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谜样《花树》绽放布里斯班

2019-07-12蔡菁

歌剧 2019年5期
关键词:讲述者昆士兰诺兰

蔡菁

作为昆士兰歌剧院2019年首部制作,歌剧《花树》(AFlowering Tree)以简约、精致、唯美的风格拉开了新一季演出的序幕。《花树》是简约主义音乐代表人物、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创作的第六部歌剧作品,由皇家新希望艺术节(New Crowned Hope Festival)委约,首演于2006年11月14日维也纳。与亚当斯以往偏好时事题材的歌剧(如《尼克松在中国》《原子博士》《林格霍芬之死》)不同,该剧为庆祝莫扎特250周年诞辰而创作。以莫扎特生平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为蓝本,根据印度南部古老的民间传说(由A.K.拉马纽贾恩翻译)改编而成,充满奇幻而神秘的色彩。

亚当斯在这部歌剧中不仅是作曲,同时还是编剧,他与多年的合作伙伴彼得·塞拉斯一起完成了剧本创作。故事讲述了贫家女孩库穆妲拥有将自己变成一棵开放着美丽花朵的树的能力,她在姐姐的帮助下施行魔法变身为树,然后将树上的花朵拿到市场上售卖以贴补家用。一位王子窥见了库穆妲的变身过程,为她的美貌和魔法着迷。然而伴随爱情而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灾难。王子和库穆妲结婚后,王子的妹妹要求库穆妲变身给她和朋友看,却在库穆妲正在变身的中途离场,使得可怜的女孩无法再恢復人形,而成了半人半树的异类。多年以后,王子和库穆妲再次相遇,并帮助她重新变回人类,真爱得到救赎。该剧和《魔笛》有些许共通之处,都阐述了一个历经考验方得爱之真谛的道理。同时,作为一部21世纪的歌剧。它也探讨了有关环境、权利和尊重等与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歌剧《花树》是昆士兰歌剧院在艺术总监、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诺兰(PatrickNolan)领导下的第一个演出季的首部制作。这部作品与诺兰本人和布里斯班这座城市都有很深的缘分。作为导演,诺兰曾于2009年珀斯艺术节执导过《花树》的澳大利亚首演,该剧还荣获了当年的海普曼奖。无独有偶,昆士兰歌剧院于2009年与布里斯班艺术节联合制作了亚当斯的另一部歌剧《尼克松在中国))。时隔+年,当诺兰二度执导《花树》,昆士兰歌剧院再次制作约翰·亚当斯的歌剧,他们对于亚当斯和他的歌剧《花树》将会有怎样全新的理解?又会有哪些独特的诠释和尝试?这或许正是这部歌剧尤其值得关注的理由。

歌剧《花树》虽然以半舞台方式呈现,但是在视觉上毫不逊色。导演诺兰充分发掘多媒体的潜能来呈现魔法般的舞台效果,突出故事的神奇之处,并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参与感。乐队和演员共享舞台,甚至很多时候。乐队超越了其音乐职责,成为戏剧表演的一部分。这主要通过以12米高的视频屏幕作为整个舞台的核心,将现场乐手演奏的画面直接投影到上面,使古老的传说与现场的表演融为一体,产生出时空交错和穿越的奇妙感觉。布菜恩·沃尔特恩(Bryan woltien)的舞美设计非常具有层次感,几条狭长的缎带自然垂落于舞台两侧,与舞台后部两片巨大而轻薄的白色帘幕遥相呼应,营造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米克·格鲁奇(MicGruchv)制作的视频则融合了大自然、鲜花、演员和管弦乐手等不同元素,与杰森·格伦怀特(JasonGlenwright)轻柔而曼妙的灯光设计相互依托映衬,共同打造出了一个神秘而新奇的歌剧世界。

该剧只有三个独唱角色:库穆妲(抒情女高音)、王子(男高音)和故事讲述者(低男中音)。韩国女高音歌唱家伊娃·孔(Eva Kong)饰演的女主角库穆妲,声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不禁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王子的扮演者艾德里安-德威尔(AdrianDwver)的歌声则蕴含着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很多细腻的情感,从最初的无忧无虑到后来的忧心忡忡,内心的细小转变都通过他的声音和表演自然流露,尤其是当他放弃财富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迷失状态都让人极为信服;而美国演员克雷格·科尔克拉夫(craigcolclough)作为故事讲述者则更为出彩,这多半得益于他低男中音的音色和发音都特别干净、清晰,以至于在其他两位主演都给出了字幕的情况下,作为故事讲述者的科尔克拉夫却全程没有给观众提供字幕。这样的设置应该说是明智之举,它能够让观众格外关注科尔克拉夫和他的表演,并被他指引着带入到剧情中。同时,在人物的服装造型上,也能够感觉到导演诺兰似乎有意要把故事讲述者和剧中其他人物区分开。因为所有剧中人都穿着传统的印度服装,只有故事讲述者穿着米色长裤和浅蓝色西装外套,这样的着装使他在剧中变得非常地出挑。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设计让风格不够统一,我倒认为由于他的服装更贴近现代观众,反而拉近了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之间的距离。从导演诺兰整体的舞台构思中,可以感受到他希望从各个角度让这部歌剧与现代观众产生关联,把观众带入到故事中,而不仅仅是把故事呈现给观众。

音乐方面,以简约主义著称的亚当斯,将爵士乐、流行音乐元素与古典音乐相结合,为管弦乐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而在《花树》中,亚当斯通过广泛地运用人声、合唱、弦乐、竖琴等乐器来平衡他的极简主义——一种基于重复极为短小的音乐素材的作曲方法,最终使《花树》呈现出与以往他的所有作品都不一样的抒情和迷人的风格。该剧合唱团(昆士兰歌剧院合唱团)通过对舞台上的行动给予评说和扮演小角色来不断为全剧的音乐效果增色,只不过为什么要在合唱部分混合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歌唱语言让人略感迷惑。当然这与本次演出质量无关,而是取决于亚当斯和塞拉斯最初进行剧本创作时的选择。大约70人的乐团(昆士兰交响乐团)在指挥家娜塔莉·穆雷·比尔(NatalieMurray Beale)的带领下,表现出了非凡的灵活性和自信。管弦乐队的声音随剧情推动不断变化,清脆的声响、咆哮声和哭声……每一种声音都传递着人物情感的微妙差异。指挥家比尔被认为是诠释亚当斯音乐的专家,她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谈到她对亚当斯音乐的理解:“约翰的音乐是那么富有音乐性。它是如此精巧,如此平衡,以至于你必须要远远超越技术层面的要求:你必须是人,它必须是抒情的,它必须具体化,它必须有生活。”

歌剧《花树》虽然是向莫扎特致敬的作品,也有许多方面与《魔笛》相似,但亚当斯曾解释说,他以莫扎特为榜样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投合”。歌剧《花树》本身是独立和独特的,它的音乐性、故事性和思想性可以在每一次复排制作中不断被发掘和提升,这也是歌剧艺术本身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总体而言,昆士兰歌剧院制作的《花树》是一部令人回味的力作,而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我们能够在这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正如导演诺兰所说:“《花树》是一部美丽的歌剧,它也是一个与我们的时代相关的故事。”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加上出色的演员、丰富的视觉呈现和亚当斯精雕细琢的音乐,昆士兰歌剧院今年的首部制作《花树》绽放出了最为绚丽的色彩。

猜你喜欢

讲述者昆士兰诺兰
上篇 庆国之盛世
假死疑云
诺兰电影文化特质的多维解读和综合探究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文化研究》评介
昆士兰大学
讲述者
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
袜子手偶
PersonalSpaceandtheImpactofEyeContact
神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