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解读《他是否尚在人间》

2019-07-14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米勒别墅伦理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21000)

作为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的作品常被冠以幽默、讽刺的写作特点。其著名短篇小说《他是否尚在人间》讲述了四个志同道合的画家为了摆脱穷苦的生活让其中一名成员以“假死”的方式获得世人赞誉,从而一举得名,最终过上隐姓埋名却生活充裕的故事。在作者简洁而有力的描述中,读者得以窥见资本主义时期人性的扭曲与道德的沦丧。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他是否尚在人间》的研究,笔者发现学者们主要从空间叙事、作品艺术手法及身份认同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而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小说的期刊尚显空白。基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当时的伦理环境为经,小说人物的伦理选择为纬,试探究人性在生存困境下的走向,揭示人性在特殊时期的变化。

一、伦理环境

《他是否尚在人间》使读者看到了人性的伪善。聂珍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14)。小说寄予了读者对资本主义家的虚伪仪态及普通人民人格扭曲的愤怒。不少读者认为小说的荒诞结局是由于小说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造成的,他们的心理活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诚然,小说中四位画家以“假死”的方式骗取财富,资本主义代表别墅主人弄虚作假的举动分别折射出了他们异化的人性,但当回到《他是否尚在人间》中的伦理现场,笔者发现这一系列行为影射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画面。

作者将故事场景设定在法国,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最好的凸显。在这里,富人们虽常花高价购买名画,但是此举并非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欣赏画或因他们喜欢收藏名画,而在于他们希望借此满足自己的虚荣与浮华。他们并不关注画家作画背后的辛酸,他们在意的只是这位画家是否出名。根据画家成名的规律,画家一般在死后其作品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因此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一些不出名的艺术家如米勒等人,虽热衷于作画,但是因为他们没有名气,故他们的生活过得很艰难。他们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有时穷得只能吃萝卜,甚至后来连萝卜都吃不起。基于此,村里的人拒绝给他们赊账,社会也总是给予他们冷漠。米勒等穷苦画家的窘迫状可以通过以下对话体现出来:

“真可耻,瞧瞧这些画:一堆一堆的好画,一点也不比欧洲哪个画家画的差

——不管他是谁。是啊,好多过往的行人也都那么说——差不多都是这个意思。”

“算了吧,卡尔,我的《晚钟》!人家出价五个法郎。”

“什么时候?”

“谁出的价?”

“他在哪儿?”

“你为什么不卖给他?”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平凡画家的处境的确很糟糕。为了能够吃上饭,他们甚至愿意低价卖出他们辛苦作出的画,渐渐地,米勒等人的生活境遇变得越来越糟糕以至于一颗卷心菜也能使其中一名成员直呼“简直叫我直流口水”。这些上进的才气画家因“不出名”而始终得不到世人的重视,若他们再不想出其他办法,等待他们的只有活活饿死。

回到作者精心设计的故事地点及社会现状,可以看出世人的虚荣与世故造成了人性的困顿。在该种伦理环境下,小人物的人性被迫发生扭曲,故事渐显讽刺意味。在生命的紧要关头,这些画家做出的有违伦理的选择却又属于人之常情,而别墅主人的浮华也正好符合其伦理身份。面对饿死还是存活,这四位画家又会做出什么伦理选择呢?

二、伦理选择

1.四位穷画家的伦理选择

小说中的四位画家最初因志趣相投而结识,他们对艺术满腔热爱,纵使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清贫,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创作。可是,这些画家们的作品长时间得不到认可,生活一步一步把他们逼上了绝路。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画家们连基本的温饱都满足不了,更别谈别的创作了。面临死亡威胁,人们往往为了自保而做出一些有悖伦理的选择。从这些画家互相抱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年轻的卡尔心中有着这样一个念头:艺术家的价值只有在他过世后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一观念在现今社会同样存在,但是,作者将原本不足为奇的事件设置在了艺术底蕴浓厚的法国,却更能突出强调不良社会风气如何造成人的道德沦丧。在这里,有钱人理所应当地追逐并收藏艺术。因此,出名的艺术家们皆从中谋取了利益,但是平凡的艺术家们却得不到一丝尊重。在小说中,当卡尔提出以“假死”出名的方式摆脱贫困时,大家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纷纷丧失了心智,开始积极筹备整个计划的过程。这时,作为“正常人”在面临生存危机时的身份选择开始浮出表面。在他们的安排下,米勒成为“假死”的对象。随后,米勒开始大量作画,而其他三位成员在此期间为米勒造势,并利用媒体提高米勒的知名度。他们充分利用富人们爱慕虚荣、浮华炫耀等特点,各处寻骗,并成功地推销了米勒的画。一切准备就绪后,画家们散布了米勒去世的消息,“全世界都轰动了,两大洲的名人都来参加了,来表示他们的哀悼之情”。米勒“假死”过后,他的画受众人追捧,价格暴涨以至于当初差点被拿去抵换卷心菜的《晚祷》现以2200法郎的高价被卖掉。一切皆在米勒等人的预料之中,他们成功实现了名画家的富贵梦。在生还是死面前,这些画家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真实存在,他们的价值观被时下的社会形势所掩盖。鉴于当时的伦理环境,这四位画家的伦理选择可视为人的本能反应。在即将面临饿死的情况下,画家们根据情势为自己的存活做出努力是可以被理解的。

2.别墅主人的伦理选择

小说中四位画家以欺诈的方式骗取金钱的导火索是资本主义家虚荣与浮夸的社会风气。在文中,作者虽没有大量书写资本主义家们的虚伪丑态,但是别墅主人的举止却形象地代表了整个上层社会的样貌。

米勒过世的消息公布前,画家们拿着他的画遍地推销。当路过一座大城镇远郊的别墅时,画家们立马抓住了这个机会。画家们向别墅主人提及“著名艺术家米勒”,这时,别墅主人“显得有点心虚,不知道怎样才好,半晌说不出话来”。旁边的画家则起哄道:“当然你绝不是暗示你不认得弗兰索尔米勒的签名”。“他当然不会认得那签名[……]”。此刻,富人的虚荣心正遭受考验,而他作为一名有钱人该有的身份也收到了“质疑”。富者的自傲及胜者心态使别墅主人的理智与欲望发生了冲突。当受到外界的否定时,别墅主人的欲望战胜了理智,他最终做出了违背事实真相的选择,立即反驳画家:“哦,不!这是米勒的,当然是咯!刚才我没有往这方面想。当然咯,这会儿我是认出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富人们的心理变化使得他们自以为是的作风暴露无遗。也正因此,卡尔等人很快将画作卖了出去。小资产阶级渴望借助这些画作凸显自身的阔气,因而不断遭受卡尔等人的欺骗。

别墅主人的伦理选择是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促成的结果。正因以他为代表的普遍的伦理选择,才促成了小说中四位画家的道德转向。从道德上而言,别墅主人背离了正常人的伦理,但从历史背景上考虑,则有其符合特定身份的一面。

三、结语

马克•吐温借助《他是否尚在人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揭示了社会黑暗、腐朽的一面。在正直与伪善颠倒的时期,在生与死的困境下,选择坚守还是妥协等道德两难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当事人。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下,个人基于各自的伦理身份而做出不同的伦理选择。小说中,四位画家为了生存而选择欺瞒世人,别墅主人为了挽回尊严选择附庸风雅。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看似夸张而又真实的故事启发读者:在面对伦理两难时,要时刻谨记人性的重要性,避免迷失自我,否则生活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就如画家们致富后的生活一般,他们虽拥有巨大财富,但是过得并不开心。这些画家们已经无法把控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生存困境下,他们已经丧失了自我,沦为了生活的牺牲品。

猜你喜欢

米勒别墅伦理
别墅里的暗影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景观别墅
SOPHIA别墅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