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檀香刑》中的钱丁形象
2019-07-14江南大学214122
(江南大学 214122)
钱丁是莫言小说《檀香刑》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檀香刑》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桩公案。钱丁作为高密知县,更作为这桩特殊时代背景下公案的监刑官,成为整部作品中形象最丰满、性格最多样化的代表人物。小说通过钱丁在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挣扎,婚姻与爱情的两难选择,塑造了他既想实现理想抱负,又自私胆小和懦弱的性格特征。
首先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挣扎的钱丁。钱丁是光绪癸未科进士,是封建社会官员的正统出身。他在就任高密知县之前,在两处边缘闭塞之地做了两任知县。所以,在山东高密任知县哪怕是平调,钱丁也将其视为升迁,下决心要做一个为民服务的好官。然而现实却让钱丁无法如愿。作者用马桑镇血案的处理过程,很好的写出了钱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也用他对现实的妥协,刻画其性格中的自私和懦弱。
《檀香刑》用三章的篇幅写马桑镇血案,马桑镇血案的起因很简单,德国修建铁路的技师调戏孙丙的妻子,被孙丙失手打死。德国人报复性的屠杀了马桑镇上居民27人。在这件事情中,最先有错的是德国人,一开始钱丁处理也明辨是非。小说用一系列情节刻画钱丁试图成为“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第一,作者写钱丁的悲痛。作者写道:“钱大老爷弓着腰从轿子里钻出来。他那一贯的如门板一样舒展挺直的腰板,古怪地佝偻起来了。他那一贯的喜笑盈盈的脸可怕地抽搐起来了。他那一贯的如马尾般潇洒的胡须,如瘦驴的尾巴一样凌乱不堪了。他那一贯的清澈明净、锐利无比的眼睛,变得晦暗而迟钝。”这里作者用钱丁身体外形的变化:腰板的佝偻、脸部的抽搐,胡须的凌乱,眼神的晦暗,写出了钱丁面对惨案发生时内心的悲痛和无措。他尽力的安慰悲愤的乡亲们,信誓旦旦地说,“本官明日就赴省城求见巡抚大人,一定要替你们讨一个公道。”一个为民请命的基层官员形象跃然纸上。第二,写钱丁的决心。马桑镇血案的第二天,钱丁就亲笔起草电文向上级汇报。这时他身边的师爷认为这样会惹祸,试图阻止他。作者用钱丁与师爷的对话,暗示钱丁的决心。/“老夫子,吩咐备马”/“敢问老爷,备马何往?”/“去莱州府”/“不知老爷去府里做甚?”/“我要面见曹大人,为高密百姓争个公道!”
斩钉截铁的回答,要“为高密百姓争个公道!”,充分的显示了钱丁的决心,也很好的刻画出钱丁是个为民请命的好官。第三,写钱丁内心的豪情。为了27位无辜被德国人杀害的百姓星夜策马奔驰、不畏风霜向知府诉冤。他认为没有几个官员能为了百姓的利益做到这样。这种为民请命的壮举不仅会实现他对百姓的承诺,更会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经历辛苦跋涉的他坐在路边摊,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一边幻想着百年之后自己的功绩被百姓传诵;一边却记挂着乌纱帽摔断了一根羽毛的意外,好像他这个尊贵的大老爷有了这些小插曲就被衬托得更加高尚和受人尊敬。钱丁被自己感动,内心充满着“为民请命”的豪情。“知县昂首挺胸,走出了朝廷命官的堂堂威仪。”作为一个官员,能为民请命,为百姓讨回公道,受老百姓的爱戴一直是他内心追求的理想,而他正在实现这一理想。
但是,他的理想在见到知府大人以后化为了泡影。尽管他详细的汇报了马桑镇血案的真实情况,为27条人命喊冤。可是他的上司并不听他的陈述。而是用一种戏谑的口吻把他“为民请命”贬低为一种徇私枉法的行为,消解了他内心为实现理想而战的勇气。“掉了帽子事小,掉了脑袋事大”,建议他抓住孙丙,向德国人低头。最后钱丁在上司的压力之下,性格中的自私和怯懦占上风,向现实妥协,出面诱捕了孙丙,放弃了自己对理想的坚持。小说特别写道他在从高密去莱州的路上,两次官帽落地,沾染了灰尘。这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在钱丁的内心,官帽其实是比理想更为重要的东西。小说还写钱丁从莱州回家就病了,这一“病”,是身体上的疼痛和挣扎,更是他在追求理想和面对现实妥协做一个糊涂官之间的挣扎。小说前面对他做一个好官的描写越充分,后面的他的转折和妥协就越震撼读者。总之,作者用钱丁在马桑镇血案处理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写出了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钱丁,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苦苦挣扎,自私和怯懦的向现实妥协。
其次,婚姻与爱情两难抉择中挣扎的钱丁。钱丁的夫人是曾国藩的外孙女,是一位真正的受传统文化教育出来的大家闺秀。如果说他对未来有一片雄心壮志,那这个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这位身份合适的妻子帮助。也就是说,他的婚姻其实是政治婚姻,夫人家的人脉关系是他仕途的重要助力。因此,哪怕外界传说夫人不美,不能生育,钱丁也不能且不敢休妻。钱丁对自己夫人的态度,崇拜中透着自卑,尊敬中透着疏离,唯独没有夫妻之间的爱情与平等。
眉娘则是一个活泼的民间女子。她性格泼辣,敢爱敢恨。她不仅有一双大脚,还抛头露面,直白又热烈地表达自己对钱丁的爱和欲望,正是她这样的热情和真实深深吸引了钱丁。一个规规矩矩过日子的人,突然遇到一个打破规则,肆意敢说敢爱的女人,将他多年压抑的本能激发出来,他在她面前可以放肆,当然还有难得的成就感。眉娘是一个普通的百姓,钱丁在他面前是无所不能的大老爷,这种成就无法从钱夫人身上获得。但即使钱丁爱慕迷恋眉娘,也没有打算给她正式的名分和生活的保障,甚至为了自己的前途,自私的用眉娘父亲的生命开道,诱捕孙丙,让檀香刑得以实施。总之,在夫人和眉娘之间,钱丁陷入左右不是的两难之中。他既想要夫人身份带给他的一切好处,又离不开眉娘身体带给他的快乐,无法抉择。这样一种矛盾挣扎的状态,把他的自私和懦弱刻画得淋漓尽致。
那么,莫言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钱丁形象?他试图告诉我们什么?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莫言通过钱丁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传统士大夫文化的批判,而这种批判首先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来实现的。小说里除了钱丁外,还塑造了钱雄飞这一顶天立地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堂兄弟,但是他们走的道路不同,性格气质差别也很大。比较二人的形象,我们发现莫言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溢于言表。钱丁和钱雄飞是堂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背景相似,但是他们的的表现却完全不同:一个自私胆小懦弱,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一个勇敢坚强,大公无私,为求国家民族的强大而不惜牺牲自己。这样的区别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他们选择不同的道路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哥哥钱丁选择了科举道路,走传统的为官之道,而弟弟则选择了去留学学习新学,寻找振兴民族之路。在刺杀袁世凯之前,钱雄飞回忆起了兄弟二人关于科举制度的争论,作者通过钱雄飞之口写道:“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都是些行尸走肉”,“中国要进步,必须废除科举,兴新式学校;废除八股,重视科学教育”,作者通过兄弟两人的不同表现,明确的表达了对传统科举制度的批判,从而对培养出钱丁这样官员的传统士大夫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其次,对传统士大夫文化的批判,更是通过突出钱丁胆小,懦弱,犹豫不决等性格特征来实现的。钱丁是受传统士大夫文化教育长大,是最后一代科举取士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这样的钱丁却是胆小,懦弱,犹豫不决,遇事逃避的人。马桑镇血案,他听了知府一席话之后就大病不起,把为民请命的事情丢到脑后。他得知孙丙趁着清明节聚众攻打了德国人修铁路的窝棚后,也选择了上吊自杀,性格中的胆怯和懦弱,被刻画放大出来,而这恰恰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士大夫文化的批判。
不管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是婚姻与爱情的两难,钱丁最后做出的都是对自己的生存最为有利的选择,胆小,自私和懦弱等性格特征跃然纸上。如果说钱夫人代表的是传统士大夫文化的话,眉娘则代表了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而钱丁也在这两种文化的夹缝之间苦苦挣扎。莫言通过对钱丁形象的刻画,充分表达了他对传统士大夫文化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