式学习的活动课程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教师在活动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如何与学生产生心灵及行为模式的共鸣,如何引发学生挑战自己在此方面的能力。课堂流程如下:体验感知——观察、反思——反复练习——交流分享——整理资料。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乞巧艺术评价
潭山乞巧
藕断丝连
纸的艺术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