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雨树绿化
2019-07-15徐艳文
■文、 图/ 徐艳文
新加坡街头的雨树绿化
到新加坡观光,出了樟宜机场坐上大巴车,沿路两旁尽是一棵棵像伞一样的树,枝叶大、树荫多,树下绿草茵茵,根本看不到一点土地。道路两旁树多楼少,满目都是绿色,游人忍不住在车里开始拍照。我问导游这是什么树,她说:雨树。
雨树在新加坡,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据说平均每50个新加坡人就拥有一棵雨树。在这个炎热的小岛上,到处都是雨树的树荫,这种树成了新加坡一道独特的风景。
雨树并非新加坡的原生树种,它的老家在美洲的热带地区,是英国人将它们引种到了这里。雨树和许多新加坡人一样,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移居异域生活。它们对生存环境并无苛求,能忍耐贫瘠艰苦,适应了当地炎热高温湿润多雨的气候,迅速地成长。除了能绿化庭院、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遮阳挡雨之外,雨树的叶子多汁味甜,是良好的饲料,茎干质硬纹晰,是上等的好木材,深受大众喜爱。
居民区的雨树
在植物分类学中,雨树属于含羞草科。雨树的叶子也和含羞草一样,会收卷、闭合、下垂和张开。傍晚、黄昏时分,雨树的叶子自动敛合;清早晨曦时,它的叶子纷纷竞相绽展。特别遇到雨雾阴霾,雨树会将叶子卷缩成筒。黎明阳光、雾散雨后,叶片自行张开,聚集在叶筒内的雨露水珠滴滴飘落,形成如同下雨一般的景象。因此,人们将这种能储存并释放雨水的树称之为雨树。雨树生命旺盛,扦插成活,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数年便可成荫。新加坡全年气候温暧,降雨充足,没有地震,也没有台风,适合雨树自由自在地繁衍、开枝散叶。
在新加坡,无论是走乌节路、圣淘沙岛、新达城,还是游览新加坡河和克拉码头,到处都能看见雨树的身影。雨树主干雄壮,却并不直挺,墩墩矬矬就急不可耐地开杈分枝,那旁逸斜出的虬枝在空中屈曲盘旋,不断分蘖,不断扩展,形成一个个高达20余米、宽10-20米的巨伞般的树冠。卵圆的叶片成双成对,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在枝丫上摇曳婆娑,苍翠青郁,默默地为大地遮阳避雨,显得舒展、潇洒、苍劲、古朴而又幽雅。
一般说来,大树底下不会长草,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可枝繁叶茂、擎天盖地的雨树荫下,却是芳草茵茵,葱绿盎然。有些绿色植物甚至攀爬上雨树的枝干,悠然地晃荡着须叶,怡然绽开美丽的花朵。一株雨树,就像一个温馨和谐的植物大家庭,大家相生共荣。雨树那阔大的枝叶遮出大块的荫凉,庇护着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每个人。雨树树形极其优美,枝条虽不粗大,却能尽可地伸展,净化空气调节温度。每当微风吹来,枝叶随风颤动,雨树更加婀娜多姿。城市中心地带英式建筑掩映在雨树中,更显出美感。透过雨树的枝条看那些白色的现代化建筑,别有一番意境。
新加坡路边的雨树
早在1963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倡导植树运动,并亲定雨树作为绿化树种。通过快速大面积地种植、移植速生,雨树改变了新加坡人的居住环境。炎热的气候、工业化带来的污染、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噪声等不利因素,都在雨树的增加中削减。今天遍布新加坡、为市民遮风蔽日的雨树,很多都是当年植树运动时种下的。随后,新加坡人将一些生长慢但漂亮的树种间种在快生树丛之中,在绿化环境的基础上开始美化环境。接着,多样化的树种和花草开始装点城市大街小巷或不同场合,形成了新加坡个性化的园林景观。绿化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雨树高高在上遮风蔽日,旅人蕉以独特的形象装点着现代化建筑,九重鸽等灌木围绕在街边的座椅旁,散发着幽香气味。后来,新加坡人又通过各色花草与树种搭配,追求层次丰富、对比协调,致力于创造环境的艺术化。他们把创造自然野趣和精致巧趣相结合,作为绿化造景的目标。
新加坡人从绿化到美化、多样化、艺术化的过程,是从外到内逐渐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也是绿化的功能性从服务于人的触觉和视觉、到听觉和嗅觉、再到味觉和心灵不断深化的过程。
新加坡路旁的雨树
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给人以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处处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树种混种形成的自然生态景观比比皆是,行道树及灌木任其自然舒展蓬勃生长。这种做法有很多好处:首先是不加修饰的绿化环境能吸引鸟类的聚居,让环境更趋于自然,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其次是使人处处仿佛置身于郊野树林之中,满足了人类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同时自然美观的环境舒解了现代人的压力,使人不断从中获得活力。再次是减少人力修剪的劳动,降低城市环境的维护成本。
新加坡人在排水渠两侧修建绿地,形成绿化走廊;又在绿化走廊中设计步行道网络,系统连接公园和建筑区的中心绿化带。人们可以摆脱机动车交通的喧闹,漫步在雨树覆盖下的步行网络中,或骑自行车来往于各建筑区之间,心情舒畅悠然自得。鸟儿也可以在绿色通道的引导下,自由往来于各公园之间。这不但使鸟类在都市环境中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展,同时也提高了整座城市的生态系统质量。
新加坡环保服务于人的功能性,强调绿化服务于人的功能性甚于单纯追求视觉的美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中国的很多城市,近年来不断改善绿化环境,出现了一批所谓的花园城市,但对比新加坡仍有很大差距,需要吸收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不断改进:新增绿地为城市环境带来变化,这只是基础,更要着眼于美化、多样化、艺术化,营造怡人的城市氛围。同时增强绿化的功能性,如树种的选择应考虑遮阳挡雨、降噪吸尘,使环境不仅优美,而且实用;实行绿地系统网络化:结合城市的步行道,规划建设网络化的绿地系统,为市民的休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促进城市生态系统更上台阶;完善法律规章,并严格加以实施:新加坡为实现花园城市的目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规章,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任何工程不得开工;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住宅小区的绿化面积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在规划管理中,要求报审的施工图中增加园林绿化设计;一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先进行绿化等。这些指标和规定的严格实施,正是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的重要保证。
新加坡的标志鱼尾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