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绪保卫战:一场啼笑皆非的胜利

2019-07-13杨津涛

百家讲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使政局光绪

杨津涛

1898年9月21日,慈禧软禁光绪,宣布实行训政,随后又以光绪的名义下诏求医,营造皇帝病重的假象。于是京城内外盛传,慈禧将另立新君,而光绪已然遇害。1900年初,慈禧又推动所谓“己亥立储”,封溥儒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

戊戌政变后,支持光绪的主要是原帝党中人,如张謇、蒯光典等。蒯光典等作为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幕僚,曾极力劝说刘坤一出面反对废立。

刘坤一并不认同康有为式的维新,但出于稳定政局方面的考量,他是地方督抚中最先向朝廷过问光绪情况之人。1898年10月2日,刘坤一“响应上谕”,致电朝廷保荐名医,内中有一句“皇上圣躬欠安,莫名企念”,表明了他对光绪健康情况的深切关注。

10月9日,刘坤一在张謇代拟的《太后训政保护圣躬疏》末尾,亲自加上一句:希望慈禧、光绪母慈子孝,让心向两官的天下人安心。言下之意自然是提醒慈禧,天下人不会同意她废黜光绪。

此外,刘坤一还曾致电荣禄,劝他站在反对废立的一方。荣禄当时已位极人臣,既不希望因政局变化而出现新贵与己争权,也不想被慈禧捆绑“同负恶名于天下”,故而也对废黜光绪一事态度消极——当然,他的这种消极立场,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李鸿章也反对废黜光绪。 “己亥立储”之时,他曾对荣禄说: “你有几颗脑袋?敢干这种事!”其实也是在变相地告诫慈禧,自己不支持她废黜光绪。且较之刘坤一的“中外之口难防”,李鸿章的“各国驻京使臣首先抗议”一句,是更典型的“挟洋自重”

而张之洞就圆滑多了。他既不想触怒慈禧,也不愿明确表态支持慈禧废黜光绪。直至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才向身在西安惶惶不可终日的慈禧进言,建议她收起废黜光绪的念头,将溥倩遣送出官。在进言中,张之洞也使用了“挟洋自重”的策略。

除以上诸人外,首席军机大臣王世铎、主管总理衙门的庆王奕勖等朝中重臣也反对废立,与溥儁之父载漪、大学士徐桐等人,形成对立之势。

整体而言,朝廷内外反对废黜光绪的势力,远大于支持废黜光绪的势力。这让慈禧颇为顾忌,不敢轻举妄动。

至于列强,他们关注中国政局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希望中国发生变乱,危害各国已通过条约获取的利益;二是担忧中国落入保守势力的掌控,进而推行排外政策。如果清廷维持政策稳定、不改变对外开放的立场,谁当皇帝对列强而言是一样的。

自《南京条约》签订以来,英国在华有着许多已获得清廷承认的利益,自然不会对可能发生的政局动荡置身事外。

戊戌政变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曾以“半官方的身份”通告总理衙门: “假如光绪在这政局变化之际死去,将在西洋各国之间产生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后果。”不过,只要不过分损害自身利益,英国也无意强行干预。英、日两国当时为同盟关系,英国外交部门就本国的政策底线,如此向日本驻英公使“交底”: “各种改革被废弃对中国来说诚然应该惋惜,但这全为中国内政,只要不涉及外国利益,就无权由他人加以干涉。”

列强中,介入废黜光绪一事最积极的当属日本。日本原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视为亲日势力,希望他们能在中国掌权,进而共同对抗俄国。戊戌政变发生后,日本一方面出手救助康、梁,另一方面力求保住光绪的皇位。因此日本首相听到“清国皇帝已被谋杀或被迫自杀”的消息后,曾致电代理公使,要他“立即查明并电告此事是否确实”。

德国对于中国可能发生的帝位变更持观望态度。日本驻德公使于1898年9月27日会见德国代理外交大臣,从他口中获知,德国目前似乎避开任何纠纷,而单一注视事态的发展。

美国不认为戊戌政变会改变中国的内外政策。其驻华公使的判断是: “太后重掌政权只是一种宫廷内部的权力更迭,不会影响中国的经济过渡、商业发展和教育改良。”

不过,光绪生死的确切消息,仍是列强判断中国政局走向的重要依据。故而,窦纳乐推荐了法国公使馆的一名医生为光绪诊病,结论是光绪虽然有病,但无生命之忧。日本驻华公使也借为光绪授勋的名义,在11月5日见到了慈禧和光绪,从而确定光绪依然在位。

慈禧的权力再度稳固之后,包括日本在内,列强均不再关注光绪的皇位问题,日本就奉行务实外交,结交张之洞等实力人物,不但停止救援文廷式(维新派重要人士),还试图将康、梁等驱逐出境。

在1900年的“己亥立储”事件中,列强关心的同样是中国稳定,而非光绪能否保住皇位。英国外交副大臣曾通告日本驻英公使: “至于立储,英国不打算给清廷任何劝告,因为实权早已掌握在慈禧手里,光绪是否在位,并没有多大区别。英国只关心其本身利益。如果影响中英关系或英国利益时,才采取行动。”

当時,德国刚刚取得胶州湾,无意为难清廷;俄、法两国本就支持后党;美国从来不愿过多干涉中国事务。日本见各国无意干涉,也改取观望立场。即列强的态度大体可以概括为:最好别动光绪,真要动光绪,如果不损害我们的利益也无所谓,否则我们会不高兴,进而可能会让太后不高兴。

但孜孜于废黜光绪的慈禧,并没能准确解读到列强的这种态度。戊戌政变后,慈禧没有废黜光绪,主要是顾忌国内重臣的反对。这些重臣在表达反对意见时,往往“挟洋自重”,使慈禧误以为列强也强烈反对她行废立之事。1900年,决策信息多来自亲信而非专业智囊团队的慈禧,竟然相信了载漪等人伪造的所谓“列强勒令太后归政”的假通牒。为保住自身权位,慈禧不惜利用义和团引发“庚子拳乱”,最后落得京城沦陷、仓皇西遁的结局。

1901年,为求重归紫禁城且不被列强追究,慈禧终于彻底打消了废黜光绪的念头。出于讨好洋人的目的,她拿掉了溥儁“大阿哥”的名号,历时两年有余的“光绪保卫战”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猜你喜欢

公使政局光绪
天人互动
大清为何强撑也要万国来朝
宫廷政变与晚清政局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明中后期政局的边际效用
外国公使为何苦苦相逼
Scholar and East Lake
光绪与珍妃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