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墓葬女俑服饰款式探究
2019-07-14上海美术学院200444
(上海美术学院 20044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因此北魏也是战祸频发,社会动荡不安。迁都洛阳之后,各民族间文化融合交汇,使这个时期的服饰兼收并蓄,让女性服饰的形制发展呈现多样性。
一、服饰款式
北魏时期墓葬女性服饰常见款式主要有上襦下裙(襦裙式)和上衣下裤式(挎褶服)。
1.上襦下裙
上襦下裙简称襦裙,又称上衣下裙式。襦裙是中国古代女性服饰中常见的服装款式。在汉魏时期,妇女用襦与裙搭配穿着,上身着襦,下身配长裙,作为日常家居服所穿。只有贵族妇女会见宾客,才会身穿长袍以示身份。至于地位低卑的劳动妇女,则主要仍以襦裙示人。襦裙在战国末期已出现,秦汉时期较为流行,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成为大众服饰。“襦的领口可分为圆领与交领。1”圆领,又称为“员领”等,在汉魏之前多用于西域。
北魏女性墓葬中女俑都是身穿着圆领襦裙,例如:大同富乔电厂九号墓(梁拔胡墓)中的北壁壁画中墓主人左右两边各立有一位侍女,两侍女仅露出胸部以上,“二人装束一致,头梳矮髻,两侧垂短发,眉毛修长,鼻梁挺直,面容丰满秀丽,着圆领紧身衣2”。交领,又称“交衽”、“曲袷”,形制为长条,下连衣襟,穿时两襟之间相交、叠压。外观类似于今天的“和尚领”。交领是中原传统的领口。身着此领,能给人视觉上形成纵深感,使得脖颈修长美观。《释名•释衣服》中曰:“交领,就形名之也。”在北魏墓葬女性形象中交领襦裙比较平常,杨机墓中双髻女俑、执箕女俑;宋绍祖墓中的女俑皆身穿交领襦裙。
北魏时期的墓葬女俑衣领拥有不同变化之外,衣袖的长短、宽窄大小变化也有区别。根据袖口的变化,北魏洛阳时期的墓葬女性的服饰款式可以分为两类。
宽袖襦裙,即:上身宽袖,下身长裙。它的制形是上襦短至腰部以上,腰线较高。具有典型特征的洛阳孟津北陈村北魏壁画墓女俑3和河南偃师北魏墓M2:11女俑。4两墓女俑都是肩披帔巾,腰束长带,上着宽衣短儒,下着曳地长裙,自然垂落于身体两侧直至膝部以下,腰带颇长,裙腰线高至胸部。这种服式的穿法较为特别,它的下裙是从前转向后再以大带系之作为缠绕状,并且下裙为多幅长裙,称为裥裙,亦为间色裙。间色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帛间隔制成。极短的上襦外加曳地长裙的形制,使得穿着此衣的女子上半身极短,下半身修长。运用现代审美标准评判便是身穿此衣,能较好修饰身材,显得比例极佳,尤为欣长美好。
窄袖襦裙。其基本形制为上着窄袖紧身上襦,下着垂地长裙,由于其腰身较为紧窄,显得腹部前凸,尽显身段;此款出现的频率较于窄袖襦裙低。智家堡北魏墓中的襦服衣袖袖口较窄但袖身较宽,推测可能制者希望舞姬在舞蹈时,能让观者容易看出手臂舞动的灵动姿态。窄袖襦裙的典型有河南洛阳堰师北魏墓(染华墓)M7:51女侍俑5。公元516年河南洛阳北魏元睿墓出土的4件女侍俑,上着左衽窄短袖襦,襦衫袖短,手腕外露,下着曳地长裙,束带系腰间。窄袖襦服比宽袖襦服短小窄紧,即使下着长裙,但感觉仍较为宽松。无论是跪坐、骑乘还是舞蹈等做一些幅度较大的动作利索轻盈。着此衣衫,穿脱轻松方便。孝文帝迁都中原以来,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在服式方面提倡穿汉服,禁止鲜卑妇女身穿窄衣。但旧俗改变谈何容易, 汉族妇女接受女装的窄袖紧身,加以改进,使得窄袖襦裙成为时代特点女性服饰款式。
当然,除了长袖襦裙宽窄的不同,半袖襦在北魏时代较为时兴。半袖亦为短袖襦裙,其形制与腰襦(襦裙)较为相似,通常罩在长袖衣服外,作为家居便服使用。例如:河南偃师元睿墓双髻女侍俑、王温墓中伎乐俑、染华墓烧火俑等皆是身穿半袖襦服,袖长至肘,袖筒宽窄适中,下配曳地长裙,或站立或跪膝,模样娟秀可人。
2.上衣下裤
上衣下裤式,亦称为褶服。其服装形制是上着宽袖上衣,下穿宽大裤口,两膝处各系一带,
此种服装式样在古代称之为袴褶。北魏时期,受到异域文化生活的碰撞,使当地的士官百姓以著袴为时髦风尚。此款裤口较为宽大,俗称“大口裤”,与今天的喇叭裤相似。上着褶衣,下著长裤的服装样式就此称为“袴褶服”。此服饰原本用于骑射装扮。北朝妇女接受并采纳了这种服式,一度称为一种时尚。褶服的典型案例为河南偃师前杜楼村北魏石墓女侍俑6。河南偃师前杜楼村北魏石墓女侍俑M1:35: “头梳箕形髻,上穿毛领短袖袄,内穿圆领宽袖橘红上衣,下着裤……”7此俑上穿毛领短袖袄,内衬圆领袖橘红大衣,下穿大口缚袴,看上去雍容典雅,只有官宦、富贵人家的婢女,才可能穿得起这样的绵袴服8。北魏葬墓女俑穿着此衣既有女侍俑,也有女舞俑,说明女性服饰穿着的身份多元化。袴褶服适宜女性穿着,能较好勾勒出窈窕的女性身姿。此种实用性强的服装一直沿用至唐代,在唐代的男女舞蹈者中仍能看到它的踪迹。
二、北魏女俑服饰的特征及其影响
通过对北魏墓葬女俑的服装款式的探究,对其可概括归纳为下面几个特征:
1.北魏女性服饰在沿袭汉代以来的汉族传统服饰习俗的同时,也采纳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样式。比如:少数民族的袴褶服,延续汉族士大夫服饰样式时,改良成符合汉族庄严肃穆的礼节又便于行动的款式。就其实用性,后者便于活动又不失美感与庄重,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北魏时期的女性服饰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洛阳北魏墓葬多为中下层平民墓,就其阶级地位便决定墓葬中的女性服饰装扮多为当时中下层妇女的模样,所谓“尊者尊服,卑者卑服”。它们在基本样式上继承了汉代风格,同时吸取少数民族服饰习俗中的优良传统,使这一时期的服饰比先前更具有实用性与多元化,也能被后面的朝代所采纳,如襦裙、帔巾、帔帛等到唐代仍在使用。通过分析北魏时期墓葬女俑的服饰特征,能反应当时女性的地位。从已发现的北魏墓葬中,女性墓主形象仍极少,只有在陪葬陶俑能才发现处于“附属产品”的女陶俑,当然其中有不乏有女官俑、女侍用、舞乐俑、劳作俑等。无论哪种女俑,都能体现侍女在当时女性社会分工中明确。北魏墓葬中还有部分舞乐俑:乐女一般手持乐器,舞姬则伸臂抬脚,舞蹈动作花样百出。这些舞者、乐者出生于前朝没落贵族的家庭,身份地位比劳作女相对高一些,以乐舞供他人欣赏娱乐。
三、结论
从北魏墓葬女俑服饰款式,可以发现墓葬女俑中有庄重严肃的女官吏,也有摇曳舞动的舞姬,有面容娟秀的年轻侍女,也有慈祥温顺的老夫人。从这些地位职责不同的女子身上可以折射北魏女性相比较于其他朝代的女性,所处的生活环境较为轻松惬意,能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中。洛阳北魏墓女俑服饰较能代表北魏时期的一些服饰习俗,体现当时服饰文化中南北兼容的特点;是当时文化发展的缩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也正是在各民族不断迁徙交融中发展。北魏时期能在其社会活动中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独特印记的服饰是难能可贵的,这些服饰元素也影响到东魏、西魏、北齐甚至隋唐女性服饰之中。北魏墓葬女俑服饰对中国古代服饰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注释:
1.武卓卓.《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女性服饰演变——以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陶俑、壁画为研究对象》,山西大学,2013年,20-21.
2.武卓卓.《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女性服饰演变——以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陶俑、壁画为研究对象》,山西大学,2013年,20-21.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北陈村北魏壁画墓》.《文物》,1995年8期.
4.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僵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5期.
5.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5期.
6.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南蔡庄北魏墓》.《考古》,1991年9期.
7.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前杜楼北魏石棺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12期,40.
8.陈芳.粉黛罗绮丽: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三联书店,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