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参与

2019-07-15许若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语文能力

许若玮

在工作中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开学时发下新课本后,在众多的教材中,学生往往会首先选择阅读语文课本,并常常被课文中生动曲折的情节、性格各异的人物、优美传神的语言深深吸引,从而进入作品的情境,甚至达到手不释卷的程度。同样一本语文书,到了语文课上,在老师条分缕析的讲解之下,对学生却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对课文的情节、人物和语言似乎一下子没了兴趣,尽管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的反应却并不热烈。于是老师常常慨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些道理虽说每位语文教师都清楚,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多年前说的那样:“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他们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主导”变成了“主演”,“主体”变成了“观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逐渐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

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13岁到15岁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思想和行动的自主权,常常希望证实及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如果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活动、表现,而是一味地实施灌输,只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中享受到参与的快乐。

一、学生参与要有广泛性

在语文课上,有些教师特别喜欢提问班上几个思维敏捷、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一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靠的其实只是为数不多的“活跃分子”的配合,而班上其余几十个学生则处于被冷落、被忽略甚至被歧视的状态。

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发展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有“两全”观念,由过去把传授知识作为最终目的,转变为把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欢快地演,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的各种活动,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获得学习的乐趣。

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还应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整体筹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活动形式等的确定。特级语文教师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就主张把制定教学目标的权利教给学生。请看胡老师上的一节初二作文指导课:刚上课,胡老师问学生写议论文时“最感困难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就一件事说看法,不知该怎样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于是教学目标被定为“学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教学目标从学生中来,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全力以赴地学习。

二、学生参与要有层次性

我们常说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到教学中,就是一切要从学生的具体条件、情况出发,不能搞“一刀切”。不可否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与他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面对着互有差异的学生,“应试教育”的态度是带歧视性的选拔,以忽视大多数学生发展为代价换取少数“精英”的“成功”。而素质教育则是一种非歧视性的民主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经常研究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对作品的感知能力、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不同梯度的问题,为各类学生表现自我铺“路”搭“台”。对那些学生暂时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回答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目,给他们多一些提示,耐心地傾听,并及时给予热情的肯定。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时扬长避短。有的同学朗诵文章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有的擅长表演,有的擅长绘画……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专长,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参与过程中展示自我,取得不同程度、不同领域的能力增长,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获得自信和快乐。

三、学生参与的形式要有多样性

初中生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如果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方法,学生就容易产生疲劳感。所以,在引导学生参与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想方设法使参与形式变得活泼多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思考,发展能力。

比如读,就可分朗读、默读、诵读、吟咏,可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分男生女生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可通读、速读、跳读,可“开火车式”顺读、“比赛式”竞读、“你问我答式”探读,可配乐读,可跟在录音范读后轻声学读,等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具有某种角色体验,如模拟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竞选演说、表演课本剧、课堂辩论等。活泼多样的参与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四、学生参与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活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参加语文实践。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大力倡导儿童的“六大解放”,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去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校、家庭、社区等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都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让学生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生活实际,在开放性的大课堂中观察人间万象,体验生活与人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受到教育。教师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参观工厂、访问普通劳动者、参加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阅读、收集资料、网上写作等。再如组织“捉错打假”活动,让学生收集报纸杂志、招牌广告、影视字幕上出现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分析出错原因并改正。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了解了社会上用字混乱的现象,又加深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这比单纯在课堂上纠正错别字、强调规范书写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学习是主体参与性的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一旦学生的表现力、求知欲、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时间,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并研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深度,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度,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展示个性,收获自信和快乐,获得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语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