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鉴别分析
2019-07-12付雪峰孙青龙
付雪峰 孙青龙
【摘要】 目的:探究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鉴别。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收治的32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进行分析,另选取同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各30例,全部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比分析患者的病理特点。结果:32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28例患者为单发,占比为87.50%,4例患者为多发,占比为12.50%;仅有2例患者边界模糊不清,占比为6.25%,30例患者边界清晰,占比为93.75%;32例患者均未发生囊变;16例患者存在脂肪,占比为50.00%,16例患者不存在脂肪,占比为50.00%;最大平均直径为(57.28±3.64)mm,囊变、脂肪以及肿瘤直径等数据均能够对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有效鉴别。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通过CT检查能够进行有效鉴,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透明细胞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肾脏疾病中,发病率相对较低,该病具有发展为恶性潜能的间接叶源性肿瘤,临床中将其归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認识逐步得到提高,发现该病能够发生于机体的多个器官中,其中以肾脏最为常见[1]。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与肾透明细胞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混淆,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CT等影像学手段对其进行有效鉴别,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2例进行分析,另选取同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各30例,本文主要探究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鉴别,探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间接诊的32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3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以及3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进行实验分析。32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为35~68岁,平均年龄为(50.36±3.15)岁。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年龄为33~67岁;平均年龄为(49.88±3.45)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为34~68岁,平均年龄为(51.09±3.56)岁。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以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对比差异性不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1)患者均表现为腰部疼痛、腰痛、尿频以及血尿等临床症状;2)患者均自愿加入本实验。
排除标准:1)排除肾脏其他疾病的患者;2)排除对比剂过敏患者;3)排除意识不清、不能够正常沟通的患者。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相同的CT仪器检查,设置相关参数:设置管电压为120KV,设置管电流为250~280mA,设置层厚为5mm,先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平扫,随后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实施增强扫描前,需要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通常注射为碘海醇,注射方法为高压团注,使用剂量为300mg/mL,注射速度应控制为3mL/s,并于注射完成后28s、60s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皮质期为28s,扫描实质期为60s,扫描排泄期为3min后,重新设置扫描参数,层厚设置为1.25mm,层距设置为0.625mm。
患者的影像分析均采用双盲法,由2名泌尿系统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分别进行阅片,详细记录CT征象结果,取2名医师的综合意见。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患者的病理特点。
1.4统计学分析
参与本研究的32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0例肾透明细胞癌以及3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所有数据均行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与本次实验的32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0例肾透明细胞癌以及3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CT表现征象,见表1。
3讨论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肾脏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在肾脏肿瘤疾病中占2.0%~6.4%之间,由平滑肌细胞以及成熟的脂肪组织和厚壁血管共同组成,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一种罕见亚型,能够发展为恶性肿瘤,临床症状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常能够于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肾透明细胞癌混淆,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CT对3种疾病进行有效鉴别[2-3]。
经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发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主要为单侧肾脏发病较为多见,且患者的病灶直径相对较大,约在(57.28±3.64)mm左右,患者病灶大部分边界较为清晰,极少数患者病灶较边界较为模糊,且全部患者均未发生囊变,存在含有脂肪和不含有脂肪现象。在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透明细胞癌、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中,主要通过是否发生囊变、肿瘤直径以及是否存在脂肪等指标进行有效鉴别[4]。
综上所述,CT在诊断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将其与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透明细胞癌进行有效鉴别。
参考文献
[1] 纪建松,王祖飞,赵中伟,等.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4(03):279-281.
[2] 孟宇宏,裴斐,路平,等.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36(01):19-23.
[3] 梁海毛,王建俭,周林锋,等.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0(04):66-69.
[4] 史青,王雪莉,张彬,等.儿童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特点[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28(03):32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