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诺邓白族民居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
2019-07-13云南大学650021
(云南大学 650021)
一、诺邓古村现状与形态发展
(一)诺邓古村现状
诺邓古村是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云龙县果郎乡南部的一个小村落,村落中白族占绝大多数,历史悠久有着千年白族之称。在古时诺邓古村为滇西历史上的盐业重镇,经历了高度经济和商业发展,有着滇西丝绸之路的美称。诺邓古村为典型传统山地村落,三面环山,平均每年的降雨量为800毫米,温度常年在12°到20°之间,气候宜人,盛产井盐。盐业造就了滇西古道,逐渐形成茶马古道形式的商贸文化,诺邓作为盐业重镇对外交流频繁,不仅仅对东南亚有密切联系和中原也是息息相关,同时造就了这个山地村落存在多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共存,即道教文化、儒学文化、佛教文化、白族本土文化。
(二)诺邓古村发展形态
对村落选址形和现代村落形态发展下的民居变化进行分析。整个村落中白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白族对于自然的选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白族村落的选址和布局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并根据周边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二是对周边环境赋予吉凶含义,认为人的吉凶与居住环境的好坏有关,上述两点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村落的发展,不难发现归结起来是古时代的经济和技术限制使得人们只能客观的进行选址,因为在山地生存需要充足阳光、山地高差适应、以及对于水的汲取等客观条件的综合考虑。随着盐井的出现,使得诺邓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马帮在各地运盐交易过程中,吸收的多种外部文化也在冲击着整个村落的发展。此时大量的外部白族居民和外籍移民的迁入,带来多种不同种形式的建筑格局和方式,村落的外部物质形态发展中体现着本土文化和外界文化融合的过程,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本土文化,此时民居以盐井为中心向河西河东两个方向呈现线性模式发展。建国后,盐业逐渐走向衰落,村子的人口也逐渐开始减少,半山腰向着山顶逐渐被人们开发为农业,村中主要以耕地为主要经济来源。大量的耕地在村子的四周,作为一种隐性的外部结构在满足了人们的生存的同时也制约了村落的发展形态,由于耕地需要浇水村中修建了多处水井,经济的回落导致村子逐渐开始走向衰败,人口开始外迁村落逐渐出现部分废弃的民居。进入到现代,诺邓在政府的引导下转变为旅游村落,旅游经济下大量的现代人进入到村落游玩和体验,村落以游客游览的主轴线和次轴线进行发展。主轴线在河西村以盐井为起点至衙门到文武庙为景观主轴线,次轴线在河东村同样是以盐井为起点、盐局、道长家为次级轴线进行发展,旅游经济下部分比较有钱的居民修改民居提供给旅游人群使用,此时民居形态内部和外部都在发生着改变。
二、诺邓古村民居空间的组合方式和制约因素
(一)民居空间的组合方式
诺邓村盛产井盐,整个村落的发展随着盐井的发展而来,在盐业发展下多种外部文化共存形成了诺邓古村独特的本土文化。诺邓古村经历明朝、清朝、民国、现代的发展过程,在最初的形成中,官府在村落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原文化在村落形态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原文化的居住形态主要以合院为主,合院是一种封闭性极好的建筑形态,合院以坊为基础单元进行围合,围合出人们所需要的空间。诺邓大多数建筑都是以合院为主要建筑结构,绝大部分合院都是属于平行等高线进行建造,少部分属于垂直等高线进行建造,在地形不同的地方通过合院与合院的平行、拉伸等方式进行扩张。
(二)民居空间的制约民居因素
人群对于生活条件的需求反应在民居空间形式上的变更。从民居空间形态整体来看,部分民居居民居住的同时也开放给游客使用,包括部分历史保护民居,就需要对民居空间进行扩展,由于山地村落原有空间结构就是合院与合院的相互组合,通过对合院的内部道路延展来嫁接砖混的现代建筑结构以增加使用面积,在扩建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有传统空间形态和破坏了存在于民居周边的古木。少量不愿意开放给游客使用的民居,会通过种植一些植物对民居进行一些遮挡、外院设置门禁以及在民居外部写上标语等方式。
从民居物质形态上来看,物质形态构成民居形象,形象的美产生于内部文化符号和历史感,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导致物质形态也不能很好与传统民居形象达成一致,产生了传统和现代对立的审美问题。一些翻修建筑和新建建筑则是以砖混为主通过在外部刷水泥或白色乳胶漆,以及部分建筑通过彩钢板来做房顶,破坏了村落形象的整体性,审美上来看不符合古村落的形象,同时大量的管线穿插和附着于墙体的外部,少部分则悬空于空中。
从民居空间形态局部来看,传统一层厢房厨房和牲口饲养的空间转变为居住使用,变更后的民居空间把厨房转移至庭院或民居的外部空间。旅游人群对生活条件需求较高,卫生间由室外转移至一层的厢房之中,以及传统上的厢房空间只能摆放一张床很难变成标准间和家庭房,很难符合游客的生活方式,部分新建民居延长了厢房空间的长度。新建合院的民居布局中把正房后的卧室空间删除,这个空间在传统上是老人过世暂时停放的地方以及堆放杂物的地方,剔除这个空间后延长了两侧正房的长度使得空间增大,以获得更好的休息环境。庭院的功能性增大从煮饭到聊天,增加了游人和居民的聊天交谈,以及可以更好的体验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部分的小型合院由于庭院空间比较小,坊的高度比较高使得庭院潮湿阴冷,将二层厢房的廊道拆除结合房间空间变为小型的庭院,便可获得更好的采光和通风。在民居空间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器或水桶的方式来提供热水使得在厢房顶部被拆除变为平屋顶,平屋顶在耕地秋收的季节还可以晒制庄稼。
从民居物质形态局部来看,随着时间发展一些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上的雕花随着翻修逐渐被剔除,部分屋内的墙壁被重新拆除改为砖混结构后单一的涂上大白,从整体空间已全无地方历史特征和符号感。为了更快的营业,装饰上的速成使得很多民居丢掉了原有哪些老旧复杂的装饰元素,换成了现代廉价的装饰,很难与外部形态很好结合。
三、诺邓古村民居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对满足当代人在民居中的生活需求和舒适度,对民居的规模大小做出调整,要以实际的旅游人口规模和未来发展为基础。同时在村落居民空间需求和空间形态上,对不同年纪的人群及生活方式设置合理的空间,确保每个年龄段的生活需求。
注重生态保护原则。山地村落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不能为了扩建民居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为代价,要让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两者之间形成更好的融合,达到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和谐统一。
突出地域文化符号。诺邓古村目前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归益于旅游业的发展,要做好民居空间形态和地域文化符号之间的相互协调,在内部的装饰上充分利用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黄家祠堂传承下的传统贴图纹样等。在外部上保护好村落中传统建筑存在的物质文化符号,包括窗子的雕花、建筑结构立柱上的纹路、以及村中多种文化下的瓦当图案等,在整体形象上达到内外部的统一。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民居作为一种旅游产业下的主体,在民居形象上要结合好现代新材料的使用,找到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平衡点,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新材料阐述其背后的精神文化与空间特征。
四、总结
传统村落是基于地形地貌长时间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人居环境,发展和挖掘民居空间形态是为了探究其中的文化本质与内涵。以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作为重点,达到传统民居设计理论与现代民居设计理论的共融发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高传统民居的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