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耕地利用概况及建议

2019-07-12邹於娟

南方农业·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耕地重庆市

邹於娟

摘   要    梳理耕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相关基础理论,从投入角度分析了直辖以来重庆市耕地利用的概况。2017年,重庆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60.64万公顷;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末数为474.88万人,667 m2平均劳动力投入0.09人;农机总动力为1 352.60万千瓦,667 m2平均农机动力0.25千瓦;667 m2平均化肥投入17.65 kg。针对重庆存在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普遍不高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议:1)充分考虑规模问题,优化生产要素投入;2)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3)加快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4)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强化耕地物质基础保障。

关键词   耕地;集约化利用;要素投入;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6.008

耕地是用于种植农作物、开展农业生产的珍贵土地资源。当前社会舆论和学界研究对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关注较多,而对耕地利用关注相对较少。从社会学角度看,耕地利用关系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活品质。从环境学角度看,还关系到资源开发、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几千年来,从人少地多到人多地少,我国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人们不得不通过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优化来提高食物供给能力,耕地利用逐步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化利用转变。当前国内耕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多集中在集约利用评价、时空差异和变化、微观影响因素、集约利用方式等方面[1-6]。本文侧重寻找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根基,结合重庆耕地利用现状,提出对重庆耕地集约化利用的相关建议。

1 概念和理论

1.1 耕地集约利用内涵

耕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细分和延伸,最早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关注也是源于农业耕作。耕地集约利用的本质是其他生产要素对耕地的替代,在有限耕地上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的。换言之,通过加大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产品产量,获得更多经济效益[7]。但传统观念过分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由此带来的资源品量下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引发了人们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土地科学也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改变耕地利用方式以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正是因为观念的转变,使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在耕地节约、产出高效的基础上,把投入的有效性和产出的安全性纳入了考量范围。即通过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有效性,并通过减少有害要素投入、应用绿色技术等方式提升环境友好度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概言之,当前学界比较认同的耕地集约利用内涵是:合理增加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有效性,根据不同气候条件、耕地质量、作物种类等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2]。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和新发展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至少包含五个方面,即:耕地节约、产出高效、生态友好、投入有效和产品安全。

1.2 相关基础理论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相关理论也较为丰富。结合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之直接相关并能提供重要参考启示的基础理论主要有土地规模报酬递减理论、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1)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早在17—18世纪,配第(William Petty)、魁奈(Francois Quesnay)等学者就已关注并探讨了土地生产力限度和劳动对其替代的问题,但“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概念首次提出是在威斯特(Edward West)1815年出版的《论资本用于土地》著作中,他认为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将消耗日益增大的费用,土地纯产品和其总产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8]。此后,不断有学者对土地报酬递减理论进行丰富完善。其中,西尼尔(Nassau William Senior)1836年为此理论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限定条件,认为只要持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就能够避免“土地报酬递减”[9]。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是耕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耕地产出极限点,也即边际产量为零的规模报酬递减点的存在,证明一味增加要素投入并不能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换个角度来讲,当生产技术不变和要素投入量一定时,要积极寻找耕地利用规模的最佳边界。

2)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石油农业”成为发达国家主流发展模式,卡逊(Rachel Carson)撰寫的《寂静的春天》首次展现了农业污染的可怕景象,引发出人们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的反思。此后20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性。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0]。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广泛共识,并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提出: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应性退化,则可认为这样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该理论是耕地集约利用内涵得以拓展更新的重要理论基础,揭示出耕地利用除了保障食物供给、实现经济效益以外,还面临较为迫切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对耕地资源的索取和利用,需要平衡当期利益和后代发展权益,还要顾及周边区域乃至全球利益。

2 重庆市耕地利用概况

本文利用《重庆统计年鉴》数据及国家统一部署开展的相关调查数据,从耕地基本情况和常见生产要素投入来分析当前重庆耕地利用概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667 m2平均投入皆以采用当年总播种面积计算,并非采用耕地总面积计算。

2.1 耕地及播种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丘陵和山地面积占全市面积76%,耕地普遍较为破碎和分散,坡度相对较高,利用难度较大。1)从数量来看,重庆人地矛盾较为突出。根据2015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市耕地面积有243.05万公顷,按当年全市常住人口3 016.55万人计算,重庆人均耕地面积为(1.21×667) m2,低于全国(1.35×667) m2/人的平均水平。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2016年全市耕地面积为238.25万公顷,当年全市常住人口3 048.4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7×667) m2。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后备资源更加缺乏,人地矛盾仍在加剧。2)从质量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结果[11],重庆耕地合计245.599万公顷,全部处于6~12级,6级耕地仅有0.066万公顷,9~12级(中等地)合计占比达到87.8%。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重庆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79,与全国情况大致相当,但耕地质量逊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耕地面积并不等于实际播种面积。在较小时间尺度下看,全市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不大,但因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每年播种面积亦有不同。由图1可以看出,直辖后至今,重庆年度播种面积呈现先减后增的走势。201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60.64万公顷,较1997年几乎无变化,但较最低值(2006年的307.39万公顷),增长了17.3%。2006—2008年,重庆耕地利用不足,总播种面积均未超过333.33万公顷。2009年,全国展开了“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各地耕地减少势头得到遏制。并且随着强农惠农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农业种植积极性持续恢复,全市播种面积逐年增长。

2.2 劳动力投入

由表1可见,直辖以来,重庆农业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667 m2平均劳动力投入也呈持续下降趋势。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末数为474.88万人,较1997年减少了51.99%;667 m2平均劳动力投入0.09人,较1997年下降了52.00%。其中,农业劳动力无论总量还是667 m2平均投入量均在2000—2005年期间减少得最快,这与我国加入WTO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密切相关。2006年,667 m2平均劳动力投入有所增加,主要系当年农作物耕作面积陡然减少所致。

2.3 农机投入

农业机械是劳动力的重要替代要素。重庆因为地形地貌原因,农业机械化起步晚、底子薄,但直辖以后取得了长足进步,持有总量和应用水平呈直线上升。由表2可见,201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 352.60万千瓦,较1997年增加了197.88%;667 m2平均农机动力达到0.25千瓦,增幅与总动力大致相当。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机专项补贴,此后数年,重庆农机持有量快速增长,直到2012年增速才有所放缓。2010年以后,农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步伐,全市农业机械应用范围快速扩大,农机总动力增速超过667 m2平均农机动力增速。

2.4 化肥投入

化肥是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生产要素。由表3可见,1997—2015年,重庆农用化肥施用量总体上涨;2015年全国开始推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最近两年化肥投入开始下降。2015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最高,达到97.73万吨,较1997年增长了40.34%;2017年降至至95.46万吨。其间,仅1999年和2003年出现过微幅下跌,而2003—2009年则呈现较快上涨。2008—2015年,667 m2平均化肥投入一直保持在18 kg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作为新发展理念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深入贯彻,加之在品种和技术没有大的改变前提下,化肥使用存在“天花板”效应,因此667 m2平均化肥投入较全市化肥施用总量更早地开始減少。

2.5 农药投入

农药是抑制病虫害、调节作物生长、促进单产提高的重要物质要素。但因其毒性和不可降解性,对人类生命和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近20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全市农药投入呈现先增后降的特点。由表4可见,尽管2017年,全市农药使用量1.75万吨、0.323 kg/667 m2,仍较1997年高出4.17%、3.86%,但是相较峰值年(2009年)已是降低了20.45%、27.09%。

从已掌握的数据综合来看,可以认为,直辖以来重庆耕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物质要素投入对劳动力投入替代作用明显。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贯彻,以及“天花板”效应显现,化肥农药的地均投入开始减少。但从以上表格数据仍然发现,农业劳动力减少速率并未放缓,农机动力和总播种面积(耕地不变的情况可以看作复种指数的替代变量)增速明显降低。今后一段时间,要素投入方面所形成的“缺口”仅能更多依赖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来弥补。

3 启示及建议

基于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结合重庆耕地利用实际情况,有必要从相关理论中寻找启示,促进全市耕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稳步提高。

3.1 充分考虑规模问题,优化生产要素投入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农业经营主体应根据所经营土地的规模大小,考虑资本、技术、劳动、土地等要素相互之间的替代效应,通过实践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最优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就当前重庆耕地利用情况来看,总体地均劳动投入不算高,地均物质资本投入和地均技术投入则更低[12],后两者就是未来一段时期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点发展方向。建议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农资金重点向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倾斜,技术研发推广以渝西片区及其他平坝地区为主战场,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及节时型、节地型、节能型耕作技术,着力提高全市耕地利用资本集约度和技术集约度。同时,针对技术这一最为薄弱的环节,加快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优势,建立完善校地企三方合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3.2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平衡好耕地利用的当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杜绝耕地高强度开发利用,也要避免耕地撂荒或粗放利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多措并举提高耕地质量,方能实现耕地的永久性集约利用。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进一步通过建设用地复垦、农地整理和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种方式节省和保护耕地资源。加强耕地投入品管制,加大高毒农药使用和过量化肥施用的惩罚力度,积极倡导并鼓励施用有机肥、配方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自制有机肥技术。加强耕地资源质量监测体系和相关信息发布,由点及面推广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重点在三峡库区土壤保持、秦岭—大巴山和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大娄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矿山破坏等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实施休耕,大力提倡以自然生态方式修复耕地。

3.3 加快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控制温度、湿度、酸碱度等土壤环境,促进植物高效生长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尤其在重庆,冬季光照少、雾气多,夏季光照强、温度高,春秋容易出现连阴雨,每年都因为气候波动导致或多或少的农业损失,难以保证农业稳定高产。设施农业通过加大物质技术投入,建立起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可以调节分布不均的光照、雨水、温度,平抑气候极端波动,还可以开展空间分层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是重庆提升农业产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但当前重庆设施农业以简易塑料大棚、玻璃大棚为主,普及率低,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建议加快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设施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具有智能感应、精准控制(通风、滴灌、温度调节等)的智慧温棚,提升全市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进而实现农业种植产出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3.4 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强化耕地物质基础保障

农业园区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耕地集约化利用的有效抓手。重庆耕地大多处于山区丘陵,光照、降雨等分布不均,农业生产主体对耕地的利用难度较大、效率较低,同等产出下,农业劳动力投入显著高于平原地区,而劳动力的主要替代品——农业机械因为适用性问题难以广泛推广使用。尤其是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增多、工资上涨,耕作的机会成本水涨船高,部分地区陷入了“人力投入少—耕地粗放利用—农业比较收益下降”的恶性循环当中。因此,需要政府给予耕地集约利用的初始动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渝东南、渝东北等山地丘陵地区为重点,加强农地宜机化整治、农业排灌体系建设、道路交通完善等,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耕作便利性、灌溉保证率和规模化经营程度,进而达到提高耕地集约化利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殷小菲.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J].中国集体经济,2019(8):1-2.

[2] 吕晓,牛善栋,李振波,等.中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12-224.

[3] 邢璐平,方斌,向梦杰.基于GWR模型的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2):376-386.

[4] 齐歆.哈尔滨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时空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8.

[5] 石淑芹,韩玉,余文涛,等.黄淮海平原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8,28(11):1626-1640.

[6] 李发杰.基于农户类型视角的耕地集约利用研究[D].山东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7] 柯新利,马才学.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4-10.

[8]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 纳索·威廉·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10]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9-14.

[11]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EB/OL].http://g.mnr.gov.cn/201702/t20170224_1440924.html,2017-01-17.

[12] 许星.重庆市农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J].中国市场,2016(47):18-21,25.

(責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耕地重庆市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基于质量提升的规划期内县域耕地产能占补平衡潜力评价研究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浙江: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
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研究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