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生活体验的幼儿美术活动项目开发研究
2019-07-14彭玲玲
彭玲玲
我园在江苏省教科院重点规划课题“基于主题生活体验的幼儿美术活动项目开发研究”的引领下,尝试构建 “经典文化浸润、灵气环境熏陶、艺术活动滋养、学科课程融合”的活动模式,形成了浓郁的美育教育特色。
一、主题生活体验美术活动项目特征及实施的基本理念
依据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园教师明晰了主題生活体验美术活动项目的特质,确立了实施的基本理念。
(一)主题生活体验美术活动项目的特征
1. 生活性。根据幼儿心智发展的特点,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提炼、创作,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主探索与发展。
2. 开放性。赋予幼儿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同时也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教师可以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敏锐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的突发性、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调整活动计划,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美术活动。
(二)主题生活体验美术活动项目实施的基本理念
1. 直面幼儿的成长需要。尊重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选择符合幼儿成长需要的生活主题,将美术活动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
2. 直面幼儿的亲身体验。充分利用园所周边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让孩子们走出园门,走向社会与自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3. 注重幼儿的经验整合。用幼儿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选择、设计主题活动,努力追求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各种主题活动,为拓展与整合幼儿的知识经验提供广阔的空间。
4. 注重环境的和谐统一。重视艺术欣赏环境的创设,精心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努力使环境适应每个幼儿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学习。
二、主题生活体验美术活动项目的基本实施框架
三、主题生活体验美术活动项目内容的选择
1. 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生成活动内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成为我们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幼儿的社会生活是在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中展开的,而幼儿家庭和幼儿园所处的社区环境是幼儿接触社会生活最直接、最频繁的地方。社区地处什么地方、有哪些特色、人文环境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有选择性地整合为教学内容。如在散步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落叶,纷纷讨论树叶的话题。在认真倾听幼儿谈话并与其进行简短对话之后,教师发现,幼儿已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关于树叶的经验,且十分感兴趣,于是师幼共同生成了主题活动“落秋叶飘飘”。
2. 基于幼儿认知水平生成活动内容。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如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易对情景化的活动内容产生兴趣,因此,小班设计了“我的动物朋友”“我和我的朋友”等主题美术活动,我们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易操作的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印画、粘贴画等活动。大班幼儿头脑中的形象增多,造型能力明显提高。如在“我们的家乡”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欣赏各种不同形状的桥,让他们知道桥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发现桥的多样性与特殊性。然后鼓励幼儿通过想象,运用“线描画”来表现、创作自己喜欢的桥。
3. 基于师幼互动生成活动内容。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策划上,我们强调师幼的共同参与。如在乡土资源主题中,孩子们对家乡的淮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开始从课程角度反思可以做什么,和孩子一起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了“我是家乡小戏迷”体验活动:参观淮剧馆、欣赏淮剧、设计脸谱、表演淮剧等。幼儿以主导者身份参与策划活动,而不是被安排者的角色进行活动,从而让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中。
四、主题生活体验美术活动项目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美术活动资源
1. 地域文化资源:我县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处处蕴含可挖掘的教育资源。如名胜古迹:朦胧宝塔、九龙口等,风俗民情:淮剧、杂技、藕粉圆、草炉饼等,民间艺术:纺纱、织布、扎扫帚、编篓子等,名人轶事:左丞相陆秀夫、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等。我们有效运用这些身边资源,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临摹、描绘进行感受体味,拓展经验和视野。
2. 农村自然资源:建湖县被誉为“鱼米之乡”,大自然馈赠的形态质地各异的资源,成了我们极好的美术创作材料和内容。如根据玉米粒、豆子等种子设计的“种子拼贴”活动;萝卜、土豆等果实设计的“人物造型”活动;芦花、枯叶设计的“简易编制”活动;稻草、丝瓜筋、老葫芦设计的“亲子制作”活动;还有河蚌、贝壳、螺丝等材料设计的“创意变戏法”活动。多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形成了新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和艺术创造能力。
3. 生活废旧材料:我园提倡低碳教学,鼓励废旧物品循环利用,在园内设置资源收集箱,引导家长、幼儿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牛皮纸、瓶子、蛋糕盘、易拉罐、水管、纸杯等,孩子们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组合、操作、想象、创造,让美触手可及。
(二)创设和美人文环境
1. 尊重幼儿的审美需要。我园十分重视发挥环境对幼儿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熏陶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环境的整洁、美观。如活动室内的布置温馨而富有童趣,主题墙、作品展示墙、吊饰等到处充盈着孩子们稚拙而富有创意的痕迹。
2.满足幼儿创造的空间。在创设特色环境中,我们将农村、田野、山坡蕴藏的极为丰富的自然材料引入园内,体现了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美术创意活动室中有多个工作坊,如色彩坊、泥塑坊、手工坊、水墨坊、纸艺坊等。每个工作坊里都有一张大工作台,放着各种不同的材料,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内心感受。班级活动区投放各类制作工具和根据季节进行更换的生活材料,开放性的班级环境给予幼儿更多发展的空间,使幼儿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三)构建美术活动模式
1. 在主题课程中渗透美术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各个领域课程因美术的辐射而变得更有趣味,更加自然,更具美的特性。如在“轱辘轱辘”的主题中,师生共同收集各种轮子,欣赏轮子的各种造型,再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发现的问题,探索轮子的作用及原理,设计、制作轮子等。
2. 在节假日中开展美术活动。根据节日、季节变化合理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节日的文化背景、庆祝活动都与艺术之美紧密相连。如元宵节、中秋节举行灯展,三八节设计“制作贺卡给妈妈”主题活动,六一节开展插花、画展、时装表演等活动。
3. 在大自然中融合美术活动。我们带幼儿走进社区与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让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在充分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幼儿创作了《花的线描画》《丰收的田野》《秋游真快乐》等作品,它们的形象生动有趣,表现大胆灵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4. 在家园合作中开展美术活动。吸引家长参与美术活动,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例如“编编稻草人”“中秋自制灯笼展”“人模人样——亲子真人涂鸦秀”“变废为宝——手工作品展”“我最美——时装制作与表演”“我来露一手——水果拼盘”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们也切实体会到了美术活动的教育功能。
(四)注重多元评价方式
1. 注重创作过程,淡化创作结果。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并准确把握介入和指导的时机。在自然开放的创作过程中,幼儿倾注了情感,感到了愉悦,最后创作出的作品也是多种多样的。
2. 解读幼儿作品,正确评价幼儿。教师在解读幼儿作品时,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幼儿超乎寻常的想法和做法,多为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幼儿成为勇于尝试,不断进取的开拓者。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基于主题生活体验的幼儿美术活动项目开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b/2015/0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