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药调理别怠慢
2019-07-12夏军权
夏军权
在炎热的夏季,熬中药成了件苦差事,很多人也会疑惑,中药的療效会因出汗太多而受到影响吗?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人体通过出汗来达到散热的目的。而我们喝下的中药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不会通过汗液被排出体外,所以不存在治疗效果下降的可能。
如果因为夏季“炎值”太高,到医院就诊实在困难,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停一停中药也未尝不可。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患者而言,在夏季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调理反而是“必修课”。哪些患者应在夏季坚持中医的调理呢?
1.慢性病患者
病情不稳定或疗程还没有结束的患者,为了保证治疗的连续性,不应停药,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
2.气阴亏虚者
气阴亏虚的患者,到了夏季往往特别“不耐热”,常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慌、心烦、汗多、失眠、口干、大便干燥或排便无力、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
夏季暑热气盛,最易耗伤气阴。这也是一些体质较差的人夏季会“疰夏”的主要原因。这类人群夏季可通过中药调理,达到益气养阴、清热和中、宁心安神、生津止渴的目的。
3.脾胃虚寒者
脾胃虚寒的患者,往往表现为秋冬季特别怕冷怕风、受凉易腹泻腹痛、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女子宫冷、男子阳痿、舌淡胖、脉沉细等。这类人群夏季常常不敢吹电扇、空调,不敢吃凉的食物,甚至还要身着秋衣。
温中健脾是帮助他们安然度夏的重要手段。而从中医“冬病夏治”的观点来看,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可以更好发挥中药温补脾肾的功效,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痰湿重的人
这类人群往往体形偏胖,常常会觉得身体困重乏力、气短胸闷、汗多黏腻、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而黏、舌胖苔厚腻。
夏季脾胃功能相对偏弱,最易导致湿困脾胃。特别在梅雨季节,这类人群的症状会更为突出。服用藿香、佩兰、苡仁、苍术、焦山楂、茯苓、陈皮等一些健脾化湿、和中助运的药物,对于这类人群大有裨益。
(罗 鑫 整理)
(编辑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