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悟空”形象在影视剧中的再塑造
2019-07-14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800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201800)
引言
“孙悟空”一角自西游记面世以来,一直是一个热门形象,在影视剧中被一再改造,但抓住孙悟空形象的精髓的影视作品却一直少有。冯巍述央版、程版和张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的成功于得了原著的“神”。向天渊叙述程版《西游记》,相较于央版孙悟空的形象更加了一种“可思”的佛理价值。学者杨晓云对《大圣归来》的研讨报告中,赞赏了其对于中国传统题材和古典美学的汲取和继承,顺应当下的时代审美和精神,具有现代性。而学者冯锐、戴园园在对于《大圣归来》的评价中指出,孙悟空在影片中的我国古典英雄主义情结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时下的血性与豪性。不过,不论是哪一版本影视剧中的孙悟空形象,在改造的同时,都应该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积淀,如此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一、“孙悟空”形象的源起
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处于低谷状态,因此在塑造孙悟空形象中除了想表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也夹杂了自身对当时时代的愤懑不仅。学者周先慎在探讨孙悟空形象的文章中,评价他是“亦真亦幻、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积极达观的同时,又有一种骨子里反叛的斗争精神”。这其实也是吴承恩将自己的情感映射在孙悟空形象塑造中。
《中国文学史》里对《西游记》的思想内核做出评价,一种是幻中见理,一种是幻中见趣,一种是幻中见真。原著前七回主要是描写了孙悟空在花果山和大闹天宫的故事,全然没有人世规则拘束。是吴承恩笔下想表露出的敢于反抗和斗争的精神。
此形象和作者所创造的背景有着较大的关联,它代表了当时的向往自由的一类人。由于明朝中后期的朱子理学的盛行禁锢人的思想,社会急需一批个性自由的人来争取人性的解放,于是小说《西游记》和“孙悟空”的形象便应运而生。
二、“孙悟空”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演变
1.谨慎创新:孙悟空形象在影视剧中的改编
1986年播出的央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以“忠于原著,慎于创新”为改编原则,将小说原著中的形象“移植”到荧幕上去。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编基本将人物性格和故事内容一五一十的表现出来外,另外还十分追求孙悟空式的勇气,勇气和力量。孙悟空形象在戏中是活泼的,多样的,欢快的,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央版的孙悟空形象兼具猴气、人气、神气三者,他天不怕地不怕的同时又有一种冒险造福世人的精神。由于其影视剧中形象忠于原著又圆融变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极佳口碑。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部《大闹天宫》中,创作者采用了原著当中对孙悟空外貌形象的描述,如“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等。但不同的是《大闹天宫》在创作手法上取众家之所长,它将角色的精神外化到形象中去——棕色毛发、绿桃儿形状的页眉、金色底的眼睛和被红色新型鼻子包围所形成的桃心形脸。此外,片中孙悟空还身穿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下着大红裤子,足下蹬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黄、红、绿鲜丽的色泽对比勾勒出“灵猴”的活泼特性。导演万籁鸣曾用八个字形容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2.大胆颠覆:孙悟空形象在影视剧中的多元融合
元素的多元融合是使事物长盛不衰的重要手段。在影视动画片《西游记》中,为了更加迎合少儿观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融入了一丝人情味。比如在原著中,孙悟空由于未被邀请去蟠桃会而深觉这是对自己的轻蔑与忽视,因而大闹蟠桃会。而在动画片中,事情起因是孙悟空为一仙女治病而偷取蟠桃,成为大闹蟠桃会的引线。又比如在孙悟空和哪吒两相交战的情节里,他们在打斗中化敌为友,冰释前嫌,强调了动画本身的童稚之趣。孙悟空形象正是因为融合了一点善意的人情味,才不会使得他的性格塑造显得冷冰冰,而这更加适应了少年人群的观影需求。
在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中,更是突破了大众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惯性思维模式。在片中,不仅融入了感天动地的爱情桥段,又把孙悟空的性格里融入了当时年轻一代无厘头和玩世不恭的处事方式。最后孙悟空爱而不得,生离死别的悲剧性塑造,更是把人们对孙悟空固定正统形象从神坛拉了下来。也是这一种完全的颠覆,使孙悟空形象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而在2009年程力栋导演拍的《西游记》又一次引发了观众对经典影视形象的热议。程版《西游记》当中对孙悟空有更贴切原著的塑造。片中孙悟空对于唐僧,相较于徒弟,更多的是唐僧的精神导师。而孙悟空本身的及顽劣性子和好勇好斗更加明显的展现出来。这里对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更贴切于原著。程在创意上多元素融合颠覆了观众的固有记忆。片中着重融合了佛家佛理,一句“千经万典,只是修心”在孙悟空磨石成镜一集极为精当地表现了出来。剧中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孙悟空对着镜头问:“你找到你的心了吗?”,其中融合的强调修炼心性首善价值都是其他版本影视剧所没有的元素,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有一种顿悟开明的佛性。
3.顺应时代:孙悟空形象在影视剧中的重构再塑造
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有一个影视文化的空窗期,许多影视剧中塑造的角色都得不到业界和大众的认可。而近来的一部《大圣归来》打破了这一僵局。也引起了人们对孙悟空角色重构的关注。
在2015年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传统造型与形象均被打破。我们能看到孙悟空在其中保有猴子的大部分特性,更加偏向于“猴”。比如他不穿鞋子,手长脚长,毛发多而旺盛等,与传统孙悟空“人”的特征背道而驰。影片中的孙悟空不再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而是成为了一个和凡人运用拥有 “贪嗔痴恨”的矛盾个体,深刻地折射出一种时下的人性关怀。
可以说,《大圣归来》是中国电影史中隐藏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对抗的是外在的斗争,他要苦心修炼、参悟。而影片《大圣归来》中对孙悟空的改造,是自己对自己的斗争。在他神力尽失以后必须面对自己无能的现实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孙悟空在这部影视剧中的形象具有一种现代性,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英雄形象。
《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大圣归来》中的角色不像我们认为的传说中那样是一个传奇性角色,在这部影片中孙悟空的形象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孙悟空在《大圣归来》中的形象可以说是一种古典英雄的现代化阐释。在影视剧中,孙悟空一开始是一个性格暴躁,毫无法力,全身充满负能量的形象。但影片的结尾处,由于江流儿的牺牲,激发出了孙悟空的原本的能力。英雄归来,归来的不是大圣,不是英雄,而是这个时代对英雄的呼唤。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不乏英雄,但是他们缺失一股子热血,多一份理智的中庸。而《大圣归来》这部影视剧重构了孙悟空的形象,加入了当代英雄主义的豪气,使得这一形象更顺应时代潮流,更受普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
三、结语
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俨然成为了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影视剧中,孙悟空形象一再演变,从开始的忠于原著、慎于创新,到后来的多元融合大胆颠覆,至现在的为顺应时流的重构再塑造,展现给我们的不再是一个单薄、单一的孙悟空形象。在现今影视剧中的孙悟空形象塑造上,过多的保留原著会缺少时代新意,而过度的改编则会失去原著的精髓。在角色塑造方面,我们不仅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也要尊重原著,正视历史。只有保留原著的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核,才会有创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