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风格特点
2019-07-14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571158
(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571158)
海南位于我国的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交接之处,属热带岛屿季风气候,这里不仅海陆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历史文化也极其深远。海南的民族民间舞主要由黎族、苗族和汉族三个民族构成,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即使同一个民族的舞蹈,也因地域的差异而略有不同。但是文化作为人类物质与精神的产物,在其传播过程中,既有差异的一面,又要相互融合。而这种文化的两重性,在海南黎族民间舞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黎族舞蹈的起源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中南部,是海南最早的民族,据统计到2010年黎族人口数为127.74万人。他们大约居住在琼中黎苗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自治县以及东方市、五指山市、三亚市等。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造就了黎族人民独特的民族文化。
黎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深受着黎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抗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根植于黎族的社会生活,凝聚着黎族人民的精神与智慧,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它独特的运动体态和舞蹈动律,这也是区分不同民族舞蹈的独特性标志。黎族舞蹈的体态为:三道弯,即脖子、胯、膝盖三个部位朝三个方向进行弯曲,动律为膝盖和脚刚柔结合的上下颤动、左右摆动。这是黎族人民常年生活在山区、身穿短裙的生活写照,常年的翻山越岭,练就了双脚及双膝极具弹性的颤动,穿林涉水时,造就了俯身、侧身、屈膝等体态。它历经千年的传承,由老一辈艺术家深入挖掘,将民间风俗、性格气质、审美心理、音乐服饰等汇聚一起,构成了重要的黎族舞蹈文化。
二、黎族传统民间舞蹈的分类
黎族民间舞蹈表现手段古拙、表演风格质朴,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女性的舞蹈动作轻快、灵巧又柔美。男性的舞蹈动作刚劲、敏捷又不失幽默。黎族民间舞蹈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宗教祭祀祈求平安类型的舞蹈。第二类为人民劳动生活、生产类型的舞蹈。第三类为战争抗战类型的舞蹈。
(一)宗教祭祀类舞蹈
1.巫术祭祖类的舞蹈
大部分民间舞蹈的起源都与敬神祭祖的巫术有着不可紧密的关系。它认为世界万物——日、月、天、地、山、水、树等自然界和各种动物都存在“灵魂”,那时的人们为了可以得到大自然的庇护,所以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祭祀祖先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祭祀、崇拜活动逐步演变成了舞蹈动作。因此很多舞蹈中出现的道具多以劳动工具或祭祀用具为主,舞蹈也多为严肃的祭祀场景。例如:《跳娘舞》中娘母的驱鬼祈神的舞蹈动作、《赶鬼舞》中道公的驱鬼动作。这些由于要表现对神灵的虔诚,所以在起舞时,无论身体如何舞动,头始终朝向祭坛,下肢动作无论是快或是慢、是跑或是跳都要将上身保存尽可能的平稳,这种上身平稳的舞蹈动作,是黎族民间舞显著的动态特征,同时祭祀中出现的前后动律 、顺摆动律和横摆动律,也作为常用的舞蹈动作语汇出现在黎族舞蹈当中,这说明,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不仅有文化的影响,更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的直接产物。
2.丧葬类型的舞蹈
黎族人信奉宗教,他们认为,人是由肉体与灵魂相结合。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即使肉体消亡,灵魂依然存在。在丧葬仪式上所跳的舞蹈为《五方舞》,他们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依然游荡在荒郊野外做“殇鬼”被恶鬼欺凌。舞蹈时,在东南西北中设立五个方位设立神位,再由“道公”带领五个表演者先逆时针再顺时针,围绕神位而舞,场面严肃、热烈。
3.生殖崇拜类型的舞蹈
随着父系社会的建立,男性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除了在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中占有主要作用,同时对人类繁衍后代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殖崇拜类型的舞蹈是以此阶段为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如跳《老古舞》时,舞者在用草绳系在腰间,象征着男性的生殖器官。舞蹈时舞者不停的晃动草绳,仿佛男女正在繁衍后代,从而凸显男性强有力的身体及男性在繁衍后代中的重要性。
(二)劳动生活类型的舞蹈
一个地区民间舞蹈的形成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所呈现,肢体动作作为民间舞蹈最重要的形式,虽受内容制约,却是舞蹈风格独特性最显著的标志。自然环境决定着该地区的劳动生产方式,劳动生产方式又决定着人体肢体运动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或者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它的体态、动律、步伐都与自然环境与劳动生产方式的特点息息相关。例如《舂米舞》,它以杵和臼为道具,通过杵和臼的击打、杵和杵的击打,发出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舞蹈动作就是模拟舂米的劳动过程。音乐古朴、动作粗犷的舞蹈表现风格。它是黎族妇女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展示了黎族妇女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年轻小伙子小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三五成群来到坡上,通过对歌倾诉爱情,寻找伴侣。通过舞蹈化的肢体动作将平凡的生活细节、普通的生活现象升华,形成风格独特的舞蹈动作。有生命力的舞蹈一定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劳动生活类的舞蹈,由于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黎族社会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劳动生产的方式,使黎族民间舞蹈形成了以腰胯动律和下肢动作为主、步伐灵活的特征。
(三)抗战类型的舞蹈
在西汉时期,海南岛上设立了郡县,同时黎族与先民封建统治政权进行持续的反抗斗争,达2000多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族人民才获得解放。多年的反抗斗争,对整个黎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抗战类型舞蹈的产生是必然结果。《钱玲双刀舞》是一部反应黎族人民敢于反抗、不惧恶势力 ,将斗争反抗到底的舞蹈形象。舞者手拿钱玲和双刀,步伐灵活、动作娴熟,双眼虎视眈眈的直视对方,手中的钱玲和双刀不断发出刺杀和敲击的声音,在默契配合和熟悉的节奏中,以古朴的半蹲扭摆姿态一进一退,一转一跳中,将英勇抗斗演绎的淋漓尽致。《打曲舞》也是反映黎族人民反抗斗争的舞蹈,表现形式与《钱玲双刀舞》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打曲舞》场面宏大,可多人共同参与。它表现了黎族人民与自然抗战的坚定信心及顽强的生活态度。
三、黎族舞蹈的基本体态与动律
黎族的先民在与大自然不断争斗的过程中生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审美原则。他们大多生活在纵横陡峭的山区,生活与生产中的运物取水都离不开人的腰、背、腿及脚部的用力。促使人的腰背必须挺直肩部必须端正,而下肢必须以扭腰、屈膝,横摆胯部及双脚的颤动来保持整个身体的平衡,长此以往,这种生活中的动作便自然而然成为了舞蹈动作。因此,黎族民间舞蹈要求腰与胯要流畅的移动、膝部要灵活的屈伸及脚下的动作要灵活多变。其中在舞蹈中最为常见的:(1)横摆动律——髋关节左右摆动,是黎族舞蹈的主要动律,是在颤膝的基础上,以腰为轴,通过腿部不同形态的配合,髋关节左右横向摆动所形成的。(2)顺摆动律——同手同脚。顺摆动律是黎族舞蹈风格的重要标志。舞蹈时,黎族妇女身穿短衣短裙,略显婀娜,其服装限制了大的步伐,只能以抬小腿、后踢脚、旁靠膝等为主要特征,那种由胯部提携、小步行走及高位挑担的动作就是一幅极美的“三道弯”体态。三道弯是许多民族舞蹈中共有的体态造型,只不过三道弯略有不同,而黎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在于平老师所著《高教舞蹈综论》一书中评论黎族舞蹈《绿》时就说到,黎族舞蹈特有“摆胯挠足”这一凸显腰部动作,所以其可称之为“摆胯三道弯”。
四、总结
黎族民间舞蹈不论是宗教祭祀类型舞蹈、自娱自乐类型舞蹈还是劳动生产类型舞蹈,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特征。只是黎族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流失了一部分重要的资料。黎族舞蹈除了以言传身教为途径进行传承之外,黎锦也以特殊的方式传载着黎族的历史、传载着黎族的舞蹈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