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住产业结构优化的“牛鼻子”

2019-07-13盛华根

群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牛鼻子生产性服务业

盛华根

2018年8月,在江苏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就江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二是为什么科研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三是为什么科技发展的社会感知度不高?这“三问”点中了江苏优化产业结构的积弊,发人深思。

论科教资源,江苏不可谓不丰富,高等教育规模全国第一,在苏院士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明显优于其他省份;论产业基础,江苏不可谓不强,经济总量全国第二,制造业产能全国第一,处于全国前列。但是,江苏产业发展“只见高原,难见高峰”,产业发展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江苏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积极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的新动能,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迈进。

瞄准核心技术“痛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高端化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实体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与国内其他省市比较,江苏制造业优势明显,但是置于全球视角,江苏产业整体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究其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创新优势和高端产品,拉高了市场需求,江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够多,很多企业只能做贴牌生产,获利空间较小。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美国“重返制造业”,一定程度上使江苏产业获得技术溢出的机会减少。对此,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挥龙头企业支撑引领作用,着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环节,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自主可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高端制造品牌。

实现与江苏产业关联的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江苏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在政府层面,顺应江苏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制定以突破“卡脖子”技术为重点的产业技术政策,以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建设高端品牌为核心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及引导。在企业层面,着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破国外市场对江苏产业的低端锁定,依靠产业技术创新打开国际同类产品高端市场,引导甚至改变国际市场供给侧产品潮流及需求趋势,使江苏的产业在供给和需求两侧向高端攀升,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科研机构应聚焦产业技术创新短板,从基础研究发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原始创新,满足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创新需求,实施前瞻性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聚焦资源环境约束“难点”,运用政策倒逼机制,推进产业绿色化

资源环境多年来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进入新时代,对标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要求,这种约束更加明显。自2016年底“263”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加大了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仅苏州市,2018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耗量较2016年同期下降5%,关停化工企业92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化工企业关停并转15家,416家环境风险较大及以上的企业完成“八查八改”整治工作,这倒逼企业向环境保护方向转型。产业绿色化,成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要解决资源环境约束,江苏必须继续坚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体系,进一步使产业绿色化。一是完善产业绿色化促进机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范和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通过绿色采购、财政扶持、税收优惠、要素倾斜性配置等政策手段,支持绿色软包装、汽车电子、新材料、现代服务等产业做大做强。二是打造绿色供应链。对供应商、生产厂家、销售商和用户等实行全流程绿色供应链管理,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鼓励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绿色化。三是构建绿色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应将绿色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拓展绿色产业发展新空间。

直面转型升级“弱点”,放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转向产业智能化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领风气之先,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到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亮点。多年的发展使江苏积累了较强的实体经济优势,规模庞大的实体经济是强项。但是,在当前世界产业分工调整加剧,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迅速,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影响加深的背景下,我们应清醒认识江苏产业结构的短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不够,产业智慧化程度不高。对此,必须加速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

“江苏智造”的核心要义是产业智慧化,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加快江苏产业智慧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智慧技术。早在2014年,省政府就颁布了《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和《省政府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了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政务和智慧民生在内的44项工程。时至今日,江苏全產业链智慧化已有较好的基础,未来几年,应紧紧围绕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紧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全面智慧化改造,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创新智慧商业模式。现阶段江苏的产业智慧化,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实现价值的通道——成功的商业模式。马云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商业购物平台结合创立了阿里巴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将网络信息查询手段商业化创立了Google;马克·扎克伯格将网络信息技术用于寻人并商业化,创立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Facebook,成功的商业模式使这些企业只用了20年左右时间迅速成长为行业巨人。三是培养“智慧人才”。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成就了中国电子商务;马化腾创立腾讯,托起广东互联网产业。智慧产业要发展,智慧人才是保障。江苏未来智慧产业的发展成败,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既掌握智慧技术又通晓智慧管理和智慧商业化的“智慧人才”。

把握结构优化“关键点”,全产业链植入服务业,实现产业服务化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质量的重要标志。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大多在43%左右,较为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近年来,江苏服务业发展迅速,2018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二,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1.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30%左右),但增量主要集中在餐饮、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方面,电信、金融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因存在严格的进入管制,拓展空间受到限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使得服务业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一方面,要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原本就和制造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展,二者联动、协同产生的效应越来越明显,可以迅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例如,近年来,江阴推动企业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相融合,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制造业结构优化明显。以提质增效为前提,江苏产业结构优化首先应该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推动全产业链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一旦植入服务业,会迅速改变产业层级。例如,沭阳花木产业以前很长一段时间被锁定在生产环节,近年将电子商务引入花木产业链,“电商+农户”的产业模式改变了花木产业的品质,原属于第一产业的花木产业升级为服务业。

此外,找准新兴产业“生长点”,利用产业变革新动能,催生业态新颖化。近期,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广东有14家,浙江和江苏各有7家上榜,前20强企业中广东有5家,江苏只有1家。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名列前两位,总体实力远超其他企业。当前,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广东、浙江已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的高地。反观江苏产业,制造业实力雄厚,新经济新业态蓄势待发,发展壮大尚待时日。目前世界产业变革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新动能还没有完全形成,这给江苏新业态发展壮大留下较大的空间。

江苏产业在新经济发展中当有何作为?这个问题引人深思。必须充分利用本轮产业革命的机遇,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新业态的迅速形成。一是培育“独角兽”企业。为应对新业态的竞争,应在全面梳理业态分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独角兽”企业整体培育规划,营造新业态生成的良好营商环境。二是围绕创新链打造新产业。江苏在许多技术创新方面有比较优势,这些是未来新业态形成的基础,比如,融合文化產业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打造江苏的“数字创意产业”;适应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需求,将“智能电网产业”“新能源产业”整合为“新能源与能源互联网产业”。三是加速新兴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的进程。对于在新医药、信息、新能源、新型复合材料、海洋开发、高效节能、光电自动化等领域新选择的新兴产业,应该将其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使之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力。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牛鼻子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奇怪的牛鼻子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这次也许牵住了牛鼻子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医保是医改的“牛鼻子”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牵住“三医联动”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