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觉文化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究
2019-07-14成都理工大学611000
(成都理工大学 611000)
认知是公众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心理活动,是构建知识系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对自我认知提升的脚步。而视觉文化的兴起,则进一步将公众的认知模式及思维方式形象化、视觉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视觉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影响着公众的认知方式,其带来的正负效应对公众认知及社会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挑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并应对现代视觉文化对公众认知所带来的的冲击,对自我认知的提升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视觉文化的兴起及挑战
(一)现代视觉文化正在影响并深刻地改变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浸入式”体验
现代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将非视觉性事物视像化,带来直观的感官冲击,公众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追捧及迷恋,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它对传统文化传承中人为主体所体现出的整体性、同一性、中心性等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进行了批判与重构,并以反讽作为主导风格。如今,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形式多样的视觉符号和镜像表征。大众的认知方式也逐渐从单一的、连续性的、枯燥的抽象表达逐步转向灵活度高、表现形式多样的视觉表达。
(二)现代视觉文化的“大众消费”性,成为公众建构身份认同的全新媒介
当前的大众消费,早已不是单纯为获取商品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的消费,而是转变为对商品本身所赋含的品牌价值及个人品味的消费,它已将实际物品“符号化”,成为社会中不同个体身份、地位的象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周围关系圈层的认可及关注,满足自我优越感,增强个人形象在关系网中的辐射作用。特别是在女性消费群体中被“神化”的各式名牌箱包,其商品的使用价值远远低于品牌价值给消费者自身带来的满足感与优越性。
(三)现代视觉文化的无意识“渗透”,已逐渐成为公众默认的价值导向
通常来说,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理论灌输式,二是潜移默化式。公众对于理论灌输式的传播与说教早已疲乏不堪,而潜移默化式的渗透,则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并认可,并趋向于群体无意识接受状态。在现代视觉文化的参与下,我们更应当利用其多元的视觉表达方式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在万千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事实证明,合理并科学地利用现代视觉文化对公众的传播作用,则更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的价值导向作用。
二、现代视觉文化对公众认知的正负影响
(一)现代视觉文化的“井喷式”发展,拓宽了公众认知的培养场域
传统意义上的公众认知多来源于刻板、枯燥的文字表述或自上而下的权威说教,大众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化、集中化、片面化,而现代视觉文化的传播途径则呈现多元化、分散化、全面化,不仅拓宽了公众认知的培养场域,而且极大提高了公众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热情。
(二)现代视觉文化的“海量”精品资源,助力公众认知的迅速提升,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随着现代视觉文化的多元传达,如何正确传达主流意识价值观已成为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增强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团结、社会建构的重大意义。而增强文化认同,首先需增强文化自信,这要求公众必须具备历史广度与深度,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千年发展史,将优秀民族精神、文化蕴意在千万个中华儿女间传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VR,AR,全息投影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视觉文化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将静态乏味的历史可视化,带给公众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
(三)“视觉霸权”使公众趋向不自觉依赖性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则提出,人们在对事物、信息接受分析的过程中,一般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两种认知倾向。场独立型人群倾向内部参照,不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干扰,注重理性思维。而具备场依赖认知的人群习惯依赖外部事物,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专业人士及家族长辈的影响和干扰,他们情商较高,善于察言观色,社会适应力较强,但自然科学学习能力稍差,缺乏理性思维,因而在“视觉霸权”的网络环境下,场依赖型人群对自我认知的正确审视是十分重要的。
(四)信息碎片化对公众认知造成不同程度误导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公众认知的获取方式以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为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不断打造精品内容,提升产品品质,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传播方式已逐渐从“泛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使受众沉浸于更好的内容体验。但个别媒介一味获取流量及关注度,对于所发布信息未做任何核实,甚至故意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视觉奇观”获取超高流量而从中获利。但公众对此全然不知,从而造成信息获取偏差,进一步影响公众的认知程度。
三、应对策略
(一)推广并加强“质疑精神”,提高公众视觉信息辨别能力,培养良好视觉素养
“质疑精神”是哲学范畴中的重要观点,同时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本是答心中所疑,更是建立在自我思考及反省基础上的内心叩问。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如今自由、包容、多元的大环境中,我们所接收的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更需要公众不盲从,不轻信,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纵深,“质疑精神”对于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存亡、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人长期受到儒家 “三纲五常”的思想灌输,科举制八股文的思想束缚,出现一定的思维定势,思想僵化现象,缺乏“质疑精神”,这也似乎成为震惊中外的“李约瑟难题”的答案之一。部分受众依赖于书本的文字内容,对眼见为实,耳听为真的表面现象深信不疑,殊不知在如今网络环境多变,信息资源繁杂,信息内容碎片化的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画面早已经过了影视后期的二次或多次加工,它对公众进行视听蒙蔽,对大众认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迷惑性,而一部分受众早已产生网络依赖,无法轻易跳出个人“舒适区”,对信息的内容懒于筛选,缺少或丧失辨别能力,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二)完善视觉文化传播的相关监管规范体系,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导
现代视觉文化的传播,在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下,在带给人们快捷、便利的同时,由于其虚拟性、多元性等特点,也导致了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盗版侵权、侵犯隐私等并发症的频繁出现。虽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针对网络问题,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在打击力度上,稍显不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立法工作及奖惩机制的有效实施,为公众营造一个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在融媒体时代中,特别是各类社交直播平台的兴起,受众在享受“娱乐快感”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即使是大型知名的网络平台,除约束并监管平台内主播的直播行为外,还应对平台自身所发布的内容及广告进行严格审核,正确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传播。营造良好的视觉文化环境,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机制的建立健全,还需要各行各业加强自律机制,弘扬主流价值观,以提高公众视觉素养。
(三)发扬网络大V等自媒体的正能量引领作用,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
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环境中,大V已俨然成为半个媒体,时刻引导着网络话题变化,甚至社会价值观走向。同时在自媒体中,“网红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他们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社会群体的心理或感官欲望,是个人情绪的虚拟化表达,受到网民的短期追捧,因而网红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巨大流量,在网络媒介的大环境下,通常成为网络推手、网络水军、不法商家的合作对象,从而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链条,在网络平台中传播不实言论,甚至歪曲社会主流价值观导向。因此,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与引导,在充分发挥其网络效应的前提下,使之成为党和国家的传声器,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担当起公众话语诉求、利益诉求的发言人,将政治理想与个人利益并重,国家发展与民生问题并举,实现国家、社会、个人间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