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传承论
2019-07-12郑昕
郑昕
龙应台在《文化做了什么》中写道:“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坚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诚然,谈及传承,我以为:倘若我们每一个独立个体都如一颗颗散落乱滚的珠子,那么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便穿针引线,把无数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连缀为伟大的共同体。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体力行让传承的脚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传”乃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传承”在我咿呀学语的童年记忆里,或许是家人围坐桌边、谈笑啜饮的紫砂壶功夫茶,或许是爷爷晨练时打出一套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太极拳,抑或是我熟读成诵的《唐诗三百首》那泛黄纸张传出的阵阵墨香;年岁稍长,传承在我眼中,是孔融让梨、孝老敬亲的优良家风,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精神……如今,作为一名处于人生关键路口,为高考奋斗的高中生,我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对人生道路的导向与影响。面对繁重的学业与激烈的排名竞争,孔子的入世进取激励我在学业的疆场上驰骋拼搏,庄子的出世无为为我焦虑紧绷的心灵降温。我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在天做飞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努力把复习备考演绎为一门生活化的艺术。
在对传统文化认知领域的不断深入中,我渐渐领悟到: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古老的工艺、优良的家风和经典的言论,它更多地抽象化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气质,渗透到每一位国人的血液、灵魂和思想中,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传承它的使命。因此,生活中从来不乏为“生活的苟且”奔波奋斗,却仍不忘“诗和远方”之人。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利用送外卖的闲暇时间背诵古诗词800余首,一举夺得“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烟台快递员谭超白天在快递代理点上班,晚上则一头扎进厚厚的文献资料,钻研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每个人成长和人生的宝贵意义。
然而,反观当下,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如高铁一般提质提速,国民综合素质的缺失却愈发严重。正如白岩松在《白说》里提出的命题:“中国社会的矛盾之一,是中国社会有待提高的道德素养与公众水涨船高的道德期待的冲突。”高铁霸座、插队、吃游轮自助餐时“扫荡”完小龙虾的“中国大妈”、与公交车司机吵架导致车辆失控坠江的野蛮乘客……这些事件背后,实质折射出了国人价值取向的式微、精神土壤的瘠薄。而究其根脉、溯其本源,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与遗忘。人们传承的太少了,对传统经典里的“仁义礼智信”涉猎太浅、知之甚微;更悲哀的是那些读过诗书经典却未入脑入心,“有文凭没文化”的人,他们只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空壳载体,其真正的思想内核却没有被呵护。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多元思潮的猛烈冲击下,如何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是新时代摆在我们眼前的一系列挑战任务。视今之势,我们更应传承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世界发自内心地尊重、正视这个勤勉不息、坚韧奋斗的民族。
或许人们会发问,“传承”二字重若千钧,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格接班人呢?这让我想起习主席曾深刻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他出访巴基斯坦时一句“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道出中巴两国人民深厚情誼;上合组织峰会上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道的中国腔彰显的正是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他身体力行地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了典范。
“心中有方向,脚下的路就不迷茫。”我们由衷地期待这条传承之路由道德的活水、传统文化的沙粒和民族担当的水泥混合一体,水乳交融,构铸出比花岗岩还坚硬万倍的精神文明之基。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