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汉语教师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

2019-07-13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19年23期
关键词:敏感性跨文化汉语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550025)

一、引言

人类生来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的话,社会是靠人与人中间的交流来组成的。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潮流的愈渐深入,不同思想、地域、民族的人类交流越发密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得到强调.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新兴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此之中,掌握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关键——成熟的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也就日渐显著。

目前,对于跨文化意识的具体实施方向研究最多的是商业领域,谭海涛、罗芳琳(2006)提出在全球化潮流中为了克服并解决跨文化交流障碍产生的问题,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价值观势在必行。而语言学方面则主要是外语专业,如段飞志(2015)分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一系列方式并提出了意见。但从中国入世之后,面对孔子学院在全球的遍地开花的形势,显然仅仅培养商业和外语人才是不够的。因此本文针对国际汉语教师,尤其是未来会成为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意识敏感性培养现状,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上的概括和分析,对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浅析,以此发现目前研究和跨文化训练中的不足,培养更能适应全球性变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

二、存在的不足

(一)中国关于培养方案研究现状

按照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结果,相关问题的研究自1985始,在2010后为盛。以“跨文化敏感”“跨文化能力”为关键词检索,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或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敏感性的培养研究,主要是应用英美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中不同的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来得出结论,由此提出试行的训练方法。以“跨文化沟通”为关键词检索,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跨国企业管理和跨文化商业领域的研究。以“汉语国际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多是运用跨文化交际敏感量表(ICCS)和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来对学生进行分析,借此找出缺乏敏感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的设想。近年来多是针对赴国外的语用失误和教学遇到的障碍所展开的研究,即针对奔赴外国(主要是泰国)的汉语教师跨文化意识敏感性必要性的培养方面的研究,诸如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教师在奔赴教学中的情绪变化。提出的训练方案有“整合连贯型”培养方案和“双语教育”方案,主要提倡实习机会的增加。缺点是对国内教育和欧美国家的赴外实践关注度不够。

(二)跨文化意识自主提升的不足

1.自觉性不够。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意识的表现。可以说,从相关的书籍和电视等媒体上人们都能或多或少地了解其他国家和自己的文化存在差异,诸如日本人日常更加繁文缛节,西方人吃生食更多、更加注重隐私等。但是在进行交流时人们很难及时进行观念转换,在谈话中主动规避诧异带来的文化冲突。这说明当人们从未经过训练时,跨文化理解是停留在一个对于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上,即是说建立在刻板印象的基础上。当对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是来自于这种媒体第一印象时,便深具局限与不完整性。

2.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为了提升理解力的水平,达到“对立性文化特征的理解”甚至“从对方角度的理解”,就有必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实用的模型进行指导,来系统地进行跨文化意识敏感性的培养,帮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从而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但这方面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特色的理论模型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一个系统可行的模式能够稳定提升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容易在实践中走入误区。

3.缺乏能力提升环境。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经济和人口水平分布不均。如果没有系统性的培养计划来提供跨文化交流的环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受限于所得资源,缺乏练习对象并且不具备自主寻找机会的条件,而没有交流实践,仅仅靠理论方面的学习是不足以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的。

三、解决设想

(一)教学模式改良

1.整合连贯型

依据高霞,李清(2015)的研究介绍,“整合连贯型”这种教育理念是针对传统的“分级分段式”师范教学模式所提出的,即是说在教师通晓所需要的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学习规律,还要在此前提上有所侧重地掌握几种教学方法的准则。该模式针对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中所出现的教学对象不足的现象,主张教育实践分层递进,分为教育见习(含文化体验、异文化礼仪训练、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科研调查、教学模拟)、教育实习(含境外实习和国内实习,由学生自选)和教育研习(由分配导师总结指导)三部分。

在实践上分层递进使得这一模式在培养上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敏感性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赴境外实习的学生培训期太短产生语言障碍;课堂反馈准备的中国才艺不足;国内实习学生机会缺乏。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仍旧有完善提升空间,但对于实践需求事关重要这一目标的定向是正确的。

2.双语教学法

根据罗娴(2015)的叙述,双语教育应用母语与第二外语结合来获取学科知识的信息,同时优化师资团队,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在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的前提下,双语教育无疑有它存在的优势。而即使不使用英语,而用学校决定的一门第二外语作为搭配教育,对于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也具有相当的培养意义。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学习语言的过程亦是学习文化接受熏陶的过程,双语教育能够加深对文化理解的深度。

双语教育推进的苦难之一是课程难度的大增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在授课中依靠优秀的师资团队帮助学生提升信念和自主意识来克服惰怠情绪。相对来说,它是一种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极注重学生自主提升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式改进

1.课程安排注重文化培养的联系。文化要素无处不在,在各个学科内相互产生交集,但又因为在专业课内部分散显得相对零散,在文化背景教学方面的安排不成系统。尤其是中国文化,因为浓缩在汉语中且自认为太过熟悉,而被忽视了建立起整体宏观的中国文化观的必要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缺乏宣传本国文化的手段,对文化的深刻内涵了解不深刻,使得交流双方陷入一种兴趣和认知不对等的尴尬状态,对于交际的成功有着消极影响。所以在总体课程安排上应该注重各门科目文化要素的联系,教师们可以进行沟通,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文化观,或者开设专门的文化课轮流进行授课。

2.加强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视,开展礼仪文化训练。虽然英语是国际通用语,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够使用汉语和英语,但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语言能力都参差不齐,纯语言交流就能达到目的的情况很少,多数时候都需要借助一点非语言交流手段。这就相应的使非语言交流行为(诸如眼神、肢体语言等)也成为了跨文化训练的重点,甚至于比语言交际行为更加重要。但是关于这方面的训练却相对零散,还没有引起关注,因此有必要加强这部分的训练和知识灌输。

3.教师及时为学生补充新兴事物。教材的编写存在滞后性,使用教材所列举的文化现象作为举例容易与当代的社会状况脱节。而且文化课堂上外国留学生进行多媒体演示的时候,PPT内容也存在重复利用的滞后性。这意味着文化交流局限于最基础和一般性的积累,但缺乏变化,在面对异文化的年轻群体时可能会遇到问题。而作为这些新兴事物输入的推手,教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水平,提高知识广度为学生带来最新鲜的养分,开设一个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

4.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教案培训,并多与学生们进行案例分析。作为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实践实习,也需要对经典和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针对授课对象和目标,从教案到教授方式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决定了本科生在实践方面会存在许多不足,而不足中不但包含了新的知识,也包含了已习得的知识的误用。而这部分误用与改进都需要教师进行改正和引导,再实施案例基础上的情境化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三)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提升个人信念。杨艳(2015)通过对云南大学20名赴泰国进行实习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调查得出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质量有着密切联系,会对教学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而其中异文化环境和同事相处关系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这表现出了教师个人心理素质和坚定的信念意识至关重要,而这些虽然不是明确的计量数,却非常需要培养中国学生自身的信念使之达到相应的水平以便应付突发的异文化环境。

2.要积极进行实践后的反省,锻炼反省能力。反省能力同样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专业能力,对每一次教学和交流进行自主反思,保持学习动机给自己以强力的支持能够更好的调整自身心态,永远精神焕发地投入下一次交流实践当中,而有了不断的磨砺之后,才能对教学和研究有更加个人的深入性的了解。

四、结语

当跨文化沟通已成全球化潮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学生更需要依靠相应的培养方案来树立成熟的跨文化意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和想法层出不穷,但总归来说,跨文化意识敏感性的培养正是针对文化沟通障碍中最深层的那些观念问题,诸如文化中心意识和文化自卑意识而产生的难以察觉的沟通距离而服务,为了缩减乃至消除它们所必要的。

目前,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愈渐被强调的同时,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在等待解决。比如国外开设的孔子学院在进行对外国学生的教导时应该传授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还是结合当地国情传授他们更容易理解的事物?到底有没有必要在教授传统文化知识上进行让步?如何用更有效率和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进行文化交流?世间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着的,其实,跨文化意识敏感性的培养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性的培养思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的每一项训练都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文化差异接受能力和敏感性产生提升影响,而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素质也将因为训练的积累而变得更为坚强。这是一项漫长的且隐藏在各个领域(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内的综合学科能力,在未来的道路上,只有吸取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且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在零散性的小方法的实行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宏观的整体性思路,从培养方案、教师、学生各个方面总体关注,才能获得中国特色的培养方式。

猜你喜欢

敏感性跨文化汉语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计及需求敏感性的电动私家车充电站规划
学汉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新媒体时代培养记者新闻敏感性的策略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