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后感的写法

2019-07-12许世平

学苑创造·B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故事梗概鲁滨孙五壮士

许世平

写读后感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习作技能。我们写作的目的,无非是将所见所闻所获通过某种形式抒发出来,可是不少同学对于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并不清楚。下面,一起来看Mr、Xu给大家开出了什么妙方……

一、习作要求

回忆你读过的一本书,品味书中让你感兴趣的、感动的或是受益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二、病例检查

读《西游记》有感

这几天,我有幸读到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我感到十分兴奋。下面跟你们分享一下吧。

这本书主要讲了师徒四人为取得真经,一路上遇到各种困难,一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不过师徒四人最终闯过难关,取得真经。孙悟空是一个敢闯敢斗的人,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他勇斗假孙悟空的情节。唐僧是一个轻易相信他人的人,比如他们经过小雷音寺时,他以为到了西天,就赶忙进去,不料却被妖怪抓住了。猪八戒是一个爱睡、爱吃的人,我记得他们在过平顶山时,他就因睡觉被妖怪抓住了。沙和尚是一个听话的人,在三打白骨精时,他就听了孙悟空的话,没走出保护圈。看看他们,再看看自己,我遇到困难就想退缩,别人一跟我打架,我就想逃跑,跟他们相比,我差远了。我要好好努力,好好学习,做个和师徒四人一样团结友爱的人。

三、病因诊断

读后感的基础写法,是直接对书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最后抒发感想。通常来说,写读后感容易出现三类错误。

第一类错误便是上文的例子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基于原著,感想杂乱无主旨。这类读后感在抒发情感前没有介绍该书的内容,或者仅仅简单交代了一小部分内容,然后便随意抒发感想,无头绪地引申,导致文章层次不清,条理不明,抒发的情感过于简单、随意,感想也非常杂乱,没有主旨。假设作者写的不是大家熟悉的《西游记》,而是另外一本大家不熟悉的书籍,在没有介绍故事情节的情况下,相信不少同学根本不知道作者的感想从何而来。

第二类错误是多数同学写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即对原著内容过多复述,而感悟单薄。这类读后感最大的问题是,通篇全是对故事(原著内容)的复述,感想则在最后一段轻描淡写几句。我们要明白,读后感重在“感”而非“读”,更不是对原著的故事情节全篇回顾。写读后感的时候,对书中的故事情节应当仅做简单介绍,因为即便是再详细的介绍,也比不上原著。读者若是想要详细了解故事情节,直接看原著即可,何必来看读后感?所以,一定要明白读后感的侧重点在“感(想)”!

第三类错误则是在书籍的选择上,没有很好把握分寸,即选择的书籍内容跨度过大。如有学生写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百科全书》的感想。上下五千年,时间跨度太大;百科全书,内容跨度太大。如此丰厚的内容,什么程度的感想抒发才能搭配得上?选择这样的书籍,不利于我们抒发情感,会导致我们的感想只能泛泛而谈,所以这类读后感给人的感觉就是感想不深刻,仿佛蜻蜓点水,毫无深意。读者读了以后,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内容如此厚实,感悟却如此浅薄?

四、出示药方

我们应该如何将读后感的基础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呢?

良药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但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写读后感,应该选择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或学到文中人物精神的书籍。不建议选择单纯写景与状物的文章,更不要选择跨度太大的书籍。

良药二:对故事梗概(原著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一般情况下,读后感与观后感,前面一部分是对故事进行概括。故事梗概主要是为没有看过这个故事的读者更好地阅读读后感(观后感)准备的。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如何精炼地概括一篇文章。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一文的内容梗概是这样的:

在一次航海历险中,船在南美洲海岸的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被淹死了,只有鲁滨孙活了下来。海浪将他卷到了一个荒岛上,他找到了一些材料,盖好了房屋,然后又种出了粮食,救了野人,又救了船长。经过28年的荒岛生活,他终于回到了英国的怀抱。

短短一百来字,将全文概括得清清楚楚。

梗概方法小结:

1. 梗概要把故事的起因、經过、结果三个部分讲清楚。其中,故事的经过部分要比起因、结果概括得详细一些。

2. 原著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色描写、场面描写等全都删掉,只保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

良药三:加入你的感想

1. 分析人物品质+为什么。(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还是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

我最敬佩的人是鲁滨孙。鲁滨孙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他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孙还是个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

上文对人物的分析,作者先写自己喜欢故事中的鲁滨孙,然后把该人物的品质列举出来,再加上原著中的相关例子。

2. 分析人物品质+为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作对比。(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

如以《替父从军》为例:

前段时间,我学了《替父从军》这篇课文,我现在特别钦佩花木兰。花木兰本是个纤弱的女孩,可她为了年老的父亲,为了保护家人,敢于替父从军;她本是个待字闺中的织布女子,但为了国家的安危,敢于应对凶恶的敌人。她向世人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对花木兰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应对的概括)木兰在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勇敢应对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启发了我。(从上面的概括,总结出人物品质,引出下文联系实际)反观自我,每次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我就想退缩,缺乏恒心和毅力,总觉得战胜不了这样的困难。读了花木兰的故事后,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决心学习花木兰靠自己克服困难,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想到木兰的孝心,我感到十分愧疚,木兰只比我大几岁,却能想父母所想,忧父母所忧。而我呢,当妈妈每天上了一天的班,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却依然坚持陪我弹琴、复习功课时,我却经常因为妈妈让我多写几个字、多弹几遍琴而朝妈妈发火,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以后一定要向木兰一样,做一个不怕困难、孝顺父母的人。

3. 谈谈你感动的句子或者段落。(感动的句子或者段落+为什么)

在写感想部分时,除了分析人物,我们还可以谈谈自己深受感触或记忆深刻的句子或者段落。

如对课文《詹天佑》的感想:

文章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描写——“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詹天佑在“紧急”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务,遇到困难时,他没有想到自己,而是为祖国着想,这充分说明了詹天佑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叹和学习吗?此时此刻,我已被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想发自内心地呼喊:“詹天佑,是你让我们中国不丢失颜面;是你为中国争了口气;是你让帝国主义者对我们刮目相看!假如当时不是你毅然接受任务,我们中国人在当时的年代,一定会让全世界更看不起,同时也让我们的工程师在国际上抬不起头。”

4. 谈谈你感动的句子或者段落+联系实际。(感动的句子或者段落+为什么+联系实际)

如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文中这个片段最令我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音。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直接写感动的句子及为什么感动)

每当回想起五壮士的壮举,我就感到十分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在学习上一遇到难题就开始退缩,有时甚至直接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呢?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日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对得起先烈们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应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长大以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通過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与自己遇到困难就退缩作对比)

五、服药注意事项

1. 一篇合格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安排结构呢?我们用下面的两张图做个对比。

不合格的读后感结构及字数安排:

[读后感(观后感)

1. 开头

2. 故事梗概(400字左右)

3. 感想(100字左右)

4. 收获]

合格的读后感结构及字数安排:

[读后感(观后感)

1. 开头

2. 故事梗概(100字左右)

3. 感想(400字左右)

4. 收获]

通过上面两张图,我们很容易看出:一篇合格的读后感重在抒发感想,而故事梗概只需概括性写出来即可。

六、复检答疑

问:读后感的题目有什么要求吗?

答:读后感的题目拟题方法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正标题+副标题式。即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读了什么书。如:

身在福中要知福

——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

第二种:直接式。如:《×××读后感》,或是《读×××有感》。

猜你喜欢

故事梗概鲁滨孙五壮士
凡打不倒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对话“你我他”:深度解读《狼牙山五壮士》之魂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成功在于什么?
语文(S)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暨《狼牙山五壮士》公映6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