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鲁浙产业转型的经验启示
2019-07-13吕永刚
吕永刚
近年来,面对乱云飞渡的国际变局、百舸争流的国内大局,粤鲁浙等沿海发达省份锚定产业转型,奋力闯关夺隘,逐步打开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其有益经验可资借鉴。
高定位:競逐国际前沿,嵌入国家战略
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前沿竞合,既是发达省份产业竞争力实现“从量到质”跃升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位势提升对先发地区的现实要求。近年来,粤鲁浙等省敏锐把握全球新产业革命及我国产业转型浪潮的趋势性变化,给出了竞逐国际产业前沿的省域方案。
面向国际前沿谋划产业定位。伴随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我国正从以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被配置对象转向更具主体性和配置力的新角色,发达省份当仁不让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国家队成员。广东创新实力雄厚,2018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技术自给率达73%,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国第一;深圳华为、大疆等科创企业成为近期美国科技霸凌的首选对象,从一个侧面彰显广东创新的国际高度。广东依托强大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高水平推进国家科技创业创新中心建设,启动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部署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辐射泛珠三角、链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要枢纽,建设世界级创新驱动型产业重镇。浙江实施“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际现代物流枢纽、国际科创产业合作高地、国际贸易创新发展高地、国际新金融服务中心和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发展一批具备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配置能力的枢纽偏好型产业。
面向国家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国家战略在特定空间的落地、叠加与集聚,势必形成强大的场效应,释放巨大的红利,为国家战略承接地带去不可估量的能量与资源,成为促进地区产业转型的强有力推手。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携手港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二十条”,积极开展首创性的改革探索,激发产业成长新动能。山东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着力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力争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逐步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明确要求济南市在数字经济、健康医疗、量子通讯,青岛市在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烟台市在核电装备、虚拟现实等领域,布局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标志性大项目,锻造产业新优势。浙江大力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区创新发展,主攻油气全产业链,创建数字自贸区和联动创新区;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岛旅游、远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加快发展蓝色经济;坚持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牵头抓好数字长三角、世界级港口集群、油气贸易中心建设。
面向省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一个地区的产业从嵌入全球产业链的“配角”到成为制胜全球产业链的链主,既需要从开放环境获得能量,也需要深度挖掘本土资源,锻造植根性强、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优势产业。作为农业大省、海洋经济大省,山东被中央赋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大使命。山东做优做强“两篇文章”,在乡村振兴中扎实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新六产”融合示范,持续推进农业更强;制定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统筹推进沿海、远海、深海、陆海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智慧海洋、海洋高端装备、海洋工程、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打造向海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浙江强化数字经济的领先优势,启动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制定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深入推进云上浙江、数字强省建设,支持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乌镇创建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移动支付之省,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
强主核:聚焦实体经济,锻造战略集群
大国经济崛起必然伴随一批高能级、高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的崛起。以制造业为内核的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之本。制造业崛起是大国产业崛起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极富挑战性。作为全国第一制造业强省,江苏业已开展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部署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充分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特别是兄弟省份的有益做法。
因地制宜打造主导制造业集群。成功的主导产业集群从酝酿、萌芽到成长、壮大,既要遵循产业成长的演进规律,也要尊重区域特色特质,兼顾一般性与特殊性,兼备国际化与本土化。广东统筹发展基础、成长潜力,选择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产业作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主攻方向;在空间布局上,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山东聚焦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等五大优势产业,通过发展“5+5”十强产业,调整山东偏重的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浙江坚持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数字安防、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现代纺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新优势。
高水平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优势主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成长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持续开展动态技术改造,是主导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广东启动新一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等重点行动,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山东深入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加快企业“零土地”计划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探索推广泰安康平纳及潍坊盛瑞、浩信共享工厂建设试点经验,支持一批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省级重大技改项目建设。浙江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万企智能化技术改造诊断计划,引导企业找准智能化技术改造切入口,激发智能化改造投资需求,全省将实施5000项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增工业机器人1.7万台。
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集成效应。当前,实体经济转型面临传统要素成本高企、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创新型要素供给短缺、服务配套脱节等诸多制约,亟待从政策层面加强支持引导。在中央支持实体经济的统一部署下,发达省份纷纷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形成政策矩阵。广东制定实施“实体经济十条”“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小升规”“外资十条修订版”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支持企业融资、解决用地难、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出台专项政策。山东出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5条”,对降本增效、创新创业、产业升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金融支持、用地供应、制度保障做出具体规定。浙江出台一揽子财政政策、十条金融新举措,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凤凰行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制定支持科创企业上市行动方案,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实施雄鹰行动,支持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加快发展;实施雏鹰行动,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蓄势能:营造产业生态,涵养长远动能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发展不能再靠单纯加大投入获得“量的扩展”,必须更加注重投入要素的质量,更加注重创新生态的营造,进入了“功夫在诗外”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转型面临高位突破的瓶颈,产业升级障碍重重,必须保持战略耐心,一方面稳妥推进落后产能有序退转,另一方面有力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同时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并适时植入未来产业基因,涵养未来产业空间。
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产业转型清障破碍。广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破除无效供给,开展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试点;狠抓节能减排,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三旧”改造政策体系,加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打好治理违法建设攻坚仗。山东以更大力度推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出台实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和高耗能行业“4+1”细分行业规划;稳妥有序推进七大高耗能行业产业调整、企业搬迁、土地盘活、资金融通等工作;启动“亩产效益”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选取18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浙江洞悉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内在弊端,提出要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推进企业优胜劣汰,近期再淘汰1000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整治1万家“低散乱”企业和小作坊;对全省31个制造业行业,以及服务业重点行业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推广“标准地”制度,实施分行业“亩产效益”领跑者行动计划,对标国内外先进区域,加快“低产田”改造升级。
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的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具有“物种”丰富、竞争充分、共生进化、新奇涌现等共性特征,是一个地区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广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以科技强省建设为导向,实施科技创新八项举措,聚焦核心技术集中攻坚,为产业升级提供前沿技术引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行动,支持有条件的高新区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科技创新十二条”及配套措施,加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力度。山东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政府主导创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各类人才激活力、科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强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成果转化增效益”的创新生态圈。浙江强化高新企业、高新技术、高新平台支撑,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圈;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阿里达摩院等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研机构、实验室向社会开放,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既体现为传统产业再造,也体现为新兴产业培育,以及导入未来产业基因,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谱系。广东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早在2013年即制定生命健康、海盐、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政策,2017年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一批富有引领性的未来产业集群蓄势待发。山东推动“四新”经济提速扩容,布局建设一批重点数字园区,扎实开展“云行齐鲁”、企业上云、智能制造带动提升等重点行动;推动释放跨界融合潜能,加快数字山东建设,推进5G通讯、人工智能、量子通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制定“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推进方案。浙江采取规划引领、创新驱动、载体支撑、试点示范等四大举措,集中力量推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生命健康产业、航空产业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引领未来的新兴产业集群。
(工作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