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思维建构新模式 开拓空间融合大旅游
——“全域旅游”战略下淮安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与价值分析
2019-07-14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223001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223001)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在秦代就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的“下草湾古猿化石”的出土和“青莲岗文化”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昭示着生于斯的先民们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淮安文化的主要成就是在“水文化(淮河、大运河、黄河、盐河、洪泽湖等);名人文化(如汉代军事家韩信、现代开国总理周恩来,文学家枚乘、枚皋、张耒、吴承恩、刘鹗等);源远流长的淮扬菜美食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新安旅行团、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新四军黄花塘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周恩来纪念馆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是天赐淮安的巨大财富资源,为淮安的旅游产业的发展铺下雄厚的基础,为文化旅游带来先机和商机。“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水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文资源深厚。这些是淮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托。”1但囿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和体制,淮安在旅游上的创新模式不够,必须要在“全域旅游”视阈下,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在纵深层面的碰撞融合,不仅带来旅游边界的拓宽,从单纯的景观游览到全域旅游,而且会带来更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将旅游和各行业深度融合,促使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一、大背景下的条件分析
(一)全域旅游规划推出,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2013年开始起步成长。2016年1月2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规划。2018年3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全域旅游”在社会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发展全域旅游,在“互联网+”“文化+”背景下,延伸“旅游+”多元产业链。全域旅游与绿色发展相融合。全域旅游已上升为国家级旅游发展战略。2016年2月1号国家旅游局﹝2016﹞13号文关于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通知,全国入选262家单位,江苏共8家,淮安的金湖县榜上有名。2016年10月21日国家旅游局﹝2016﹞141号文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全国入选238家单位,江苏20家,淮安的洪泽区、淮安区、清河区、盱眙县榜上有名。在大好的形势下,立足淮安实际,挖掘本地资源,拓展客源市场,优化客源结构,运用“旅游+”思维,推进全域产业融合,创新模式,引领特色发展。这势在必行,形势逼人。我们的课题也是应运而生,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二)旅游文件密集出台,政策利好
2016年1月27日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公布。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等。这些文件的频繁出台,在政策上奠定了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提起,后逐渐认识到其与国民经济的互动效应。因为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里强调“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把文化产业提到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淮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厚,当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国家的利好政策将对淮安发展文旅产业带来去强劲的推动力和驱动力。
(三)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前景广阔
“十二五”以来,围绕全省旅游业发展大局,淮安先后将旅游业纳入全市“五大建设”和“重要支柱产业”战略部署,累计投入300亿元,推进100个项目建设,实体增多,规模增大,旅游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十二五”期间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速超过16%,2015年接待游客2320万人次,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实现旅游总收入26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多,总量在全省排名上升了2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正在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共有可供游览的景区景点100家(A级景区41家,乡村旅游区4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从空白发展到12家),旅游饭店58家(其中5星级1家,4星级7家);旅行社10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旅游车船公司6家;持证导游人员5000人,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到“十三五”期末,旅游人数达到5000万人,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11%、13%,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
(四)文化旅游不断升温,深入人心
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为消费品。旅游者为实现自己特殊的文化感受,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力,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精神和文化上全方位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它在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方面对旅游者追求文化享受和体验具有特殊的感召力与诱惑性。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因其蕴含的深度体验和情感诉求获得了各国旅游者的青睐,也因其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受到了重视。在欧美国家,文化旅游是位居前列的旅游形式,因为它是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品位、高层次旅游方式的首选。相信未来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将持续增长。而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提供更厚重的平台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小环境里的价值呈现
在文化与经济耦合发展的背景下,非常依赖“文化+”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作用。“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当前,淮安地方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存在着对文化的巨大需求。
(一)塑造经济的价值理念,激活精神创新的因子
文化是经济的灵魂和统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淮安经济领域文化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时有发生、资源短缺、商业道德的弘扬不力及社会凝聚力还不很强等已经影响到经济建设;再者,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民众的创业热情还不很高,已影响到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景。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实施“文化+”战略,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广可行的经济发展理念,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民众价值观念,激活精神创新的因子,如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只有这样,才能清除经济发展的障碍,补齐短板,让文化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长效动力。
(二)扩大地方的文化需求,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文化消费代表着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文化消费所拥有的空间是无限的。近年来淮安文化消费需求较旺盛,市场潜力巨大,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最佳选择。消费结构变动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这就迫切需要把“文化+”做为战略选择,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培育。淮安文化底蕴较深厚,也决定了应当把文化消费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劳动者文化素养、科学知识的提高,间接影响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因此,发展“文化+”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不二选择。“只有开放视野,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挖掘和赋予旅游产品更丰富的文化价值,增加产品的魅力,增强开发产品的品牌意识,打造出一批多元化更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是发展旅游,推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关键。”2
(三)提升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国也是一地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商品输出能够使一地获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可输出一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扩大对外乃至国际文化影响力,起到变相宣传一地商品的作用,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增强综合实力。比如日本、韩国非常重视文化输出,两国都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淮安的文化软实力还较薄弱,比如“西游记文化”虽然走出国门,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够强大;淮扬菜文化也还没有形成巨大的产业影响。只有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真正让地方文化走出去,展示淮安地域文化丰富多彩高雅独特的一面,才能吸引更多的境外人来淮旅游、投资,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这是增强文化产业的对外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四)强化文旅的品牌意识,产生强烈的诱导效应
很多地方的文旅发展火不起来的重要原因是同质化。要想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在“个性化”上做文章,也就是提炼自己地方文化的特色,在深度加工不断凝炼铸造的基础上,创立地方的“品牌”。“品牌”意味着知名度、信誉度、价值观、竞争力,也意味着消费者的可比度、认同感、选择性、确定性、诱惑力。做到这样,客源会源源不断,效益自然滚滚而来。正如央视广告词所言:“相信品牌的力量。”淮安的古淮河、大运河、洪泽湖等以“水”为代表的特色,有些是稀缺资源,如被称为“东方庞贝”的洪泽湖水下泗州城、“西游记”的垄断性资源、淮扬菜的悠久历史、开国总理周恩来故里等。强化“游在淮安”的品牌意识,一是打造拳头产品,二是设计开发精品游览路线。“十二五”期间,淮安国家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5星级旅游饭店从无到有,淮扬菜美食节、盱眙龙虾节、洪泽湖大闸蟹节、金湖荷花节等成为知名节庆品牌,“游在淮安”品牌为越来越多省内外游客熟知和接收。周恩来故里获批苏北首批5A级景区。到“十三五”期末,旅游人数达到5000万人,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11%、13%,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
(五)拉长旅游的文化产业链,带动经济效益的新增长
文化遗存的天然物态被后人梳理、打磨、开发,成为旅游产业的平台和支撑。这即产业融合。它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旅游产业系统、文化产业系统的演化路径。特别是享受型、体验型、休闲型的旅游文化消费直接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升级变化,强烈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意味着两个产业在技术、产品、企业、市场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的融合。融合过程是多层面的产业创新过程通过技术、资源、产品、市场,进行交叉、渗透,新业态、新产品的多样化,必然拉长了旅游的文化产业链,如影视旅游、会展旅游、旅游演艺、体育旅游、旅游主题系列出版物、旅游游戏软件等新兴的旅游业态,以满足旅游主体的多元化需求。这是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因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旅游新业态将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类型,提高旅游文化的丰度和深度,有利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新业态在与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新突破、新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后产生的新业态兼具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属性,同时具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优势,并迅速成为增长快、效益好的经济新亮点。“丰富的文化资源,博大而精深,不少资源具有稀缺性,如‘运河之都’的相关遗迹、洪泽湖古堰、淮海戏、淮扬菜、长篇巨著《西游记》等属于垄断性竞争性资源。如何把这些众多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对接,进行深入提取和深度加工,以便转化为文化资本,加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这是值得深刻研究的。”3
以上从全域旅游战略下的淮安面临的背景趋势,探索淮安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而带来的先机与商机,以及在这种新模式的引领下所能产生的效果价值,打造出“游在淮安”系列品牌,使旅游经济得到较大增长。淮安实现“经济强市”的目标离不开高端产业的支撑,高端产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因为文化创造的财富是能够永远保值并且不断增值的财富。
注释:
1.吴延生.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再构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2).
2.吴延生.“文化+”视阈下淮安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构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3).
3.吴延生.“文化+”视阈下淮安地方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