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士学历教师在中学任教情况分析及建议
2019-07-15程翔万锡茂
程翔?万锡茂
【关键词】博士教师 中学任教 情况分析
20年前,博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学,在当时属于新鲜事,有些人认为是“大材小用”。20年后,博士进入中学已是正常现象。有些区域,有些中学,博士数量很多,既有本土博士,又有海归博士,还有博士后。本文试就博士进入中学从教的情况,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博士學历教师分布情况
笔者对北京、上海、深圳、福州、济南、泰安、衡水七地部分中学进行了粗略调查,得到了一些基本数据。六地分别代表一线、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结果显示博士学历教师分布很不均衡。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对集中,二、三线城市为零。北京市海淀区相对集中。在全国范围内,三、四线城市的名校数量比较多,地市级一中多为名校,“特级”等骨干教师数量颇为可观,但博士学历教师数基本
为零。
泰安一中和衡水中学都是国内名校,但博士学历教师均为零。特别是衡水中学,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2人、国家级荣誉获得者17人、特级教师13人;2017年《中国学科竞赛500强中学排行榜》发布,衡水中学位列全国第一名。这说明,传统意义上的名校骨干教师数量与博士教师数量不成正比,这主要是地区差异造成的。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在美英国家同样存在。笔者调查了美国和英国三类学校博士学历教师的分布情况。
此表显示,学科之间博士教师数量的分布也不均衡。这可能是由学科特点以及学科组选拔教师的观念有所差异造成的,也与就业有一定关系。这种不均衡会不会造成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差距?笔者认为,这要看评价学科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学科组以抓升学率为主,博士教师少一点没有什么关系,像衡水中学博士数量为零,但它的升学成绩有目共睹。不过从教师队伍发展的观点来看,没有博士显然是一个不足之处。
博士教师获得“骨干教师”荣誉的情况如何呢?以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为例,专任教师中硕士占37%,博士占13%,本科占50%。学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共131人,占专任教师的50%;其中博士为13人,占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9.9%,占专任教师的5%;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共31人,其中博士2人,占市级骨干教师的6.4%,占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1.5%,占专任教师的0.7%;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本科学历85人,占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64.9%,占专任教师的32.7%;市级以上骨干教师31人,本科学历29人,占93.5%。在市、区级骨干教师中,博士教师占比为什么这样低呢?主要原因是博士教师年龄偏小、教龄偏短,多数博士教师参评骨干教师资历尚浅,所以骨干教师的主体仍然是本科学历教师,这与衡水中学基本吻合,与多数名校也基本吻合。但是,再过10年,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的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市、区级骨干中博士的数量一定会明显增加,而三、四线城市的名校可能维持原样。
二、博士教师在中学任教的利、弊分析
博士教师来源的主渠道是每年的博士毕业生,职后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极少。由于博士授予单位多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因此博士毕业首选的工作区域也是一线城市,是学校或科研单位。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原则上从国外引进博士或博士后,本土博士毕业生想进入重点高校比较困难。而一线城市中名校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不亚于一般高校,各方面待遇和机会优于普通中学,甚至优于一般高校,对博士毕业生具有一定吸引力,加上在国家课程改革和招生考试改革中,名校发挥着引领作用,一部分对基础教育有情怀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做一名中学教师也就很自然了。
博士教师相对集中于一线城市名校有利也有弊。首先,名校平台大,给博士教师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开设校本选修课、担任学生研究性学习导师、承担学科竞赛辅导工作、主持科研课题等,能够充分发挥博士教师的学科优势。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十分重视博士教师这个群体,专门开设了“博士论坛”,请博士教师定期为师生作关于学科前沿的学术报告,坚持多年,效果良好。博士教师专业精深,站位高,视野宽,一旦适应中学教育,后期发展不可限量。其次,博士教师的学术水平高,可以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学术水准。一所名校,教师的学术水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尤其是高中校,学术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从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高中名校,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像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很多教师是博士,其中不乏牛津、剑桥毕业的伊顿校友。这所学校的每一名学生可以分得一名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其学业进度,学生每周都会以小组方式接受一次导师辅导。学生进入大学预科时,还可以选择一名新的导师,专门辅导主修学科。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学术导师,就无法完成这些工作。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受益。传统的学科教师主要精力放在应试上,基础扎实有余,但思维活跃不足,视野有限,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受到制约,“套板反应”“思维定式”等负面作用显而易见,学生进入高校发展的后劲儿不足。博士教师的优势在于可以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思辨能力,突破学科限制,尤其是突破应试牢笼。博士教师具有坚强的学习毅力,长于文献检索,精于逻辑分析,每一名博士都有精彩的奋斗故事,可以现身说法,影响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坚毅的品格。博士读书数量普遍高于硕士生和本科生,在引导学生广泛读书、善于读书方面,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有一批高素质的博士教师,他们酷爱读书,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学生耳濡目染,深受影响。
当然,在看到有利一面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不利的一面。首先,博士研究学术时间久了,会有些“呆气”,反倒不会与人打交道了。做中学教师,一定要学会和学生打交道。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基本不懂学术,主要关心升学考试。博士教师如果不去适应学生,而是等着让学生来适应自己,就很可能陷于被动。学生是鲜活的,特别需要教师与之交心,做朋友。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其次,在中学,评价教师的标准主要不是学术水平,而是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提高的能力;能够发现学生的潜力,全身心为学生服务。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专家学者,而是优秀教师。学者与教师不是一回事。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未必是一个好教师,而一个好教师必然具备学者的品质。在中学教书,固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但当教师的专业知识达到了基本要求之后,起决定作用的就不是知识了,而是教育教学艺术,而这恰恰是专家学者包括博士容易忽略的地方。笔者曾经与几位大学教授谈起这个问题,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重学术,不重教学艺术。在他们看来,教学艺术属于小儿科、小技巧,不屑一顾。这就是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区别。未成年人接受知识的过程与成年人不一样,教大学生,教学艺术似乎不太重要;教未成年人,教学艺术就很重要。在中小学教书,需要启发引导,需要耳提面命,需要严防死守,需要苦口婆心,需要耐心细致。这可能是喜欢做学术的研究者不愿意为之的。笔者以前接触过几位博士教师,工作数年仍无法适应中学教学工作,最后只好调动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掌握教育教学艺术;一肚子学问,却不知怎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再有学问,不能对症下药,效果必然不佳。再次,博士教师原本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长期教中学,整天和孩子做一些基础的事情,原来的学科知识和学术优势发挥不出来,就会出现学术退化,久而久之,好不容易学来的专业知识荒废了。这里涉及一个牺牲精神,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忍痛割爱。我们之所以佩服陶行知这位民国“大先生”,就在于他舍得脱掉西装,穿上长袍,和孩子们一起做那些基础的事情。
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由于学校重视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工作的开展,所以这个矛盾并不太明显。学校鼓励博士教师主动给师生提供学术前沿的内容,比如,“雪霁茶香”教师沙龙中,就有几位博士教师给师生开设了《三体》《老子》《红楼梦》的学术讲座,已经坚持很久了,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大部分博士教师逐步适应了基础教育的特点,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制定了“青蓝工程”,有“师带徒”制度,刚参加工作的博士教师要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师,学习一年。学校既有班主任师傅,也有教学师傅。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博士教师放下博士架子,虚心求教,潜心钻研,深入老教师的课堂听课,主动邀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指出问题,及时改进。学校物理组的孙越博士工作一年就站稳了讲台,原因就在于她的虚心好学,一学期听课上百节。
三、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前,全國中学的博士教师分布极不均衡,最突出的问题是扎堆现象严重。一所中学博士教师数量太多,评职评审是一个大问题。以北京市为例,每年的正高职称评审只有70多个指标,即便将来有所增加,也还是很有限的。2018年,全国正高级指标共3604
个(含中、小、幼教师),分到中学的指标就更少,僧多粥少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一群博士教师工作二三十年后不能评上副高、正高,必然会影响工作情绪,更有甚者会影响队伍的稳定。
笔者建议,一所中学应根据办学规模,合理控制博士教师数量,不是越多越好。据《中国博士发展状况》一书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博士获得中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是29.19岁,副高是34.11岁,正高是39.73岁。显然,在中学任教的博士远达不到这个平均数,主要原因固然是2008年以前中学博士数量甚少,比如,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目前博士教师平均年龄为36.6岁,2008年前进来的只有两位,大部分是近五年进来的。在这些博士教师中,副高职称占20%,平均年龄为46.43岁,最年轻的副高37岁,正高目前为零。有的中学博士教师数量较多,年龄又相对集中,职称评审将是一个突出问题。
为使博士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好的工作平台,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在某些专业上打通高等师范学校与中学的界限,高校教师可以到中学代课,中学教师也可以到高校兼职。学术上特别拔尖的中学教师可以突破学科课程论的限制,在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与高校打通。优秀的中学教师可以承担大一、大二的本科课程,甚至可以担任硕士、博士的实践导师。目前,在一些城市,部分师范类高校已经这样做了。它的好处在于,可以给在读学士、硕士、博士近距离接触中学学科教学的机会,使他们尽快熟悉中学教学情况;同时,高校可以听取中学教师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方案,根据中学实际培养人才。
当然,还可以给博士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语文组与北大中文系合作,多次邀请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来校上课、作报告,语文组的老师参与中文系的课题研究,参与中文系承担的师训工作。化学组与北师大合作,邀请北师大教授来校与化学组老师进行“高端备课”,化学组教师也到北师大参与相关活动。部分教师还被聘为北师大、首师大的兼职硕士生导师,给他们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上课。这种合作促进了北京市第一〇一中教师队伍的发展,尤其是为高端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博士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希望将来有一天,优秀的中学博士教师可以直接被聘为大学兼职教授。
(作者系:1.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