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点
2019-07-14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25100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225100)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独立学院的诞生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供了一股新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阶级社会而产生的,是源于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机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要从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研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点,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有利于提高“思政”学科的社会认可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与高校教师的归属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各领域各环节的链接和功能耦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的人才能在现代化社会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主人翁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各方都是为了量化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主要考虑完成了多少教学工作量,辅导员主要考虑完成了多少班级的社会服务工作量,总体来说,老师对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懂了什么关注的还是比较少的,没有真正的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建设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要认真学习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人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出发点,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然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全面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要全面开拓大学生的社会关系,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要全面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所以,建设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指导,要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个体和群体的需要,并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关系的意识,增强丰富社会关系的本领,拓展丰富社会关系的实践;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行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足以见得,独立学院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们认真学习并努力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高主人翁意识,积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
交往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实践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直接或者间接进行的彼此作用、交流、理解以及沟通的活动”。2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交往实践作为我们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育人活动,其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全面的、完整的人,让大学生们确定目标、树立信仰、领悟知识、掌握技能、融入社会、实现价值。
然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队伍流动性较大,交流较少,工作交接不够彻底。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各方各自为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管课堂教学,辅导员教师管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教师管社会实践,共同体之间沟通少之又少,很多时候都是当问题发生时才会去交流、沟通,没有真正地将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
建设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要认真学习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共同体成员之间要增强交往、沟通和共同实践。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中,自然地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大学生活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学生们受到各种关系的影响,大学期间是学生们思想道德定型发展的关键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一定要做好教育和引导。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起源于交往,其本身就是一种交往的活动,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交往和活动中形成,在实践和交往中才得以检验和反馈。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之间只有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渗透和共同实践,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弥补了当前交往教育的缺失。足以见得,将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引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对我们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充分融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实践共同体理论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系统论述最早是在1877年由社会学家滕尼斯论述的。然而,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最早是在1991年由莱夫和温格在其所著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分享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对同一话题抱有热情的人群”3。实践共同体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多个不同的实践共同体,在有些共同体中我们是核心人物,是完全的参与者,在有些共同体中我们是编外人员,是处于边缘的位置的。实践共同体具有三个特征,即,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业和共享的资源。
然而,独立学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处于权威地位,是领导者,授课方式依然是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为主,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学生并没有完全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
建设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要认真学习实践共同体理论,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消极的课堂参与是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实践共同体理论认为共同体的成员需要清楚的知道如何相互介入对方的活动中,清楚的理解共同的事业,并能够充分分享资源。一个实践共同体并不是简单地把许多人组合起来为了工作而工作,关键是要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给每个人一个合法的角色或真实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要给予学生合法的主体地位,并给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要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介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是一种双主体、主体间性的实践活动。足以见得,要将实践共同体理论引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学生要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方能实现共同体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2.刘子赫.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4,第67页.
3.LAVE J,WENGER E.情景学习: 合法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