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岸滩稳定的北方河流冲击段新型生态护岸结构研究
2019-07-15李宣睿石海军
李宣睿,郭 莉,石海军,唐 禾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天津 300450)
1 引言
传统的护岸工程结构形式主要有直立式、斜坡式和直立与斜坡组合式,多采用水泥、砂浆、石料、混凝土和沥青等材料,其在结构和工程材料上力求经济、施工简便,更偏重于防洪功能, 特别是由使用材料可见其忽视了河流的生态效应,使河流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态功能[1]。生态型护岸出现于20世纪 90年代初,在日本及一些欧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2]。国内近几年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3~5],但大都局限于直接引进国外已有的技术和施工经验,且目前的项目多关注于护岸的景观效果,护岸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系统如何构成,其机理、过程、构建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基础仍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结合北方河流防洪压力相较于南方河流小的特点,重点关注河流易破坏冲击段的岸滩稳定,依据“安全、生态、和谐”的理念,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旨在提升河流水系的生态功能,维护城市安全。
2 研究区域概况
海河(海河水系),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0°~43°之间,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靠云中山和大岳山,北依蒙古高原。海河河流蜿蜒曲折,受其影响,水流流速变化较大,河流中各岸段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淤长特性(图1)。受水流常年的冲击作用,部分河流护岸已出现崩塌等灾害现象(图2)。
由图1和图2中现状可知:①目前河道护岸多采用传统护岸形式,生态性较差;②在河流冲击段,常年累月的水流冲击已致使部分岸段发生了崩塌等灾害现象,一旦洪水来临,则后方城市安全隐患大大增强。
图1 海河某岸段现状示意
图2 护岸破坏现状
3 生态护岸设计
3.1 基本理念
生态护岸设计以系统论为指导,以打造完成的护岸生态系统为目标,突破了现有护岸设计重景观的劣势;结合水体流动特性,采取箱涵分流功能,减少护岸所受的水体冲击;以安全、稳定为出发点,设计护岸结构形式和锚链系统;以中国传统治水中“分”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植被形成的摩阻力为辅助手段,逐级缓解水流对护岸的冲击。
3.2 模型框架
依据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河流水力学理论、工程设计方法、河流防灾减灾技术方法等理论与方法,优化设计生态护岸结构:其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可通过多个单元链接而成,向河道一侧,采用斜坡式,可与块石或植被种植有机结合;向岸侧可通过锚杆或锚链固定于岸堤内,以保持其稳定;内部采用箱涵形式,可为河道内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箱涵的分流功能可减弱水流冲击[6],保护护岸结构的长期稳定(图3、图4)。
图3 新型生态护岸单体结构①示意
图4 新型生态护岸单体结构②示意
图3和图4是新型生态护岸单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三角形支撑;2、主体框架;3、悬挂连接件;4、框架连接件;5、堆砌礁石;6、锚链;7、锚;8、锚链连接件。
4 结果与讨论
通过与传统护岸以及其他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可知本新型生态护岸具有以下优势。
(1)生态性有效提升:河道一侧的斜坡形式,可与块石或植被种植有机结合,为植物(如芦苇等)生长提供便利;箱涵结构形式可为河道内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箱涵上部亦可覆土,进行植被种植。这为护岸周边形成生态系统创造了基本条件。
(2)河流冲击段稳定得到保障:箱涵结构具有分流功能,降低了传统护岸直接受冲击的压力,有效缓解护岸所受的长期冲击;植被等生态系统的形成,对水流的冲击亦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3)保持河道畅通:水生植被的存在可有效防止河道水土流失,也减轻了河口下游河道淤积的压力。
5 结语
为解决传统护岸生态性差、河流冲击段易受破坏以及目前生态护岸重景观而系统性差的问题,本文结合北方河流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好、稳定和安全的优势,对于维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河流水系生态功能、防止河道水土流失、减轻河口下游河道淤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