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类节目大潮的探索
2019-07-12那纳威
那纳威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而近年来出现的西洋乐热,对民族音乐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民族文化类节目近年来的大热,说明国人正在重新拾回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如何在民族文化类节目热潮中寻求新的突破,广东卫视给出了新的探索道路及方向。
关键词:(民族)文化类节目;民族音乐文化;国乐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112-02
一、绪论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品质的提高,观众们对于综艺节目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简单泛娱乐化的综艺节目已经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再加上国内综艺市场缺乏创新动力,同质化严重,我国的综艺节目市场好像进入了“停滞期”,然而自2017年春天起,《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多档文化类节目陆续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收视率和关注度直线飙升,不仅如此,这类节目还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许多业界专家断言“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已然到来”,2017年更是成为了综艺节目市场的“文化年”。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为了寻求新发展,纷纷开始向多元化靠拢,而在这样的电视生态圈环境中,想要做出一档让观众耳目一新的“爆款产品”,无疑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本文就将以节目主创成员的身份,从广东卫视携手山西卫视共同推出的《国乐大典》在民族文化类节目新突破中所做的探索进行分析。
二、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在今天的国内电视生态圈,电视人面对的是早已被各种信息席卷到麻木的“新受众”,在科技和网络都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动动手指就能获取一切想知道的信息,对于泛娱乐化的电视综艺也是早已波澜不惊。如今,大多数网络综艺节目极力追求视觉冲击感,这些内容会转变受众的思考方式,节目中表达的内容及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或思想观点)成为节目吸引力的来源。《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之所以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主题价值观的宣传符合受众文化审美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审美需求,这些节目将文化传播的内核揉进娱乐的形式之中,其传播效果显然是卓越的,甚至形成了“全民学汉字”、“全民学诗词”的热潮,而这也为《朗读者》、《见字如面》的推出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文化类节目逐渐走进观众的视野并成为口碑收视双丰收的“爆款节目”,截至目前,《朗读者》(第二季)和《见字如面》(第二季)在豆瓣上的评分双双高达9.3分,而各大平台的播放量更是突破千万。这样以文学作品与自身经历相结合,以一种安静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的节目,究竟缘何能收到如此青睐呢?实际上,在智能手机和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主流,深层次的思考已经不再日常,尽管大多数人在接受调查的时候表示愿意花时间在阅读和思考上,但是当快节奏的生活与社会生存压力迫使人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工作上时,这种“慢时间”势必只能是一种“奢求”,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媒体,大都希望能用最简短的内容一秒捕捉目标受众,显而易见地,作为主流传播媒介,在阅读氛围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上存在失职。
除此之外,在2013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曾经下发《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要求加大对此类节目的监管力度,倡导各广播电视机构特别是各大卫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办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原创文化节目。
三、文化类节目发展新探索
随着一众文化类节目的涌现,历史、人文情怀、诗词等元素再一次成为这类节目的主要创作元素,然而在这样的井喷期内,想要做出一档区别于其他文化类节目、有自己独特标识的节目,就应当把目光放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并且接受度广的元素。
首先从大众文化接受程度来说,偏冷门的中华文化传统元素并不适合成为直接的选题对象,其次在传播学理论中,我们知道视觉和听觉是电视受众在收看节目时捕获信息的直接途径,而在电视技术发达的今天,精美的画面制作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而观众视觉疲劳时则会选择用“第二信息渠道”——听觉作为主要信息接收途径,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题对象。而中华传统民乐作为其中的代表,以其具有高辨识度的音色和极富古韵的乐器外形,通过视觉听觉双重效果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目光,成功获取观众的关注。因此,我们选择中华传统民乐作为我们文化类节目新探索发展道路上的新方向、新尝试。
(一)民乐综艺新探索的现状与意义
回顾民乐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由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的我国民族音乐在某个特定时段陷入了长时间停滞期,缺乏新鲜血液和养分,丧失了生命力和活力。而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又遇到了外来音乐的严峻挑战。外来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开放性使其很快就获得了广大青年人的青睐,然而与此同时民族音乐由于人们长期的刻板印象,以及自身没有及时转型,而失去了广大青年受众群体。民族音乐由此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而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因此不断受挫,发展空间十分局限,民族音乐的应用途径也变得越来越窄。反观电视传媒,目前在网络的冲击下其产业生态变得不容乐观,也亟待开拓一条创新转型的发展道路。而本土文化是综艺节目创新的根本,其发源性赋予其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创新发展的探索道路上,传统民乐凭借其独有的地域多样性特色,可以更好地与创新进行融合,通过文化挖掘与传承,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保留文化中所蘊含的深刻内涵,通过娱乐化方式将其更好展现出来,既让观众达到放松心情的效果,也实现了文化传承。在《国乐大典》中,节目通过综艺节目的方式对各个地方的传统民乐进行展现,一是对各个地方民乐中所蕴含文化的传承,二是实现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文化更好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电视艺术将传统文化进行别具一格的诠释,希望借助电视语言弘扬民族文化,尤其是民乐这样重要却濒危的文化分支。正如国乐大师方锦龙所说的:“单一崇尚西洋乐,是文化不自信造成的。”目前对于大多数国民而言,国乐依然是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人,相比较起来,西洋乐器的量化易学,让更多的人选择了西洋乐。“我们的音乐来自于农耕文化,乐器都是温润的,宫商角徵羽对应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智慧。我们的音乐不光是给别人听的,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听,进行自己心灵的安抚、洗涤和教化。”《国乐大典》意在挖掘传统文化根系,让观众全方位体验民族乐器,领会国乐精神。
(二)以推陈出新为宗旨的现代表达
在节目的设计与编排中,为了将民乐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我们对其进行了现代化的新诠释。首先在内容方面,由于原汁原味传统民乐古曲放在今天来看无法在第一时间捕获受众,也不能快速地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我们将民族乐器作为视觉上的传统元素,融以现代化的编曲,呈现了《霸王卸甲》、《十面埋伏》、《万马奔腾》及《百鸟朝凤》等70多首经典国乐,其中不乏经典改编再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经典流行歌曲《北京一夜》的创意性改编:以京胡、月琴为主奏,中阮、琵琶为伴奏,既保留了国粹京剧的元素,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时尚。而乐器的呈现上基本囊括了中国各个民族的传统器乐品种,各种难得一见的传统古乐器也多次在舞台亮相。这样的选择一方面保证了民乐元素的主导性,另一方面通过编曲、电视艺术等手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当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引起观众的兴趣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舞台艺术、灯光舞美等手段进一步留住受众,从而达到在观众面前“揭开中国音乐之美”的目的。
在节目形式方面,《国乐大典》在电视综艺舞台上首次以团队竞演、嘉宾评述的方式传播国乐文化,挖掘国乐传承人背后的故事。节目采用“竞演+鉴赏”的模式,在乐团选择方面力图多样化地呈现中国民乐,从民族个性的“五色风乐团”“神骏乐团”,到代表香港民乐发展的“赤焱乐团”,再到体现创新立意、先锋艺术的“月之源乐团”、“龚锣新艺术乐团”,有突出地域文化传承的“晋风乐团”和“海上城潮乐团”,也有符合年轻受众审美风格的“符生乐团”、“南亭会乐团”和“女子水晶乐坊”等等,这些乐队的竞演,背后代表的是民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各种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对话。而演奏过后的鉴赏环节,节目邀请了国乐艺术家方锦龙、文史学者郭冰茹,以及十几位艺术家共同组成“国乐鉴赏团”,他们对乐团演奏曲目、国乐文化、历史典故等做出了全方位的剖析与讲解,在普及传统民乐知识的同时,也是在探讨传统民乐的精神内涵。对于不甚了解民乐的受众来说,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知识科普;而对于民乐爱好者和业内人士来说,这更是一场民乐艺术的交流盛宴。
最后,在呈现手段上,我们打破音乐节目之中只有乐器演奏的传统格局,将把国乐、吟唱、舞蹈、戏曲、话剧、诗赋等文化元素全部割裂,重新融合。用年轻表达传统,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混搭碰撞。不论是服装设计还是舞台包装,我们都根据当期节目的主题进行还原情境演绎,将音乐的魅力进行视觉效果上的延伸。
总体来说,《国乐大典》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上是成功的,它成功地让受众领略了国乐之美,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大众化”的发展空间,也为我们进行文化类节目新方向的探索提供了范本和新思路。
四、《国乐大典》在民族文化类节目新探索中的意义
据数据统计,《国乐大典》13期节目吸引了全国近两亿观众收看,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观众占比近50%,观众构成呈现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的特征。这说明目前的文化类节目市场逐渐被打开,高学历人群的进一步扩增迫使电视节目籽‘精英文化”纳入创作考虑的对象,文化类节目的火热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而接下来的发展道路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国乐大典》为例,随着《国乐大典》的播出,一场以“国乐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也顺势涌来——广東卫视接下来将围绕“国乐”主题,打造巡回演出、纪录片、少儿版国乐大典、文化周边等系列产品,对国乐进行全方位的解码与诠释,为国乐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力量、增添新活力。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评价中,这档节目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家级水准,“内容更是展现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力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范宗钗称赞道:“小切口、大情怀、正能量,是时代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而这档节目就是成功的案例。”
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蔡伏青说:“《国乐大典》是一场向经典致敬、揭开中国音乐之美的文化视听盛宴,是一曲融合中国当代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美学的交响,也是一台荟萃现代电视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
山西广播电视台台长刘英魁强调了节目的开创意义:“一是开创了全国首档运用传统民族乐器,演奏中国经典音乐的原创竞演节目;二是开创了利用大型综艺节目,传承和弘扬中国民乐文化的全新渠道;三是开创了两家省级卫视共同策划、共同制作、共同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范例。”
在业内人的眼里,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而对于节目的主创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今后,我们还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发掘更多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对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民族文化是世界瑰宝,但更需要我们自身的文化认同。而电视节目作为主流传播媒体,其肩负的责任之重大,是需要电视人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中,共同去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