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六边形规则格网表达的DEM谷地线提取

2019-07-12艾廷华

测绘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谷地格网六边形

王 璐,艾廷华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针对该问题,本文探讨了六边形DEM构建以及谷地线自动提取在六边形DEM格网结构上的实现,并以等高线数据分别建立四边形DEM和六边形DEM,采用多分辨率分析方法,以谷地线数量、长度和形状3个特征指标对2种DEM所提取的结果进行讨论,以此评价DEM网格几何形态对于谷地线提取的影响。

1 六边形格网DEM建立

1.1 六边形格网结构

格网结构是DEM表达真实地理空间的数字格网空间基础,为了满足DEM应用分析,六边形格网结构的建立应包括:①建立适合计算机存储与处理,易于与矢量坐标实现对接的格网坐标系;②建立格网之间的邻域关系。

正六边形格网坐标系包括正交行列坐标系、极坐标系、三斜轴坐标系以及Gosper曲线坐标系[15-16]。其中正交行列坐标系是标记六边形格网单元最简单的方式,其思想与四边形格网结构类似,即用行列号直接对格网单元进行编码,该坐标系与笛卡儿坐标系兼容,便于计算机存储与组织,易于实现从格网坐标到地理坐标的转换。本文基于“奇数行左偏移”的正交行列坐标系构建六边形格网结构,如图1所示,以(i,j)为对格网坐标进行编码,其中i和j分别为格网单元所在的列、行数,(0,0)格网中心点为坐标系原点,该结构中行与行之间呈“之”字形错位。

图1 六边形格网结构Fig.1 Hexagon gridded structure

(1)

式中,X(i,j)和Y(i,j)为格网坐标为(i,j)网格中心点的地理坐标;x0为格网坐标原点所对应的地理横坐标;y0为格网坐标原点所对应的地理纵坐标。

6邻域关系是六边形格网结构应用于DEM分析中邻域处理的基本关系。然而,行之间的错位使奇数行格网和偶数行格网的6邻域格网坐标编码规律存在差异,如图1(b)标红邻域,偶数行格网中该邻域的列号均比奇数行格网大1,以此编码规律便可构建格网之间的邻域关系。

1.2 规则格网DEM构建

为保证六边形DEM和四边形DEM在建立过程中误差来源的一致性,本文利用等高线构建规则格网DEM[20]。

(2) 根据格网坐标与地理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格网结构中每个格网单元中心点对应的地理坐标,以便后续格网高程值的内插计算。

(3) 利用等高线构建TIN数据结构,建立六边形格网中心点与TIN三角形的对应关系(图2),对于每个格网中心点,获取其所在TIN结构中的三角形,基于三角形的线性内插法计算格网中心点的高程值。

图2 六边形格网中心点与TIN三角形对应Fig.2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entral points of hexagons and triangles of TIN

2 基于六边形DEM的谷地线提取

谷地线提取的原理[7]源于地表径流的自然特性,即水流沿斜坡最陡方向,通过比较邻域格网的高程值计算各格网点水流方向,基于水流方向计算汇合到每一个格网的地表径流量,通过设定流量阈值,提取大于该阈值的格网即可获得相应的谷地线起始位置以及谷地线网络。简而言之,谷地线自动提取过程包括:填洼处理、水流方向计算、水流累积量计算及流量阈值确定,最后根据流向追踪提取谷地线。其中填洼处理、水流方向计算及平地区域水流方向确定决定了后续步骤的计算,为谷地线提取的关键问题,为此,国内外提出了众多算法[21-23],然而算法的实现均基于四边形DEM格网结构以及邻域关系,未对六边形DEM格网结构下算法实现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因此,本文基于W&L算法、单流向算法分别讨论在六边形格网DEM结构中填洼处理、流向计算的实现,并为平地区域设计流向计算方法。

2.1 填洼处理

W&L算法是高效率填洼算法之一[24]。通过模拟洪水淹没自然地形的过程,即水平面从最低点逐渐抬升至淹没整个地表,栅格单元从外围向内部逐个被淹没,该算法以DEM的边缘最低点作为出水口点,通过与邻域格网点高程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每个格网单元流向出水口的最小高程值为溢水高程值,并将格网单元高程值提升至溢水高程值,其实质就是从潜在出口向内部进行逆向邻域搜索完成整个填洼过程。其实现过程是在溢水高程值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代价搜索,以优先队列数据结构完成填洼。

该算法应用到六边形DEM格网结构中原理相同,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出水口向内部搜索时对于格网单元由8方向到6方向的邻域处理变化,具体实现步骤为:

(1) 将六边形DEM数据的边缘格网高程值设置为溢出高程值,并压入最小优先队列,将相应格网标记为“1”。

(2) 获取最小优先队列中队首元素以及对应的格网单元c,根据最小邻域单元查找6邻域格网中所有未被标记的格网,并利用下式计算邻域格网的溢出高程值

Hn=max{Ec,En}

(2)

式中,Hn为第n个邻域格网的溢出高程值;Ec和En分别为格网单元c以及第n个邻域格网的原始高程值。

(3) 从最小优先队列中删除格网单元c对应的溢出高程值,将步骤(2)中未被标记的邻域格网溢出高程值压入最小优先队列,并将其标注为已处理。

(4) 重复步骤(2)、(3),直至最小优先队列为空,填平结束。

图3为算法示意图,第2次迭代中,C为队首元素所对应的格网单元,通过查找可知其邻域单元中F和G未被标记,根据计算公式可得F和G的溢出高程均为40,将F和G压入最小优先队列,删除C,即完成了F和G格网的填洼。同理,格网K和J分别在第3、4次迭代中被填平,直至第16次迭代,整个区域完成填洼过程。根据上述算法实现步骤,W&L算法原理应用到六边形格网结构中的邻域关系,也可为六边形DEM实现填洼处理。

2.2 D6算法

类比于四边形DEM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单流向算法——D8算法[7],本文提出D6算法以计算六边形DEM中格网的流向。该算法基于最大坡降法,可定义为:对于任何一个六边形格网c,在其相邻六个格网点中选择满足高程落差值最大的邻域格网点作为其流向(即水流的流出方向)。其具体计算步骤包括:

(1) 格网水流方向编码。根据六边形格网结构中邻域关系,规定水流从中心格网流向正东方向格网为初始方向,逆时针对该6个邻域单元流向编码为1,2,…,6,该编码也为邻域格网顺序编号。

(2) 邻域格网坡降计算。根据式(3),分别计算中心格网高程值与其6个邻域格网的高程值差值分别作为其邻域格网坡降值

Gn=zc-zn

(3)

式中,Gn为中心格网在编号为n的邻域格网方向上的坡降值;zc和zn分别为中心格网和编号为n的邻域格网的高程值。

(3) 水流方向确定。根据(2)中的计算结果,令中心格网水流流向具有最大坡降值的邻域格网。

图3 六边形DEM格网结构下W&L填洼算法流程Fig.3 W&L depression filling algorithm based on hexagon gridded structure

2.3 平地区域水流方向计算

经过填洼处理,D6算法流向计算结果分为3种情况:①仅有一个具有最大坡降值的邻域格网,如图4(a),该情况下水流方向值唯一;②多个具有最大坡降值大于0的邻域格网,如图4(b),该情况下可按编码顺序将水流方向指向第一个邻域格网;③多个具有最大坡降值等于0的邻域格网,如图4(c),该情况下为平地格网,若按照情况②进行处理,易出现“流向互指”现象,影响后续计算,需对平地格网进行特殊计算。

图4 D6算法Fig.4 D6 algorithm

对于无流向值平地格网,通过六邻域搜索寻找流向出水口的路径,并由该路径逆序计算平地格网流向值,具体方法为:

(1) 基于D6算法确定非平地格网单元流向值,将平地格网单元存入待处理数组中。

(2) 对待处理数组中每个平地格网作如下处理:

步骤1,按顺序查找6邻域中高程值与中心格网相等的邻域格网,若存在已有流向值且流向不指向中心格网的邻域格网,则将中心格网的流向指向该邻域,并删除该格网。

步骤2,若不存在步骤1中的邻域格网,则依次以无流向值的邻域格网为中心格网,执行步骤1。

步骤3,重复步骤2,直至待处理数组为空,平地区域水流方向计算结束。

图5中的平地区域是由2.1节中W&L算法填洼处理后所形成,其中格网C、F、G、J和K为平地格网。以格网C流向计算为例,其邻域格网中不存在已有流向值且流向不指向中心格网的邻域格网,因此按顺序对其无流向值的邻域格网F和G遍历,第1次F邻域搜索中未找到流向出水口的路径,第2次G邻域搜索中查找到格网L为出水口P的相邻格网,则路径为C→G→L→P,逆序对G和C流向进行计算,结果均为6。同理,计算格网F、J和K流向分别为1、2和1。由计算结果可知,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平地区域流向结果“互指”现象。

图5 平地格网水流计算Fig.5 Flow direction calculation for flat area grids

基于六边形格网的邻域处理,结合W&L填洼算法、D6算法以及平地区域流向的计算为基于六边形DEM谷地线的提取提供明确的水流方向,如图6,后续水流累计量计算依赖于流向结果完成,提取累积量大于2的格网单元,并按照对应格网的流向线作拓扑连通组织,完成谷地线的追踪提取。

图6 谷地线提取Fig.6 Extraction of valley lines

3 试验与分析

3.1 规则格网DEM建立结果

本文试验区域为四川省德阳市西北部龙门山脉中段,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谷地发育明显。试验数据为国家测绘部门标准化生产的1∶5万DLG等高线数据,其等高距为10 m,最高高程为4400 m,最低高程为1000 m,以此数据分别构建九种分辨率的四边形DEM和六边形DEM数据,相同分辨率下四边形DEM和六边形DEM水平方向格网宽度比值约为0.93,见表1。

表1 两种DEM高程中误差计算结果

如图7和图8,高分辨率下,基于六边形格网结构和四边形格网结构所构建的DEM对地形可视化效果差异不大,而在低分辨率下,不同高程值格网之间的界线以及区域边界在六边形DEM中表现更为明显、平滑,地形变化更直观。

图7 四边形DEM构建结果Fig.7 The results of square gridded DEM generation

图8 六边形DEM构建结果Fig.8 The results of hexagon gridded DEM generation

为保证后续谷地线提取结果的可信性,本文采用检查点法[25],随机选取研究区域内和边缘的42个地貌特征点作为检测点,以格网点高程中误差对所建立的六边形DEM和四边形DEM数据精度分别进行评定,其公式为

式中,RMSE为DEM高程中误差;Zk(k=1,2,…,n)为检测点高程值;Rk为DEM内插所得对应检测点高程值。

由表1结果可知,本文基于等高线所建立的2种DEM在分辨率1的高程中误差分别为9.33 m和9.37 m,分辨率2的高程中误差为11.29 m和10.55 m。根据我国1∶5万DEM精度标准中对于高山地区域25 m格网间隔DEM的中误差限差为19 m的要求[25],以本文方法所建立的四边形格网DEM在格网间隔为25 m时,精度在9.33 m至11.29 m之间,与该分辨率对应的六边形DEM的格网宽度约为27 m,精度在9.37 m至10.55 m之间,均符合高程中误差限差19 m的要求。此外,随着分辨率降低,所构建的六边形DEM精度损失程度整体上小于四边形DEM,尤其在分辨率8和9时,其精度损失程度远低于四边形DEM。

3.2 谷地线提取结果对比分析

根据3.1节中构建的四边形DEM和六边形DEM,按照谷地线提取步骤,基于D8算法和D6算法,以25为累积流量阈值分别提取不同分辨率下的谷地线网络。如表2所示,相同分辨率下,六边形DEM所提取的谷地线长度均大于四边形DEM提取结果,但谷地线数量差异并不大。以1∶5万DLG水系数据作为参考水系,将提取结果分别与参考水系进行对比可知,分辨率1时,两种DEM所提取的谷地线主干大致相同,但在地形起伏较小区域均易出现“平行谷地线”,如图9中绿框区域,但两者邻域之间的角度不同使该区域谷地线的流向存在差异,六边形DEM谷地线流向与正东方向所成夹角多呈30°,而四边形DEM则呈45°或90°。

表2 两种DEM所提取的谷地线特征比较

随着分辨率减小,两种DEM下所提取的谷地线长度和数量均随之减少,分支丢失,形状逐渐被简化,但两者提取结果差异变大。低分辨率,六边形DEM在保持谷地线形状弯曲特征上效果更好,四边形DEM下提取的谷地线形状简化程度明显,尤其是对于纵向支流的提取,如图9中蓝框区域。为了更直观的对比该区域中不同分辨率下两者提取结果的简化程度,将提取结果进行放大显示,由图10和图11可知,分辨率2,两者结果形状简化均不明显,数量和长度简化较为明显,四边形DEM所提取的谷地线在分辨率5时趋于平直,分辨率9,被简化为直线,反观六边形DEM提取结果仍保持一定的弯曲度。此外,分辨率9时,基于四边形DEM的谷地线提取结果在图9(d)中红色区域中出现断裂的情况,而六边形DEM提取结果仍保持水流线之间相互连接关系。

图10 D8算法谷地线提取结果局部放大图Fig.10 Enlarged results of extracted valley lines with D8 algorithm

图11 D6算法谷地线提取结果局部放大图Fig.11 Enlarged results of extracted valley lines with D6 algorithm

为了定量化对比2种DEM所提取谷地线形状特征,本文以误差带宽度表示各分辨率下谷地线提取结果偏离参考水系的程度

(5)

式中,Di为分辨率i下误差带宽度;Δs为套合面面积;Li为分辨率i下参考数据套合线长度。Di值越小, 所提取谷地线形状特征与参考水系吻合程度越高。由表2误差带宽度结果可知,随着分辨率减小,四边形DEM和六边形DEM所提取的谷地线误差带宽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均在分辨率3时出现最小值,分别为29.88 m和29.99 m,即该分辨率下两者提取结果与参考水系最为吻合。分辨率4—9,两种DEM所提取的谷地线与参考水系形成的误差带宽度随分辨率减小而增大,吻合程度降低,但误差带宽度在六边形DEM中均低于四边形DEM,分别低了6.75%、2.76%、5.64%、6.33%、6.13%及2.94%,这表明,中、低分辨率下六边形DEM提取结果与参考水系吻合程度较高,在保持形状特征方面优于四边形DEM,较大程度的保持了弯曲特征。

图12 误差带Fig.12 Error band

4 结 论

本文从DEM结构角度,采用多分辨率分析方法,探讨格网几何形态对于谷地线提取的影响。鉴于六边形具有邻域一致性、各向同性、紧凑性、采样率高等优点,本文以六边形为基本格网单元构建DEM,并基于六邻域处理单元,对六边形DEM谷地线提取过程中填洼、流向计算以及平地区域流向确定三个关键步骤进行讨论实现,从而实现谷地线在六边形DEM中的提取。试验结果表明:在DEM构建方面,六边形格网结构可保持更高的数据精度;在谷地线提取方面,六边形格网结构的优势表现为对于谷地线形状的保持,随着分辨率减小,六边形DEM所提取的谷地线与实测数据吻合程度高,弯曲特征继承性强。因此,在相同数据存储量条件下,六边形DEM数据精度更高,且其提取的谷地线网络的形状特征更为精细。

然而,本文集中于讨论四边形与六边形在谷地线提取的差异,未考虑到提取算法的优化,仍采用单流向D6算法,其提取结果仍无法避免“平行谷地线”,使其与真实谷地线不符,对此,后续研究还需结合多流向算法或利用真实谷地线网络对DEM进行修正从而改善“平行谷地线”现象。此外,从应用角度,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将六边形DEM谷地线应用在后续流域划分、汇流面积计算等水文参数的提取中。

猜你喜欢

谷地格网六边形
The Kathmandu Valley
知识快餐店 到处都是六边形
遥感数据即得即用(Ready To Use,RTU)地理格网产品规范
云南地区GPS面膨胀格网异常动态变化与M≥5.0地震关系分析
实时电离层格网数据精度评估
矢量点状数据抽稀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创意六边形无限翻
怎样剪拼
怎样剪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