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2019-07-15严胜云
严胜云
(鄂州市葛店卫生院 湖北 鄂州 436032)
术后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后不仅会导致其切口愈合延迟,还会导致其住院费用增加,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时可引发全身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根据临床实践,患者在手术后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因此在受到各种病菌侵袭时发生感染的几率会明显上升。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实际情况,发生切口感染后必须要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此让患者的术后恢复得到保障,避免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本研究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7年3月—2018年9月期间实施普外手术治疗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76岁,平均(44.95±6.82)岁。实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76岁,平均(44.83±6.79)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清创处理,采用局部放置引流条的方式完成切口引流处理,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定时对切口敷料进行更换等。
实验组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切口创面的坏死组织、脓液和渗液进行全面清除,根据患者创面大小对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进行剪裁,确保其于患者切口大小相符,采用酒精对创面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处理,使用薄膜将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将引流管从切口引出并进行固定处理,然后将其与负压引流瓶连接,并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连接,将负压控制在20~40kPa,持续为患者引流7d时间,之后去除敷料,在患者坏死组织完全被清除且有新鲜红色肉芽长出后即可给予其植皮处理,患者创面坏死组织未被完全清除时应继续更换敷料并持续进行负压引流,时间为5~7d,治疗过程中未见液体流出时应及时检查管道通畅性,在确定管道未被阻塞时可停止负压吸引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并对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d)
表 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d)
组别 n 切口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实验组 40 16.22±3.41 17.25±3.58对照组 40 24.83±4.67 26.14±4.96
3.讨论
手术治疗是普外科常见的治疗方式,其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应用,并且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根据临床实践,普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其中尤其是身体素质较差及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在术后身体受到明显损伤后将更容易发生感染。根据临床分析,导致普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但通过有效的预防护理能有效消除各种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从而降低其感染发生率[1]。由于术后切口感染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影响较大,因此在患者发生感染后应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术后尽快恢复。目前临床上对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较多,常见的方法为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并对其切口进行清创处理,以此让患者的切口尽快愈合。但根据临床实践,常规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差,患者治疗后切口愈合速度较慢,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病菌出现耐药性,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2]。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用于切口感染处理的另一种方式,其主要是利用带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醇或聚氨酯泡沫材料,对患者的受损部位进行天色或覆盖,并为封闭状态下的创面提供负压、低氧和微酸环境,同时将封闭空间内的分泌物排除,让正性调节因子的表达得到促进,促使患者创面愈合速度的提升[3]。根据临床实践,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清除患者创面的坏死组织和细菌,确保创面覆盖区域内的清洁,防止细菌生长而导致患者的感染持续发展,并且能有效促使创面水肿消退速度提升,让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得到促进,对患者的切口愈合有很大促进作用。相对于传统处理方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有效避免更换敷料对患者造成的刺激,还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创面组织,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对提升患者依从性有很大帮助,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研究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综上所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