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9-07-15孔庆怀
孔庆怀
多元碰撞、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已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语文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从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基础三个方面入手。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培养具有高雅审美情趣的学生,关乎学生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未来。农民工子女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较之其他学生更应得到特别的关注。提高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迫切任务。
一、农民工子女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季羡林先生在《幽径悲剧》一文中对美丽的紫藤遭到戕害表示了极大的痛惜,表达了对那些漠视紫藤悲惨命运的人的愤慨。这些人对紫藤悲惨命运的漠视间接助长了那些戕害紫藤的人的气势,他们实则是戕害紫藤的帮凶,和鲁迅作品中的那些无聊麻木的看客一样。这种对美的麻木和漠视就是审美能力不高的表现,较之对美的戕害,同样令人心痛和愤激。
这种漠视美、对美缺少感知能力的情形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而在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里尤为突出。我常会发现许多令人不舒服的现象:中学生染着一头黄发,脖子上挂一条十字架项链,穿一身怪异的服装;学生们在课间凑在一起,旁若无人地大声吼叫,满嘴不文明的语言;学生宿舍桌面杂乱无章,脏衣衫乱扔,臭气扑鼻……
对这样的行为,农民工子女学生中有不少人习以为常,意识不到问题,漠然视之。在文化方面,有不少学生喜欢阅读言情、暴力等低俗书籍,对经典作品不感兴趣;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审美感知力差,不能用审美的眼光欣赏文本的美,内心不能随文本感情的起伏而起伏。在生活中,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有些学生盲目追星、赶时髦,以丑为美。
这一切令我们深思。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素质,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否则他们极有可能成为“戕害紫藤的帮凶”“无聊麻木的看客”,那不仅仅是自身和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二、农民工子女学生审美能力不高的原因
我认为,导致这种麻木和漠视的原因在于他们美感的缺失,审美能力的低下以及对美的无知。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众所周知,农民工子女的父母为了生计,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同时其父母文化水平和知识能力相对欠缺,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因此相对本地孩子而言,这些学生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本地学生相比。眼界狭小、书籍匮乏,造成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缺失,使他们难以提高美感情趣。
当下,网络等快餐式文化和外来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较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接受与学习。而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因素制约,受到的影响更大,这导致他们难以在经典作品中得到美得熏陶。从对我校学生阅读作品种类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有80%左右的学生只对社会流行的浅显、通俗读物感兴趣,而对经典名著有所了解的学生不到20%。经典阅读已受到功利阅读(课程的辅导资料)、流行阅读(网络、时尚、动漫等)的“围剿”,为数不少的学生迷醉于低级趣味、感官享受,远离意蕴丰厚、高品位的经典。
由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得不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审美观念极易偏差,喜欢快餐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对经典作品兴趣不大……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学生美感的缺失。
三、提高農民工子女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注重强化对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那么在日常教学,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感素质呢?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美感的形成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要经历一个长期能动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提高学生的美感素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能正确地认识美和丑,并能从美与丑、善与恶的评价、鉴赏中去亲近美好的事物与心灵,蔑视和批判丑恶与粗野的行为,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对于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项内容。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字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是语言高度艺术化的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美感素质,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审美鉴赏就是当我们深入作品之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所进入的层次。每一个人都是这世界上独特的个体,心灵都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培养学生的美感素质,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具体来说,主要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而美就是其中之一。美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感觉它触动、感染了自己,丰盈、滋润了自己的内心,令自己愉快,这便是“美感”的体现。
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每个人的审美需求、观点、标准和能力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阶层,审美的标准也不同。因此,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培养美感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那些能使人精神振奋、积极乐观、心情愉快的具体的形象来进行审美教育。如绘画中的美术形象,自然界中的名山大川、花鸟虫鱼以及语文课本中名家名篇里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自然、健康、高尚的,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作为学生的审美标准。
2.教给学生感受美的方法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知,运用比喻、联想、想象等方法去感受、领悟美。教师尤其需要掌握正确的美学鉴赏知识与方法,并将它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认真地听取,之后再去实践。美总是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出来的,因而美丽的自然景物、美好的社会现象和高雅的艺术创造,都能引起人们关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体验,使人产生共鸣。因此,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就必须让学生发现和理解大千世界中的各种形象,并且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放开心扉拥抱它们、感受它们,引起情感共鸣。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凭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的感知创作出来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设法使学生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让他们有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也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比喻、联想、想象等方法感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心中已有的形象、相近的生活情趣相联系,进入熟悉的生活感受中,从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品味出文学作品的美。如讲高尔基的《母亲》时,我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列举中学阶段学过的母亲的形象,如朱德的母亲、柔石的双目失明的母亲、《夜》里的老妇人等。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母亲的伟大之处:她们经历了难以言喻的磨难,哺育了一代一代的革命者,使革命事业得以发展、壮大。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美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
教材是智育和美育的综合体,教材中许多可歌可泣的文学形象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如《指南录》中的文天祥、《梅花岭记》中的史可法、《最后一次讲演》中的闻一多等。这一系列忠贞爱国、不畏强权、英勇无畏、为正义而献身的人物形象,一定会在学生心目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们效法的楷模。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才能让这些优秀的文学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记,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和审美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诵读方式进行诵读。七年级为“情景诵读法”,如采用喜闻乐见的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激发学生读经典的兴趣;八年级为“力行诵读法”,将诵读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言行标准,加强经典诵读的实效性;九年级为“拓展诵读法”,运用经典语言进行演讲、劝诫、写作、实践等拓展活动,将经典内化为个人气质和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能感知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加文化沉淀,提高阅读品位。還可以设立班级图书角,开展经典名著“漂流”活动。学生每天轮流阅读经典名著,在第二天与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与此同时,开展“我与名著的穿越”活动,让学生与自己感兴趣的名著人物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得到美的熏陶。
(2)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创设良好的情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提高他们审美感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美感。这要求教者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能敏锐地感受、捕捉和体验教材选文的美,善于激发和调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索,以强烈的情感力量感染学生。但教师要格外慎重思考:追求审美认识的开放,感悟是不是可以“跟着感觉走”?开放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学生怎样答都是正确的吗?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方面,尤其要注意这些问题。
(3)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强化审美熏陶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录音、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它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先进而且直观。充分利用它们,可以再现课本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展现美好的场面,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美,唤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加强他们的感知印象,提高其审美能力。如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我就运用录像和配乐朗诵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学生眼前是美丽的荷塘月色,耳旁是动听的抒情朗诵,沉浸在诗情画意中,身心都受到了美的熏染,这是那种空洞、枯燥的讲解无法企及的。
说一千,道一万,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以知识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课本中经典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提高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美感素质的提高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会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