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维护和绿色发展的思考
2019-07-15王关区
王关区
摘 要:尽管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但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维护、修复、治理。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研究草原生态维护、治理的原理、规律,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新路子、新举措。
关键词:草原 生态维护 绿色发展 思考
以往人们更多地把草原的经济价值作为生产生活等的基点,过分陶醉于对草原自然的改造和摄取,而忽视了大自然的报复,滥垦、滥采、过牧超载、破坏性开采草原矿产资源等行为与草原生态系统自然规律相违背,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从而遭遇草原严重退化等的困境。因此,不管人类的能力有多大,都要尊重草原自然,都要遵循草原自然规律,都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之路。
树立草原生态意识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思想精髓,充分认识、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伟大意义;广泛传播、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理念,用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原理原则武装头脑,培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与生态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价值观、财富观、生活观和政绩观,并自觉、自愿地按照生态文明的思想原则、理念要求等规范自身的生产生活等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主动参与者、自觉行动者。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立草原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科学、正确地认识草原的价值与功能,彻底批判、摒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对草原不珍视、不爱护的“草原无价论” “草原无限论”等错误论调。草原具有生态、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与价值,是一种效用、价值巨大,很难替代、不可消失的稀缺资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价值是其经济功能、价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文化功能、价值可能还要更大。根据有关科学家估算,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最大,约为陆地生态系统总价值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总价值中生态价值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
具有如此巨大功能及价值的草原,我们当然要倍加珍惜、倍加维护,科学修复、有效拓展、合理利用,从而使得草原永存永续,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能及经济效能、文化效能充分发挥,草原生态系统结构有序、机制灵动、运行稳健。
探索草原生态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与战略部署,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战略定位、体现地方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草原牧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需要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努力探索、研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我国的草原牧区与农村等在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建设草原生态文明,应科学把握草原牧区的本质特征,注重草原牧区生态景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社会治理等的特色,切实做到遵循草原牧区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绝不能搞简单化的生搬硬套。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改良生境为基础,致力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推进草原区域的自然资源维护、利用、更新(替代)及监测、核算、评价等方式的转变,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放大功能,走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持续、高质高效发展的路子。要加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总体模式,以及适合于不同草原类型的不同模式,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生态保护建设模式。要重点研究草原牧区以草原生态为基础的湖、草、林、沙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问题,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入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各个环节,深入探究草原生态系统的特性及其结构、机制、功能、演替规律,进而创新、完善草原生态经济学、草原生态文明理论。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取得较大的成就,草原植被的盖度和高度有所增加,如内蒙古草原植被平均盖度達到44%左右,特别是生态工程项目区的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形成了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构建的生态治理工程体系。但是,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势头还没有根本遏制,部分地域的草原生态系统仍然呈现恶性循环,由于对草原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合理等,产生的草原资源生态破坏现象也屡禁不绝。
继续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及退耕还林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逐步建立健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工程体系,进一步加强与改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促进草原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转变。要充分利用草原飞播或补播、毒杂草防除等草原恢复建设的实用技术,大力保护、建设基本草场;采用生物、化学、生态等的方法,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减少其损害;有效消除人类对草原自然的干扰和破坏,要通过轮牧、培育、草畜平衡等措施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缓解草原生态压力,要严禁开垦草原、严禁滥采乱挖等的破坏草原行为;以防沙治沙和流域治理、保护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生态建设为重点,提高和完善各类草原生态环境极脆弱区和草原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水平,实现保护区的保护与周边区域良性发展协同互动。从而实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高,草原自然资源得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草原的修复、治理,要严格遵循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切合草原实际。过度的草场网围栏建设、过长时间的草场禁牧等不符合客观实际、有违自然规律的行为,要坚决改变、摒弃;草原保护建设要讲实效,不要摆形式。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强、稳定性差,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干扰所引发的变化较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修复治理,必须长期坚持、连续工作,可以说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永远在路上”。
实施草原生态补偿
完善和实施统一的草原资源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增强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约束作用;同时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法律上切實保障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草原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根据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等,制定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从源头上化解危害草原的问题;建立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保障制度和科技支撑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草业发展制度,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轮牧制度,建立并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等,从而形成完备的草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要建立健全生态草业发展制度,即草原牧区发展一批生态草业户,以维护、培育天然草场和适度培植、发展人工草地为主业,政府或基金会等根据维护、培植草场的草的生长情况、草地等级的变化情况即草原资源资产的增殖情况等给予生态草业户的生产经营者发放一定的工薪报酬,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适度提供的草产品,也能有一定的销售收入,且生态草业户的平均收入要不低于当地牲畜牧养户的平均收入。这样保护草原、恢复植被、培植牧草及经营发展草业就会逐步成为广大牧民自觉自愿的行动。
要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轮牧制度,在继续推进草场合理流转和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入研究、探索现有草原“三权分置”及人均草场面积较小等条件下进行科学轮牧的技术与方法,倡导、鼓励、要求草原牧区合理轮牧,科研、技术、行政部门用技术、方法等支持、辅助轮牧,并对轮牧典型户、示范户给予奖励等。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需要科学合理的转化机制,生态补偿制度就是直接、有效的转化机制之一;参照国内外森林、矿产资源、流域等的生态补偿办法,按照草原资源、草原生态的本质特征,建立并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形成草原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是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等,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办法及补偿标准,从而理顺草原生态功能维护者与草原生态效益享受者以及政府等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主要按照为有效保护、永续利用草原资源,为恢复、维持、放大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能所作出的贡献,对草原承包经营者、所有者进行长期的经济补偿。要深入探索、科学设计、合理形成草原生态补偿模式,加快推进草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做到补偿主体不错位、补偿方式不复杂,补偿标准不低小、补偿发放不拖延等,争取尽快由点到面、全面推广。
发展草原生态产业
草原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丰富,草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等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非生物资源,光、热、水、气等环境资源,为草原畜牧业发展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铺垫了雄厚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草原生态系统中产业的发展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建立,要严格遵循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态及其变化规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与目标,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草原牧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是要推进草原绿色产业兴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即发展草原生态草牧业、绿色草业、草原生态旅游业、草原文化产业、绿色畜产品加工业、草原生态工业及矿业、草原绿色现代能源产业、草原绿色环保产业等,逐步形成结构完善、协同高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质量的草原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及现代经济体系,使得人类发展行为造成的草原生态足迹逐渐减小,同时不断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使得草原的自然承载能力逐步增加,从而减少直至消除草原生态赤字,推进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机制完善、功能高效、良性循环、进展演替。
运用草原生态学理论指导人们合理利用草原自然资源和草原环境容量,按照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重构草原经济子系统 ,把牧草资源等诸多草原生态系统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得草原经济子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草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切实推进草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实现废物资源化、无害化,生产微污染甚至无污染,使得产业发展及经济活动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 ,生态建设及环境治理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从而有效保护、循环利用、不断拓展或科学替代日益稀缺的草原生态系统资源,推动生态赤字、恶性循环的草原生态系统向生态盈余、良性循环的草原生态系统转变。
参考文献:
【1】 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科学通报,2000,(1).
【2】 谢高地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
【3】 张太海.绿色经营: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5-05-20.
【4】 刘金锤等.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荥阳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10.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