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历史博物馆夜景照明特色营造
2019-07-13西安理工大学710000
(西安理工大学 710000)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充分凸显了城市文化发展底蕴。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为了保留传统工程技艺,“仿古建筑”慢慢出现在了人们视野当中,是还原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营造传统建筑特色的一种建筑文化类型。而仿古建筑合理的夜景照明也更能展现出仿古建筑的外形特征与艺术特征,体现城市艺术氛围。仿古建筑夜景照明的表现能够将古建筑夜间文化特色展现,与城市夜景相互融合,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的西北侧,作为“新唐风”建筑风格的开创之作, 建筑师张锦秋女士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创新之美发挥的淋漓尽致。馆区建筑面积 55600 平方米, 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的结构特点,是融合唐代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整座建筑主次分明, 四方有序,布局散中有聚,场馆共设有三个展厅,屋顶采用了唐代建筑盛行的灰绿色琉璃瓦,建筑整体偏灰白色调,与城市基调相协调,是西安市重要的景点之一。
二、仿古建筑中的夜景照明特色
本项目的照明手法较充分结合了仿古建筑本身与人工光特色,依托仿古建筑自身的结构特性,现代技术,在展现古建筑木结构的形式美之下其内部材质已然悄悄发生了变化,将人工照明手法与建筑本体巧妙相结合,最大化表达与展示建筑艺术特色。夜幕降临,城市夜景开始涌现,色彩缤纷的灯光慢慢照亮了整个城市,而拥有唐风色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在人工技法的作用下将建筑的造型、层次细致的还原在情景之中,是古代与现代的照明艺术产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在照明设计方案中尊重原有建筑风格,以“墨雅于彩,素色为上”的主题理念,营造了优美典雅的夜景环境,充分展现了古都西安的历史感与文化感,促进城市夜间旅游,为游客带来不同的夜景感受与视觉体验,欣赏特色历史文化与古代艺术氛围。
三、仿古建筑特征
仿古建筑主要是用于替代损坏较为严重的中国古建筑,以还原历史风貌的建筑。一个 “仿”字主要用于古建筑的外观造型、内部装饰和美轮美奂的建筑色彩。而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工艺技术,如“榫卯结构”、“斗拱结构”则因为现代化建筑的推陈出新,多变的空间, 结构的多样,逐渐不能满足。
陕西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在建造初期,建筑师张锦秋打破了皇家建筑惯用的红墙黄瓦,而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在整体建筑已经是唐风风格下,设计师想要建筑的基本色调更加素雅,更加接近现代的审美意识,营造一种永恒感。作为仿古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简洁和大气,融入现代化功能相辅相成。
建筑在布局上将生活方式与空间组合相结合,人们在欣赏场馆的同时也成为了人民群众休息的文化场所。全馆组织了七个大小不同的内院。其中三个是联系展厅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半开敞式庭院,四个是被展厅环绕的封闭式小院。从高处望去,陕博像一座整体的建筑, 但亲临现场每个建筑却又散发着独特之处,主次有序,让人叹为观止。
四、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夜景照明分析
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建筑色彩方面拥有独具的特色,采用黑、白、灰淡雅清新的色调,当夜幕降临,夜景照明也针对建筑不同部位选取合适的光源进行照明,不同的灯光在色彩上所表现的特性也互不相同,灯光的色温与显色性起决定性作用。色温决定了光源的光源色。亮度方面,照明效果主次分明,重点将主楼、入口与崇楼作为主要展现对象,形成明暗有序的夜景环境;在灯光色彩方面,为了将整个建筑本身的庄严宁静衬托出来,运用4000k的中光束瓦楞灯将建筑灰绿色的琉璃瓦着重渲染,配上2200k的投光灯形成大气的琥珀色光影刻画建筑立面结构,使得整个场馆在城市夜景中层次分明,展现出与白天别样的浪漫与庄严。
1.照明方式
建筑的照明方式主要有三种:轮廓照明、泛光照明、内透光照明,古建筑的屋顶是建筑物画龙点晶的一笔,陕博屋顶的照明方式采用泛光照明展现建筑本身神韵,运用瓦楞灯做到见光不见灯的照明效果。仿古建筑的屋顶所采用的泛光照明方式是将灯具设置在屋檐口向上投光,或顺着屋脊处向下投光,在夜晚表现屋顶的结构美。屋身则采用内透光照明与泛光照明将整体建筑表现,场馆主体建筑通过采用泛光照明充分展现屋身墙面材质与窗户样式,展现建筑样式。部分走廊空间采用内透光形式形成不同剪影效果。
2.灯具类型
建筑内采用了瓦楞灯、线性灯、投光灯以及吸顶灯来进行夜景照明。而采用最多的则是用来照亮屋顶的瓦楞灯,照明光源以LED灯为主。少数吸顶灯利用原有装饰灯具外壳,将光源隐藏之中,保护原有建筑。部分线性灯与投光灯进行泛光照明将墙面洗亮,将灯具融入建筑之中。
3.照明色彩
陕博选用的光源色温在2200k—4000k之间,屋顶光源色彩为白色光,色温在4000K左右,将建筑墨清色的瓦面塑造的典雅端庄,剩余光源色彩为琥珀色光源,色温在2200k左右。
项目整体照明设计光源简洁明了,色彩统一,将建筑本身更加华丽的出现在城市夜景之中。
五、陕西历史博物馆景观夜景照明分析
陕博场馆内铺设了草坪3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馆区总面积的54%,馆区种植了许多适合当地生长的一些乔木、灌木及绿植,草木和低矮灌木是经过人工修剪的规则样式,大灌木和小乔木则依靠自然生长,肆意变化造型,在区域内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园林小景观。博物馆入口也以中央水体景观为中心,中心对称的分布方式衬托博物馆的轴线对称,并在两旁设立了提供游客休息的花坛。游客在欣赏建筑美的同时也可以欣赏这些绿化繁茂的自然美景,净化空气,引导游客视线。除了配有植物景观,在绿地中还配置了一些具有高度文物价值的古代石刻,如门前广场的馆名碑水池中成列了汉长安昆明池中的石鲸。并且在东西两面的草坪中各安放了一匹唐陵石马,将陕西历史博物馆刻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在人们面前。
1.植物景观照明
景观照明作为城市夜景照明的点睛之笔,它满足基本照明的同时又能达到装饰艺术效果与美化环境的作用,向人们展现了城市的不同艺术风貌。景观照明对城市景区大环境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起到点缀的作用,它能够营造多样化的环境氛围。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对于景观照明并没有刻意去表现什么,也没有进行单独的景观照明,大多还是借助建筑照明进行间接照明,映射微弱的光源将植物景观照亮。东西两边建筑旁的大面积草坪也为设立特殊的庭院灯具而照亮。在广场前的水景水体面积相对较大,水景造型设置了叠水的形式,水体的边缘还设置了70cm高的绿篱装饰,但也没有多余照明光源。
2.道路景观照明
陕博区域内的铺装使用了人群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花岗岩作为主要铺装,材质防风、耐久、抗腐蚀,为了防滑便采用了荔枝面的花岗岩,在一些小路则选用了比较常见的卵石铺装。整个场馆对道路照明并没有专门设立照明光源,而是通过广场的庭院灯进行场地照明。会通过中轴主建筑的建筑光源的倒影,在水景中若隐若现。
六、结论与启示
仿古建筑夜景照明的营造是提高城市生活的艺术气息,推动仿古建筑的文化艺术发展建设的重点之一,合理利用夜景照明要素,依据仿古建筑本身以及当地环境将灯光融入建筑, 追求绿色照明设计,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推动与促进城市仿古建筑夜景照明,增强城市与仿古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夜景照明解析可以为优化城市仿古建筑夜景照明提供一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良好的体现城市仿古建筑夜景照明效果促进了参观者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同时保证了仿古建筑在城市生活中的完美融入。
2.损害仿古建筑结构不应该作为照明设计的核心问题,尽可能应该被看作照明设计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此通过对灯具性能、体积大小的不断完善,使灯光与建筑相辅相成。
3.不断更新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规范照明标准。
4.从综合性角度出发,结合整个驻地项目自身特点规划主体建筑照明与景观照明,有助于彰显环境的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