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及对策研究
2019-07-1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邵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邵伟
收入分配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牵涉公平正义的道德及制度问题,与财富创造、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当前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全球化及科技和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贫富分化有加速趋势。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及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目前我国已有一定的财富和物质基础、居民收入整体已达小康水平,但收入差距较大及分配不合理问题也较突出,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改善及劳动技能提升受到抑制,造成消费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引发社会矛盾。促进收入分配公平,逐步缩小各地区及各阶层人民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的创造及和谐发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1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基本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及居民收入分配存在较大差距、劳动报酬偏低、隐性收入等问题比较突出,居民收入及财产不均现象均较为严重。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年处于收入分布顶端10%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占所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6.96%,其中经营收入的76.85%由处于收入分布顶端10%的家庭所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5(西南财大2012年数据为0.62),明显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处于0.24~0.36之间。
1.1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偏低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呈上升态势,1990—2007年则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53.4%下降至2007年的39.7%,在2009年回升至46.6%,2010年又下降至45.0%、2012年则进一步下降为44.9%,近几年有所回升,远低于世界多数国家55%~65%的水平。
1.2 居民收入城乡、区域差异较大
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居民平均2.6万元,东部地区最高为3.34万元,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为东部地区的71.5%、65.3%、60.2%,上海最高为5.9万元、甘肃最低1.6万元仅为上海的27.1%;城镇居民3.64万元(占比工资性61%、经营11.3%、财产9.9%、转移17.8%),农村居民1.34万元、为城镇居民的36.9%,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城镇居民的24.8%、123.7%、8.4%、39.9%。
1.3 居民收入存在行业差距
201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7.43万元,按行业信息软件业及金融业最高分别为13.32万元、12.29万元,农、林、牧、渔业最低3.65万元、为前两者的27.4%及29.7%。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8.11万元,私营单位4.58万元、为国有单位的56.4%。
1.4 居民财富差异巨大
据北京大学调查《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2012年我国顶端仅1%的家庭占有全国财产约达1/3,但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占比仅约1%,两者差距达数百倍,同时家庭拥有财产的基尼系数前些年快速提高、从1995年的0.45迅速增加到了2012年的0.73。
2 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原因
我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既有客观历史原因也有各种不合理制度等。
2.1 不够合理的税收制度
税收政策作为公共财政中调整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于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促进经济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应具有累进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间接税在整体税收中占比约为70%、远高于直接税,整体税收具有累退性,高收入者税率低于中低收入者,税收未能起到良好的收入调节作用。同时,财政供养人群规模较大,能够获得更多无法货币化、非货币化、难以计入个税税基的实物等福利。此外,个人所得税主要采用分类征收的模式,且劳动所得税率高于资本、地租等收入的税率,对以劳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低中低收入阶层较为不利。
2.2 广泛存在的区域壁垒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城乡隔离体制及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造成了较大的城乡差异。目前我国仍普遍存在如户籍、区域特殊政策等城乡及区域壁垒,造成不同区域及身份的劳动者受教育、就业及享有福利等方面的不平等,制约了劳动者的权利及劳动平等,也不利于人口资源的流动。
2.3 行政性的行业垄断
广泛存在的行政垄断是引起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有统计表明,行政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相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较高,在行政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中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非垄断行业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造成了不平等也降低了经济效率。
2.4 房价上涨过快
据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2016年在全国家庭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占比为65.99%(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比重分别为68.68%和55.08%),房产成为居民财富的最重要构成。近些年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幅度过快,一线城市等发达地区上涨幅度大幅高于整体水平、并明显高于收入增幅,房价的快速上涨导致居民整体财富急剧拉大、房价收入比提升、购房及租房支出大幅增加,新进城居民扣除居住所需后剩余可支配收入明显降低,也导致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差距大幅拉大。
3 相关建议对策
对于广大居民来说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最重要制度。重视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明确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核心地位,鼓励劳动创造,提高劳动所得收入及占比,在体现公平的同时促进效率提升,建立良好的劳动收入增长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
3.1 逐步取消双轨制,打破城乡及区域壁垒,减少隐性收入
取消各种就业歧视,实现以劳动技能为主要就业资格条件。在税收及政策等方面逐渐取消特殊区域,并减少对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所特有的优惠政策。打破行业行政垄断,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让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平等竞争,尽量减少行业管制,最大限度放开行业准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及经济效率提升。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除城乡教育、社会保障等“剪刀差”。持续减少隐性收入,规范权力边界,坚决打击权力寻租等非法收入,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提高收入透明度。加强对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的收入限制并提高劳动生产率约束。
3.2 提高劳动要素收入占比
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要运用各种制度增加劳动者所得收入,合理降低土地和资本等依靠生产条件占有的要素收入占比,限制资本过度扩张,最大限度减少食利人群。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提高劳动所得在收入分配中占比。
3.3 持续优化税收结构,实行全面综合征税
深化个税改革,降低工薪阶层税率,提高资产类收入所得税率,逐步按照全口径征收个人所得税,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提高税收监管能力。降低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间接税,增加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险税等直接税,对满足个人基本居住以外的房屋征收房产税,增加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润及利息的税收比例,征收遗产税,减少不劳而获,在实现税收效率的同时更大限度兼顾公平。此外,尽可能将个人非货币性收入纳入个税税基,同时从财政供养人员入手通过制度约束减少非货币化收入、尽量使收入货币化。
3.4 先富要带动落后,并加大对落后地区及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
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能够更好地加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大发达地区在教育、治理经验、投资等方面对其他落后地区的支援和帮扶。同时,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偏远及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尤其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持续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及劳动技能,促进落后及低收入区域人口就业水平及收入提升,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及国民素质;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建立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此外,建立普惠制养老金制度,提高农村人口养老保障标准,保障基本生存需求。
3.5 优化区域发展,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力度
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发掘不同地域的区位优势及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更好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持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人口由低产值的农业向工业及服务业转移;提高对低收入人群金融支持力度,对农村人口利用所在地资源进行创业提供无抵押小额贷款等支持并进行专业技能辅导。
3.6 营造劳动光荣氛围
人类和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财富的源泉。积极引导,倡导勤劳致富并通过制度保障让勤劳者多得,在全社会建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积极氛围,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