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恒
——城市墓园景观设计哲思2.0

2019-07-14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墓园逝者材质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

在强调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殡葬文化已经被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墓园的景观也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排列与重复,不断挖掘墓园的精神本质,追溯墓园存在的意义,使得墓园空间转变为更加健康的环境,以减少其作为邻避设施的损失,成为了设计师在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墓园是一个逝者灵魂安息的地方,也是生人与之故人沟通的场所,它的存在是由于人们持续的信仰,持续的精神寄托以及持续升温的情感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永恒”。

一、生与死之间的永恒

死亡是生命的终止环节,亦是个人生命体的最后一段历程。从古至今,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顺应天理。但逝者化于天地自然时,死是生的另一种延续。从中哲上看,道家讲求天人合一,即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自然中存在永恒性。从西哲上解释生命之永恒性,更为模块化。西哲认为“万物并不是从无中所产生,同时,也不是复归于乌有。”生命之价值不在于个体的单纯存在,而在于其宇宙的终极解答,这是一种无限的价值,它不是有形的客体,而是一种观念,一种意义,一种精神。

所以我们说墓地虽是死者形体的最终栖息地,但也并不能代表埋葬是死者生命和他人关系的终了。《论语》载,曾子议论丧葬、祭祀大事时说:“俄终,追远,民德厚矣。”丧礼的意义也在于生者与故者情感上的延续,这提醒人们,追悼的伦理意义正是一种情感上的“永恒”。

二、墓园景观的永恒性探索

1.建构时间的长河

(1)厚实相拙的景观材质感受墓园的永恒积淀

墓园景观设计的特殊性在于体现并且寄托了人类的情感,情感赋予无生命体的景观材质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不管是触感、视觉观感还是色彩选择都是决定墓园永恒性的特殊元素。材质之于墓园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表达,从旧时陵墓到文明时期的公共墓地,材质下寄托的亲人的永恒思念,这种永恒感情是否能通过墓园这一媒介传递给公众,是景观材质最需要思量的表达。

在意大利的布里昂家族墓地设计中,建筑师斯卡帕在材质的表达上也做出了经典的示范。斯卡帕能够准确把握材质之间的平衡感,其设计的墓园中每一处细节都存在着对抗,水景之柔与混凝土墙面之刚,自然光的投射下的阴与阳,祥和坦然的气氛与生者对死亡的礼赞这些对抗力就像生与死两个极端之间的冲撞与融合。在立面的运用上,凹凸的砖块设计也使得本身冰冷的建筑外立面一下子跳跃起来,矩形条状的切割排列充分运用了韵律美学,在平淡的质感中增添了一些深度。利用现浇混凝土材质的纹理表达了墙面厚重的视觉观感,岁月的痕迹幻化为蜿蜒的藤蔓攀爬上了墙面,这正是新与旧的时空交织。

(2)历史轮回的景观图景感受墓园的死亡礼赞

时空是使墓园本身添附神秘色彩的词汇。墓园将历史埋葬却又通过景观图景展现,让现实时空的观园者感同身受,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同时墓园具备在阴森恐惧感的消除下展现生死观的深意,打造独特的哲学空间。戴安娜王妃纪念泉是英国王妃戴安娜辞世7周年之际建成的,其设计展现了似大地艺术般的景观思路,参考了王妃生前的爱好与事迹,设计了一个顺应地势坡度的浅色景观闭环流泉。通过闭环流泉在整个水路上流经的动静水态,侧面反映了戴安娜王妃跌宕起伏的一生。水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结束,像这样在同一空间里运用水景表达不同时空的设计,正是生命的永恒象征,同时闭环流泉这一形式也给人带来了关于“永恒”的哲思。

在西班牙,也有一处著名的墓园,叫做伊瓜拉达墓园,这座墓园的设计也是集结了设计师对时间循环的考量。每一个所创造的景象都是当下的物质,但是思想却可以在时间长河中随意穿梭。设计者在这里还原了蛮荒的树林和洞穴,创造出原始的避难所图景,在这里,历史轮回将参园者拉回了史前时期。但这并不是终结,就如同墓园的本身意义,墓地不是死亡之谷,而是再生之门。随着时间的变化,风吹日晒等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不论硬质还是自然物都处于生长之中,生命历程永不会结束,迎接死亡的同时不断的在迎接新生,这些未完成感强烈的景观无一不在触发来访者对于生与死之间的永恒思考。

2.再现生存的空间

(1)生命的回响与召唤——营造绿植氛围

墓园所具有的独特纪念意义和宗教文化特征,从植物配置上便可略见一斑。同时植物作为墓园景观中的重要部分,作为生命的代表,不但延续了生灵还连接了死亡。在中国,宗教受佛教、道教的影响较为深,为了表达逝者永恒的寓意,大多会种植常绿植物,如松柏。但西方墓园认为人生在世只是轮回中的一个阶段,不必要刻意的强调永生,而应去相信永恒是一个往复的过程。因此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园中,受到北欧设计的影响,整体环境大多以乡野朴实的风格为主。人们在墓园中行走是思绪与行为一致的延伸,专注构建一个缅怀亲友专注思考的空间,整体的空间氛围偏向于精神的洗礼,根据自然的地形起伏,打造一个质朴、乡野的绿植环境。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人们可以放松心情,以最纯粹的心态去思考生与死,去连接永恒的思念。

(2)土地是生命的延续——生态墓葬形式

要达到城市墓园与城市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完成墓碑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而时下最流行的丧葬方式莫过于环保的丧葬,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呼吁环保摒弃传统墓园,选择回归自然的墓葬。目前在德国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在德国,人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骨灰存放于可降解骨灰坛中,将树种撒与骨灰之上,随着时间年限的增长,几年之内就会长出新的生命。这种墓葬森林,仅仅在德国就有300多座,在森林墓园中,不设任何墓碑,采用在树木上固定名字标牌的方式,来辨识故人。

对于这一现象,英国人类学家朗博认为,人们选择自然墓葬是希望在人生走到尽头之后再回馈自然。没有腐烂的遗体,仅仅只需将骨灰置于骨灰降解坛中,遗体就可以以另一种形式转化为新生命的源头。这是在环保清洁的基础上为新生命提供生长的土壤,或许是这一点给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安慰。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也可以将树的生长视为一种原生生命的延续。以这种方式,生与死不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人生的终结成为一种生命的轮回循环。

3.绵延抽象的抒情

(1)雕塑景观符号化

雕塑景观在墓园中承载着文化的影响力。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是思想上的永恒,将这类影响力通过景观符号化设计于墓园中,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入公众的内心,这类视觉传播既烘托了气氛,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墓园的认知。伊魁特市公墓通过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元素的巧妙结合,给予土地特殊的意义。同时场地不乏具有仪式感的空间,设计师用弓头鲸颌骨打造了一个拱形结构,在贫瘠的土地上利用简单却充满当地文化性的设计,将生与死的祭祀仪式变成符号化的景观,这场意味深长的生死对话既提醒着人们这是缅怀故人的永恒连接,同时也倡导公众铭记历史与传承文化。正是高度的文化敏感性,给这座墓园带来了质的提升。任何空间富有意义才能得以流传千古,墓园作为本身性质特殊的公园分类,也应承载起文化传播的重任。

(2)景观创造情感升温

墓园景观是景观的一个分支,与其他景观不同的是,在这个场所或许会出现情感的交杂。但也正是因为无处安放的人类情感,使本身冰冷的墓园有了温度。与此相应的是,通过景观来正确的引导入园者的情感与思维,控制情感的温度,使得墓园获得特殊的永恒。位于广东省境内的惠州泰康纪念园创造了极有画面感的墓园景观空间。设计地块位于群山之中,自然地势与资源都极为丰富。设计师结合“禅憩”这一精神,营造出了一种简约自然,回归本原的艺术陵园。规划中大量运用了框景、障景、借景等园林设计手法,将竹里寻蝉,山间悟道等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打开了景观的自然面塑造了有温度的空间才能使得入园者真正的打开心扉,以轻松自在的状态与故人进行两个时空的对话。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导下,场地被赋予了灵魂,入园者在这里随时可以与陵园达到同频率的共鸣,生与死是深沉的话题,但在这里可以卸下一切负担去思考,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三、结语

墓地是人生的终点,同时也是逝者长眠的驿站。从墓园的社会功能来说,它对逝者与生者都具有永恒这一重要意义,对于逝者,复归于自然,死是生的延续;对于生者,在墓园追思先人,其情感寄托是另一种永恒。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墓地公园化也将成为城市中特殊的开放空间与景观绿地。墓园的景观营造应该从墓园的特殊性出发,重视墓园之永恒性,应不断创新。探索墓园的永恒性从本质上说更深远的意义是为了建设优良的城市绿地空间,提高墓园的利用率。

猜你喜欢

墓园逝者材质
借一场火
刚柔并济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最大坟场
太辛苦了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