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香河三部曲”中的乡土之根

2019-07-13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9年24期
关键词:香河之根气质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122)

从汪曾祺的《受戒》起,地处苏中平原的里下河乡土世界凭借“世外桃源”式的文学风景而名声大噪。刘仁前的“香河三部曲”(简称“三部曲”),包括《香河》(2005)、《浮城》(2012)和《残月》(2015)三部长篇小说,以散点透视的方法呈现里下河的风俗画卷,再一次点染其风采,范小青评价他“根扎得深,果结得重”1,丁帆则评其为“用长篇小说来描写苏北里下河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的“第一人”2。三部曲的成功就离不开刘仁前对乡土之根的把握,所谓“乡土之根”,即一种稳定地流淌在乡土经验中的文化传统,它是一个作家的血脉,也成为乡土小说的核心质素。三部曲中,里下河的乡土之根集中体现为一股“香河味道”,即古朴的尚礼文化传统;一种“香河气质”,即坚韧的生活品格与温润的生活品性。“香河味道”与“香河气质”互为表里,相互影响,共同负载着里下河乡土的文化传统,凝结着里下河人民的精神气质,而这种乡土之根恰恰就是乡土文明得以赓续传扬的星星火种。

一、“香河味道”:古朴的尚礼文化传统

乡土人的根是扎在泥土中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3,因而乡下人的一切都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乡土味道。三部曲里流淌的乡土味道是浸润着古朴尚礼文化传统的“香河味道”。

香河味道首在食之味,古往今来,食物是乡土文化最质朴的诠释符号,在里下河人的日常生活中,食物就体现了里下河人对礼文化的执着追求。在物资匮乏的时代,无论日子多紧巴,拾几帮豆腐(买几块豆腐的意思)总还是要的,这是对宾客的尊重,也是老辈留下的规矩。又如“打蛋茶”也蕴含了里下河人朴素的待客之道。所谓“蛋茶”,不过是开水煮的荷包蛋,条件好的会搁点糖精,但是“在香河一带,给人打蛋茶,是把来人当上宾待了”4。另一位里下河作家顾坚也曾在《元红》中说:“这(打蛋茶)是乡下人招待客人的大礼。”5无论是豆腐请客还是蛋茶待客,“穷而不失礼”是里下河人对礼文化的执着坚守,是乡土文化之根的坚定守护。

香河味道又在俗之味,风俗是地方文化的活标本,三部曲中充满了大量的里下河民俗,尤以婚俗描写最为精彩,最具里下河风味。以“追节”为例,“追节”是里下河一带婚俗中“通话礼”,双方通过通话礼的礼品的处置方式来判断亲事的进展。比如《香河》中“通话礼”一定少不了一对鹅与一对藕,原因在于男方送藕表示“一为但愿姑娘‘出淤泥而不染’,二为女方不要阻拦这门亲事,能像藕那样‘路路通畅’、‘丝丝相连’”6;送鹅一来表明女婿为人忠厚老实,二取鹅“嘎哦嘎哦”叫声的谐音“嫁我嫁我”之意。而女方则会通过收下一只鹅一支藕或全部退回来表达对亲事认可与否的态度。“追节”婚俗之礼中蕴藏着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是礼文化背后和谐思想的体现。

三部曲通过对“泥滋味土气息”的“香河味道”的梳理,既生动再现了里下河地方外在的风土人情与生存常态,又从另一个维度展示了里下河地方内在的生活逻辑与文化传统。

二、“香河”气质:朴厚的生活品性与品格

香河味道是乡土之根的显在表象,而里下河人身上朴厚的香河气质才是乡土之根的内在特质,一方水土一方人,乡土之根的价值在于对乡土人的塑造,它化育为里下河人身上坚韧的生存品格与温润的生活品性。

里下河人的生存韧劲孕育了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并影响着人们的人生选择,三部曲中这种韧劲集中体现在主人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柳安然坚守诗书传家的家族传统,即使受到时代的限制,他也不改士人的生活品性与价值判断;柳成荫践行了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理想,实干为民、锐意改革,即使面对改革阻力,他身上的韧劲也促使他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柳永身上虽然看不到曾祖父的诗书气质,也看不到父亲的改革先锋的影子,但是他在商海拼搏中于各种困境里闪转腾挪的韧劲儿也成为香河气质的另一种体现。

除了坚韧的生存品格,里下河人身上还留存着温润的生活品性,是面对生活的棱角依然从容应对温柔以待的生活态度,这一点在三部曲中鲜明地表现在香河儿女的优美而略带忧伤的爱情故事中,它们像平淡生活里的刺一样柔软却也能刺痛心扉。年轻的童养媳三丫头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守候心上人王医生,阅尽沧桑后只有无言的陪伴才是爱的见证;柳春雨在琴丫头与杨雪花的爱情里左右为难,而哥哥柳春耕在爱情与兄弟情的抉择中选择退出,而琴丫头因被陆根水侵害无颜面对柳春雨主动分手……几个相爱的人在生活纠葛中越缠越紧;而柳成荫与陆小英之间的爱情更像是命运的捉弄,因所谓的“兄妹关系”而错过终身,又因洪水天灾天各一方……在香河儿女的爱情故事里,总会看见幸福的美好,却也总是品尝到淡淡的苦涩,面对生活的棱角,他们总能以特有的包容力去对待它,从淡淡的忧伤里流淌出温煦的美好,呈现出淡然而悠远的情致。

无论是筑梦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坚韧不拔的生存品格,还是面对爱情挫折与生活坎坷时温柔以待的生活态度,它们都是乡土之根在里下河人身上的化身,彰显了里下河儿女对生命最高的礼赞,谱写了一曲里下河乡土的生活颂歌。

三、乡土之根:乡土文明的星星火种

“香河三部曲”是里下河世界的缩影,“香河味道”与“香河气质”也是里下河乡土社会的乡土之根的结晶。“香河”所代表的乡土之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并深深影响着香河儿女们。当我们从《香河》走到乡土中国的旷野上依然会发现,乡土人守护的乡土之根依然是他们永恒的精神家园。但是在这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下,乡土之根还能否坚强生长?乡土社会该何去何从?乡土文明的星星火种还能否再次炽烈燃烧?乡土人都对此忧心忡忡,包括刘仁前。在刘仁前眼里,乡土社会正面临“失根”和“无根”的危险,因而他急切地通过“香河三部曲”呼唤乡土之根的回归,三部曲背后凝结的是刘仁前对乡土文明复兴与乡土价值复归的殷殷期盼。

事实上,三部曲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乡土之根的隐喻性。一方面,三部曲的三个篇章分别是“香河”、“浮城”和“残月”:“香河”是记忆的乡土家园,也是对乡土精神之根的回望;“浮城”是作品中被洪水湮没的县城,也是乡土社会在变革中的茫然;“残月”是“消费人生,拒绝崇高”的价值隐喻,也是对乡土之根的“无根化”的忧虑。在三部曲的三重叙事篇章下正是对乡土之根的生长变化的隐喻,因此“香河”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被建构的能指,而乡土之根才是蕴含文化逻辑的所指,从某种意义看,作为乡土之根的文化符号被建构起来的“香河”才是三部曲真正的主角。

另一方面,三部曲的叙事结构就是乡土之根的流变过程。《香河》凝聚着所有香河人的乡土想象,留给人只有渐行渐远的乡土的背影;《浮城》则更像承上启下的环节,它企图展现的是乡土社会开始转型的巨大变迁与人心理上的微妙变化,而柳成荫的身上混杂着这一时期渴望变化的焦急冲动;到最后的《残月》里,叙事场景完全切换到城市,再也嗅不到一丝乡土之根的味道,生活中到处充斥的是商业社会下的利益至上与价值虚无,因此《残月》散溢出对乡土社会失根化的叹息。刘仁前在三部曲中对乡土之根的观察与对乡土未来的追问得益于他对乡土生活经验与乡土社会运行逻辑的把握,因此,守护乡土之根、呼唤乡土精神回归成为他作为乡土人的使命与担当。

四、结语

乡土社会是乡土小说生长的土壤,“乡土之根”才是乡土小说的活力之源,它一直静静地流淌在乡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沃野之上,构筑起乡土人最安稳的精神家园。尽管“香河”只是乡土中国之一隅,但“香河三部曲”所守护乡土之根却具有更深远的价值意义,它是乡土未来的求索之钥,是乡土文明得以赓续与传扬的星星火种。

注释:

1.朱晓陶、周卫彬.“香河”上的乡愁——刘仁前“香河三部曲”研讨会发言纪要[J].太湖,2015(06):113.

2.刘仁前.楚水风物[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23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

4.刘仁前.香河[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77-78.

5.顾坚.元红[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108.

6.刘仁前.香河[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81.

猜你喜欢

香河之根气质
坚守中的回望、凝思与嬗变
让鹰城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美丽的汉字,中华文化之根
贾丽的诗
回溯文化之源 找到生命之根——2019海外华裔菁英青少年大运河文化体验活动侧记
触摸诗歌之根
雁飞潮白六十年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香河旅游推介走进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