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心”
2019-07-15纪松岩
纪松岩
“诗心”就是“诗意的心”,它是“敏感的心”“浪漫的心”“柔软的心”;培养学生的“诗心”,是指教师教会学生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进而学会用一种更高的审美眼光去感受书中岁月、字里乾坤,然后构建独特语言风格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实现终生的语文素养教育。这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和感恩情怀;对语文学习来说,“诗意的心”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
语文能力、文学审美水平的来源是阅读。但在现实中,学生通常喜欢阅读“网游” “玄幻”小说,或者没有任何营养可言的低俗读物,老师的一再强调或者强行控制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这是因为多数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还处在较低的层次,而“诗心”正可以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生活和阅读的内容。随着阅读品位的提升,学生会离经典、名著更近,并愿意用自己的笔抒发自己的感情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比“性情”的写作更能提高写作能力的了。中学生作文贵在书写真情实感,但是正如著名散文家徐讯所言,任何文章都不能是琐事的堆砌,更不能如街头大妈闲聊家常,它应该有主题和情感的表达,而学生若有诗意的心灵,无疑会有助于他们对身边的事进行艺术的加工,进而完成文章的创作。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心”呢?
一、做有“诗心”的老师
特级语文教师霍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真性情者不足以为文,无情趣者不足以为语文老师。”我觉得他所谓的“情趣”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诗心”。传奇教师王金战在自己的书中也提到自己与学生在周记本里对诗,用诗意培养学生的坚定勇气和执着的信念。比如他给一个学生的周记写的批语是:“闻鸡起舞夜枕戈,寒灯苦读人伴魔;青春飘动如逝水,岁月流金不蹉跎。”我想他所带的班级在高考中战绩辉煌,与他喜欢诗歌并培养学生的“诗心”的分不开的。他说,临毕业的时候,班级集体送了他一个礼物:一个笔记本。班里五十多个学生,每个人都在本子上写了一首诗。
我也是喜欢诗歌的人,当我能用自认为能促动自己心灵的文字诠释、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时,我有一种说不出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当我把诗读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的情感也是沸腾的,因为他们感到了情感的温度,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在长期熏陶之下,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会悄悄发生变化。
二、在课堂中营造“诗意”的氛围
语文天生浪漫,语文自是“多情物”。在情感的熏染下,课文的故事会更有诗意,更加迷人;语文教学也不再是支离破碎的枯燥分析,而是充满诗意的文学之旅。
1.寻常课文中发现诗意
“寻常课文”即非诗歌的课文,对它们,教师应该带着饱满的情感投入到课堂角色中,给学生不同的感情体验。比如课堂的过渡语句、课堂整体板块的设计、板书的设计等。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教授鲁迅《雪》的时候是这样开头的:
雪是洁白的\它悄无声息地一路走来\当大地歌吟它的壮美\当田野感谢它的滋润\雪\只有洁白的沉默
当然余映潮老师是想借助这样的小诗进行设立式的铺垫,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诗意的体现。而他在讲授《记承天诗夜游》时,教学目标是这样设置的:“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几个句子本身就带有诗意。
我也曾经将课文或者所教知识的重点总结成小诗。比如教学生“在作文中要善于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心情”时,我编写了一首小诗作为总结:“有风,就享受夏夜的清凉\有月,就望着天涯思乡\有荒芜遥远的旅途,就有满怀无尽的惆怅\有雨,就有百结的愁肠\有花,就有微笑的脸庞\有云,就哼着小调清唱\有海,就驾着风帆起航\有风花雪月阴晴圆缺,就要带上诗意触摸自然的心房”在讲授苏轼的文章时,我会把导语以小诗的形式呈现出来:“他,出身名门,笔无点尘\他,咏月高叹,人生常似婵娟\他,词风豪放,白头不念‘黄鸡语。”再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虽然这些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课,但我想,用诗歌来点缀课堂未尝不是培养孩子“诗心”的一种方式,它告诉学生课堂上处处有诗,生活中也可以处处有诗,语文还有另一片绚丽的世界。
2.不要擅自搁置课本中的现代诗
教学实践中,有些出现在语文课本里的现代诗被语文老师搁置在一边,如《乡愁》《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等。但是在各种类型的公开课、比赛课中,现代诗却成为老师们争相选择的宠儿。我想,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更应该是传授汉语、承载文学的语文课堂的灵魂。它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语文课遗忘。古体诗有其独特的魅力,而现代诗中不仅蕴藏着含蓄、委婉的美,还有一种古诗难以传达的灵动的美。诗触动人的灵魂,教会学生体悟诗歌并进行诗意的表达,难道不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吗?
3.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悟文章中有诗意的句子
诗意性的句子包括文章引用的诗句、精美的描写、抒情或议论的句子。比如鲁迅的《社戏》中著名的写景片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些文字虽然不是诗歌,但却是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如果学生能够体悟这些文字所表达的心情与意境,便可以感受到“诗意”。
4.充分利用诗歌鉴赏课
诗歌鉴赏课是培养孩子“诗心”的重要阵地,自不待言。至于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相关论著已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鼓励学生用“诗心”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
写文章要用自己喜欢的风格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读文章也就是感受别人的喜怒哀乐,有些文字可以触动心灵,是因为作者表达了内心真挚的感情,同时又进行了高层次的艺术加工。文字有限,思考的空间无限,表达的情意无限,读者体悟的画面无限——这种有张力的表达就是诗意的表达。如果学生把这样的表达方式用到作文中,他们的写作是不是就提高了一个档次,思想是不是就更深刻了一些呢?
比如,2016年的扬州中考作文题目是《留香》,有学生就引用了一首小诗,并围绕这首小诗写故事来突出中心:
你问\黑暗无边\谁与我并肩\不,不是黑暗\只是墨蓝\尚有稀星、夜莺和弯月\尚有清风、烛光和炊烟\纵使黑夜漫漫\尚有曙光在远方\等待\住你的心田
这里的“你”指的就是老师,这里的“并肩”就是说老师的教育留给“我”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再如,一次模拟考试中的作文题《当时只道是寻常》,有学生用小诗入题: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然后又在行文中围绕着美好的童年、远去岁月中的感伤等展开文章,也该是一篇佳作。
当然,现行中考作文要求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但是小的诗歌创作确实可以为作文增色,同时也可以让作文的结构更新颖、更紧凑。
总而言之,让学生怀着一颗“诗心”,有助于处于人生花季的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孩子们“诗心”,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在成长中获得快乐。更重要的是,诗歌是文学的灵魂,“诗心”语文人的灵魂,培养的学生“诗心”,应是教育者的不懈追求。
愿老师们永远保持一颗“诗心”,在语文的世界里为孩子种下一片梦幻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