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9-07-14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应用型教材

百色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发展势头最强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早在1999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这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大力培育高素质应用型、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主要任务。对高校而言,课程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环节之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百色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用得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此目标指引下,必须建立起具有实践性、市场化、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旅游地理》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现代旅游业及其旅游教育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发展旅游业与我国特定地域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课程,其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高校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等学科专业课体系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而今在当代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和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势下,在普遍提高国民旅游素质中,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中的困境

百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源于2002年成立的旅游管理专科专业,2007年正式招收4年制本科,2012年被列为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为此,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通过几年不同程度的建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相继修订完善,课程实施“317”原则(30%实践教学,1次野外考察,70%理论教学),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不断修改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此外,在教材改革、教学手段、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推进,但由于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目前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普遍作为选修课,仅安排32课时,大多认为该课偏重于理论化,又属文科范畴,基于这种课时少,边缘化的偏见,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效不够显著,本人在旅游地理教学实践中发现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课程教材的实践性内容不足。近几年来,百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选择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二十一世纪高校相关《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和参考资料,但仍发现教材中存在课堂教学案例较少、许多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没能写进教材;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与旅游地理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将客观存在于学生周边及生活中的生动有趣的乡土旅游地理渗透到教学中,导致单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无法提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兴趣,不易于学生理解。即使实践教学内容也是以认知性、验证性实践教学为主,创新型的实践教学明显不足,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较大。

2.课程主讲教师缺少实践体验。应用型人才意味着不仅对理论知识的把握,而且侧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要有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众所周知,主讲教师丰富的从业经历直接影响到他在课堂教学中从容自信的知识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扩展及教学效率的提升,还可弥补教材本身的实践性不足。然而,目前任课教师大多没有行业背景,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主讲教师由于缺少工作体验,很难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课程教学抽象空洞,而且科研工作无法反哺教学,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薄弱。《中国旅游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大纲也指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并规定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偶有少量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获取旅游地理知识的渠道较狭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加上有的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不能将最新最热点的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造成理论知识滞后于旅游地理实践,知识的准确性、先进性、实用性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类课程体量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4.实践实习场地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学院的旅游相关实验室教学条件较为落后,未能尽早让学生与社会行业实质的接触,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岗位不相符。另一方面,虽然近几年学院也与许多旅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能有效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却很少。很多时候实践教学成为了学生到企业的“走马观花”参观,这种参观式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考核方式传统单一。目前,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形式,尽管近期二者比例有所调整,但还是以期末闭卷笔试的占主要,且笔试的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因此每到期末考试,学生则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相关知识应付考试,对于旅游地理知识在旅游专业上的应用完全不能掌握。而平时成绩的评定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分,因此,这种成绩评定的方式无法有效衡量学生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

三、《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和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应用型”教材建设。教材是整个课程的灵魂和中心,加强教材的实践性建设是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紧扣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发展”主题,应以“应用型“为主旨来构建其内容,除选用理论阐述精辟、系统,可读性强,能开拓学生视野的合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秀教材外,可以有效的编写一些更贴近旅游行业需求和社会实际,并反映本地区特色的课程教材,做到教材的选用与校本教材的开发有机结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旅游领域最新的知识技能和职业岗位要求,从而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

2.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要前提。课程内容的设置是课程建设的基石,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以培养符合旅游专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深化“应用型”课程内涵,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型为动力,向旅游地理实践靠拢,把旅游地理研究的新理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动向传递给学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加强“双师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数教师虽具有高学历,但大多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从业经验,知识结构主要以理论为主,这与日新月异的旅游现实相脱节,也影响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旅游地理课程必须要注重提高教师创新素质,一定要有丰富的旅游从业经验,熟练掌握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的国家标准。因此,要定期选聘教师到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使老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通过编写教材、参加学术交流研讨、跨校听课等方式掌握旅游地理学最新理论发展动态,通过科研、教研、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

4.注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转变理念,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力提倡探讨式、互动式、启发式、探索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紧扣时代热点,从资源开发、线路设计、区域旅游特色发展等不同角度,剖析提炼合适的案例,深入浅出,抛砖引玉,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主动参与创新。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路,逐步建立知识、能力、素质、智慧综合培养的“四维”课堂教学标准。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生动化、知识结构的全面化和综合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针对课时少的情况,可采用自学指导法,PBL教学法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5.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实践教学,可把旅游地理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内化为素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对旅游职业活动的认知更为直观、全面与深刻。比如跟团带团、模拟导游讲解、到附近著名景区面对面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题,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等等,在这样的实际实践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重视校内外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实习实训基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实习项目设计,如旅游资源调查、开发实习,旅游线路设计实习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和项目参与实习,开阔视野,达到利用实习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7.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应不断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的考核标准。弱化卷面考试成绩,增强平时课堂实践和实训环节的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考核可采用开卷、实地调研报告、小论文、课堂讨论讲解互评,课程设计及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手段,实施闭卷开卷相结合,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兼顾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考评,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灵活利用知识能力的评价。

结语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材内容充实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理念更新、考核评价优化等诸多方面。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只有不断对课程进行优化思考和建设探索,才能使课程渐具特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满足发展中的旅游业对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应用型教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旅游地理
巧用诗词,增添旅游地理教学的魅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