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微课之“风”,扬数学高效课堂之“帆”
2019-07-13李仕枚
李仕枚
【摘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植入微课,创新教学模式,促使“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方面阐述自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促进学习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效课堂 微课 直观 趣味 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156-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传统的数学课堂,以知识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练习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的吸收方面,以单纯的被动接受为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探究则少之又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但教与学的效果却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一直在思考:能否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学得快乐,又学得高效呢?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植入微课,以新的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收到的效果明显。
一、巧用微课,让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一)识记知识,深入浅出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陈述性的知识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一类知识是抽象的,比较枯燥。传统的教学,经常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背来识记概念。学生要理解其意义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将抽象的概念制作成微课,通过演示、操作进行具体化与形象化,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通过看、听、读、想,动手、动口、动脑,多管齐下, 教学效果明显。
(二)实操方法,形象呈现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要理解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如果单凭学生想象,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立体图形的。为此,笔者专门针对“为什么圆柱的体积会等于底面积乘高?”这个问题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微视频。借助微课的演示过程,将圆柱的分割情况及长方体的拼组情况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圆柱体积是如何转化成长方体的,印象深刻。
二、巧用微课,让教学过程趣味盎然
(一)微课,搭建新旧知识桥梁,让导入自然有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步阶段。有效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去学习,让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除了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课堂,还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做“知识串”的讲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知识串,笔者在导入部分将小学一到四年级所有统计的知识用微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原来自己一直都在学习统计。
在新知識点的学习中,以同类的知识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基础。这种导入的方法简单明了,既直观又具体,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而且印象深刻。
(二)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让新授轻松高效
1.看微课,说想法
教师选择合适的微课在新授课中发给学生观看后,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学的结果。比如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学生看完微课后,老师问:“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请你与同学分享一下。”学生大部分会根据微课的内容将知识点梳理出来,有些学生更能将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在小组内分享。让“学生教学生”的过程,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2.看微课,理思路
教师讲完新授部分,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可以出示一个梳理知识的微课,将整节课的重难点重新梳理一遍,让消化得慢的学生有机会整理思路。例如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在讲授完气球的分类之后,教师出示一个微课,专门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何分类?分类有什么作用?”制作成“三步曲”让学生在头脑中再过一次,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新授部分。
(三)微课,衔接课内外知识,让拓展精彩有味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是介绍数学背景知识、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该以怎样的形式让“你知道吗?”走进课堂,使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文化呢?除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传承文明、感悟数学思想的魅力,还可以对此栏目的知识进行深挖,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数学文化的精彩。比如教材在六年级下册《比的意义》后安排了一个“黄金比”的拓展知识。笔者在教学这个内容之后,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黄金比的知识。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且受到了数学文化、美的熏陶。
三、巧用微课,让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微课,针对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发散、思考和讲解,采用大量图片、动画,授课更加直观生动。
(一)顺势而导,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某些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导致他们会在一些特定的知识点出现相同的错误。例如一年级下册《补墙砖》这一个内容,每年都会考倒一部分孩子。
这种题型老师一般都会教孩子不同的方法:先画线再数、总数-部分数、量一量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总有部分学生没法将老师的方法正确运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一年级老师特意制作了一个微课,讲解了两种方法:画图法、计数法,将课堂中无法清楚向学生讲解的知识通过实例操作向学生再次呈现,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越来越清晰解题的思路。
(二)难点重现,查漏补缺扶“后进”
一堂课新知识的传授对大部分学生是容易接受并吸收内化的,但也有一些学生接受得比较慢,甚至课堂中根本没听明白。微课的出现,解决了这批学生的难题。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画旋转90度的图形》这个内容时,发现班里有三四个学生对这个作图方法完全无法理解。于是,课后笔者给他们发了这个内容的微课,让他们回家后进行自学,还要求他们多看几次直至看懂。第二天笔者再检查这几个学生的作图,发现他们都能基本掌握方法。学生在课后选择所需的微课进行“补救式”的复习巩固,对知识点能进行再梳理再巩固直至掌握,查漏补缺。这种方法让“后进生”能逐渐跟上其他同学的脚步,学习的动力也逐渐提高。
微课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为新旧知识点搭建桥梁,轻松导入;微课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使新授高效;微课衔接课内外的知识,让拓展精彩。利用微课,捕捉恰当有效的教学点,结合恰当的课堂教学时机,借微课之“风”,扬数学高效课堂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