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网络嵌入对集群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基于国家级广告产业园的实证分析
2019-07-12
为促进广告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了一批享受财政拨款的国家级广告产业园。通过选取20家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基于714家文化企业微观数据,实证检验多重网络嵌入对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文化企业与园区内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建立密切的商业网络关系,文化企业与园区管委会建立的紧密联系,对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更为显著。(2)文化企业与本地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建立的商业网络关系,不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而文化企业与园区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建立却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3)虽然文化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咨询培训机构建立紧密的服务网络关系,均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但是与政府职能部门频繁交流沟通对提升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更显著。(4)知识吸收能力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因此,文化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知识吸收能力,积极嵌入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商业网络和基于协同合作的横向服务网络。
一、引 言
为了优化配置我国广告产业资源,推进我国广告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也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服务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财政部2011年开展了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国家工商总局作为指导广告业的职能部门,积极争取财政部的支持,2011年9月,印发《关于开展现代服务业试点支持广告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3月,发布了《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12月,推出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等30个广告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18年1月,印发《工商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现代服务业试点支持广告业发展工作总结的通报》,指出试点工作基本达到了“推动广告企业聚集发展,做大做强,探索符合我国广告业发展模式,为全国推广创造条件”的目的。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认定国家广告产业园区27个,各省(区、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认定省级广告产业园区40余个。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据园区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27个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广告经营额达到1899.9亿,企业数1.7万户,吸纳就业人数25.9万人。文化园区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孵化效应和辐射效应。[1]2017年12月,《工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广告业创新创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推出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等30个广告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不仅可以与园区内的其他企业建立分工、交易的经济网络关系,而且可以与相关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之间形成互惠和信任的社会网络关系。[2][3]人类一切经济行为都根植在不断演变的社会网络关系中[4],而社会网络关系作为企业获取外部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重要机制,其社会网络关联强度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和知识转移的绩效。[5][6]
对于财政拨款的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园区管委会与当地政府职能机构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共享技术、信息、管理、人才等资源提供便利。截至2018年底,国家级广告产业园搭建公共服务平台5.9万个。因此,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内的文化企业不仅可以与园区和本地的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之间建立便利的商业网络关系,而且可以与园区管委会以及本地的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建立良好的服务网络关系。而嵌入纵横交错的多重网络结构,能否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亟须通过实证检验。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选择20家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基于714家文化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多重网络嵌入对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其一,从园区网络和本地网络、商业网络与服务网络等多重网络嵌入的视角建立分析框架,考察多重网络嵌入对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其二,目前,鲜有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官方统计数据,本文针对文化企业的微观数据,覆盖了全国范围内20家国家级广告产业园,证实多重网络嵌入有利于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二、理论与假说
(一)园区网络关系嵌入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园区能够为地理上临近的企业提供交易合作的便利,从而形成一个交流合作的社会网络[7],产生集聚外部性。企业可以从园区内其他企业和机构方获得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提高企业创新绩效。[8]社会网络嵌入的关系维度对文化企业绩效的意义主要是探讨嵌入性关系的强弱对文化企业绩效的影响。网络嵌入的弱联系能够为行动者提供异质性的信息,改善行动者的绩效[9][10],而且“弱关系相较于强关系对创业者所识别的创业机会的创新性有显著正向影响”[11]。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强联系更容易影响相关行动者,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和技术创新能力,带来粘滞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促进企业成长与创新绩效提高。[12][13]嵌入文化产业园区的社会网络中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会在协同的基础上作出创新方面的决策[14],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园区管委会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也能显著提高文化企业创新绩效。[15]国家工商总局自2015年6月以来,积极引导广告产业园区发挥创业基地和创新平台的作用,努力将园区打造成“创业首创地、创新引爆点、创客集聚区”,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提高创新创业效率,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扩大创新创业群体。2017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推出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等30个广告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a:与园区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等建立密切的商业网络关系,能够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1b:与园区管委会建立密切的服务网络关系,能够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二)本地网络关系嵌入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Polanyi在20世纪中期提出“根植性”概念。其后,学者们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拓展了“根植性”论述,提出企业的本地化就是企业的根植性,企业集群的经济行为深深嵌入本地社会网络、制度结构和文化土壤。[4][12]企业嵌入本地网络,与本地事务性和非事务性的交互,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6]本地企业之间的人际交往、劳动力资源流动,以及紧密的业务合作,不仅能够提高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17][18],而且本地化网络的亲密、高频率交互还有利于双方知识交流的深度和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19]。本地的教育、培训、咨询等机构对文化企业发展也起着支持和配套服务的作用[20],对企业的渐进式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21]。魏江和徐蕾[22]则认为同时嵌入本地网络与超本地网络,才能够为集群企业提供异质性资源。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2a:与本地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等建立密切的商业网络关系,能够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2b:与本地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咨询培训机构等建立密切的服务网络关系,能够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三)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对外部信息的获取、消化、吸收的能力[23],是企业对引进的外部知识进行修正所需要的能力[24],已成为学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和创新绩效的重要维度。有学者通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衡量企业吸收能力[25],也有学者基本沿用Cohen&Levinthal的观点,从识别外部知识的能力、消化知识的能力以及转换应用知识的能力三个层面来理解企业的吸收能力。[26]虽然对于如何衡量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普遍认为知识吸收能力能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3a:知识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园区网络关系嵌入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3b:知识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本地网络关系嵌入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三、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建立层次回归模型,研究多重网络嵌入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以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构建主效应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调节变量知识吸收能力,检验知识吸收能力对多重网络嵌入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
主效应回归模型:Yi=β0+β1C1i+β2C2i+β3C3i+β4Xi+εi
增加调节变量的模型:Yi=β0+β1C1i+β2C2i+β3C3i+β4Xi+β5Zi+β6XiZi+εi
其中,Y表示创新能力,C1、C2、C3分别表示控制变量企业所属行业、年龄和规模;Xi分别表示园区和本地商业网络中的上下游厂商关联强度、同行企业关联强度,以及园区和本地服务网络中的管委会关联强度、政府职能部门关联强度、科研院所关联强度、培训咨询机构关联强度等自变量;Zi表示调节变量知识吸收能力;ε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样本的选择与来源
课题组2016年对国家级广告产业园的文化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了20家国家级广告产业园,涉及13个省市,空间分布十分广泛。本次调查随机抽取文化企业样本,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910份,问卷回收率75.8%,有效问卷714份,问卷有效率78.4%。该项调查为考察多重网络嵌入对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微观证据。样本企业的园区与地区分布见表1。
表1 样本企业的园区与地区分布
(三)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在综合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的特性,对变量的测度进行适当修正。调查问卷中设置了Likert五级量表的打分法来测量变量,从1分到5分表示强度逐渐增加,其中3分通常用来表示中性指标。
1.被解释变量——创新能力。借鉴Yli-Renko[27]和Bell[28]的做法,设计了“创意产生的速度很快、创意超出客户预期、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很快、率先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高”5个题项。为了建立创新能力指标,对上述5个测量题项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889(大于0.8),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5个题项的因子载荷量都大于0.5(最大值0.838,最小值0.727),1个因子(创新能力)被识别出来。Cronbach Alpha达到0.941(大于0.9),可见,测量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量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解释变量——网络联结强度。借鉴梁娟与陈国宏[29]、徐磊与向永胜[30]的研究,本文将网络联结分为园区网络与本地网络。其中,企业与园区内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的接触频率,作为测度企业的园区商业网络的关系强度,而企业与园区管委会的接触频率,作为测度企业的园区服务网络的关系强度。企业与本地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的接触频率,作为测度企业的本地商业网络的关系强度;而采用企业与本地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培训咨询机构的接触频率,测量企业的本地服务网络的关系强度。从网络关系测量题项的信度检验来看,园区网络的Cronbach Alpha为0.837,本地网络的Cronbach Alpha为0.895,均达到较高的信度值。
3.调节变量——知识吸收能力。企业能否有效获取并吸收网络结构中其他企业的知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起着调节作用。所以,本文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借鉴Zahra[31]和Ari[32]的研究,本文将知识吸收能力分为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与实现知识吸收能力。设计3个题项测量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即“识别外部知识的能力、获取行业信息的能力、跟踪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3个题项测量实现知识吸收能力,即“引进外部知识的能力、将新知识转化为自有知识的能力、将新知识应用到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从因子分析结果来看,潜在吸收能力的KMO值为0.814(大于0.8),因子载荷量都大于0.5(最大值0.803,最小值0.593);实现吸收能力的KMO值为0.748(大于0.7),因子载荷量也均大于0.5(最大值0.892,最小值0.831)。从知识吸收能力测量题项的信度检验结果来看,不仅题项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而且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与实现知识吸收能力的Cronbach Alpha分别达到0.879和0.918,具有较高的信度值。
4.控制变量。为了缓解可能的遗漏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参照Nadler&Tushman[33]、郑江淮[34]等学者的研究,将企业所属行业、企业规模、企业年龄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1)企业所属行业。广告产业园区涵盖的行业较广,本文采用虚拟变量进行控制,1代表文化创意行业,0代表非文化创意行业。文化创意行业,主要包括广告业、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影视娱乐业、网络信息服务业等;而非文化创意行业主要是指文化产品制造业,包括工艺品制造业、文化用品制造业、印刷复制业、文化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等。(2)企业规模。企业行为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大企业往往比小企业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更能持续开展研发活动。本文以受调查企业的员工数作为企业规模的度量。(3)企业年龄。企业绩效与创新能力还受到企业年龄的影响。本文以企业创立时间至2016年的年数作为企业年龄的度量。
四、计量结果及分析
(一)园区网络关系
从园区商业网络关系来看,上下游厂商关联强度、同行企业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模型的拟合度(调整后的)分别是0.531和0.530,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在Model 1和Model 2中,上下游厂商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在5%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系数是0.077;同行企业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在5%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系数是0.061。回归结果支持了假设1a,即与园区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等建立密切的商业网络关系,能够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从园区服务网络关系来看,企业与园区管委会的网络关系强度对其创新能力影响的模型拟合度(调整后的)是0.534,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在Model 3中,管委会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在1%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系数是0.090。回归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1b,即与园区管委会建立密切的服务网络关系,能够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无论对于园区商业网络还是园区服务网络而言,知识吸收能力均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交互项上下游厂商关联强度×吸收能力、同行企业关联强度×吸收能力、管委会关联强度×吸收能力的显著水平均不显著。也就是说,企业吸收能力强虽然能够显著提高其创新能力,但是知识吸收能力并不能显著正向调节园区网络关系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因此拒绝假设3a。
此外,在Model 1、Model 2和Model 3中,企业规模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均在1%显著水平下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107、0.109、0.103,也就是说对于嵌入网络商业网络和服务网络的文化企业而言,规模越大的企业创新能力也越强。
表2 园区网络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二)本地网络关系
从本地商业网络关系来看,上下游厂商关联强度、同行企业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模型的拟合度(调整后的)均是0.527,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Model 4中,上下游厂商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Model 5中,同行企业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正相关关系也不显著。因此,回归结果并不支持本文提出的假设2a,即与本地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等建立密切的商业网络关系,并不能够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从本地服务网络关系来看,Model 6、Model 7和Model 8调整后的系数分别是0.531、0.531、0.532,可见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Model 6中,政府职能机构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在5%显著水平下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是0.066。Model 7中,政府职能机构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相关,在10%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系数0.050。Model 8中,行业协会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相关,在10%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系数0.048。可见,回归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2b,与本地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咨询培训机构等建立密切的服务网络关系,能够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无论对于本地商业网络还是本地服务网络而言,知识吸收能力均能在1%显著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但是,本地商业网络的交互项上下游厂商关联强度×吸收能力、同行企业关联强度×吸收能力不能显著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本地服务网络的交互项政府职能部门关联强度×吸收能力、科研院所关联强度×吸收能力、咨询培训机构关联强度×吸收能力也不能显著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可见,知识吸收能力虽然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但是知识吸收能力并不能显著正向调节本地网络关系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因此拒绝假设3b。
此外,在Model 4和Model 5中,企业规模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均显著正相关,在1%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系数分别是1.109和1.113。可见,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与同行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时,更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在Model 6、Model 7和Model 8中,企业规模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也均显著正相关,在1%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06、0.103和0.107。可见,对于嵌入本地服务网络的文化企业而言,规模越大的文化企业创新能力越强,详见表3。
表3 本地网络关联强度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全国范围内的20家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基于714家文化企业微观数据,从社会网络关系嵌入的视角审视多重网络嵌入对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
第一,相比较与园区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建立密切的商业网络关系而言,与园区管委会建立密切的服务网络关系,更能够促进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财政拨款的国家级广告产业园而言,园区管委会是广告产业园的管理运营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以及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国内广告市场尚未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文化企业与园区管委会建立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第二,从园区商业网络关系与本地商业网络关系的对比来看,与园区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建立密切的商业网络关系,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而与本地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建立密切的商业网络关系,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不显著。可见,国家级广告产业园为园区内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上下游文化厂商,以及同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载体,从而促进文化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这也成为文化企业纷纷入驻广告产业园区的动因所在。
第三,从本地服务网络之间的对比来看,虽然与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咨询培训机构建立紧密的服务网络关系,均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但是与政府职能部门频繁交流沟通更能够显著提升文化企业创新绩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指导广告业发展的职能部门,主动监管广告园区的功能区建设以及配套的商业圈建设;协助园区加快制度环境建设,包括构建与地方原有的产业相互渗透的广告产业体系建设;推出一系列对广告产业园区认定、评估、绩效考核等指导性文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政府职能部门还通过简化工作环节和优化工作流程等,为园区广告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准入服务。此外,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顺利推行也得益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大力扶持。这些都无疑为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因此,与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密切的关系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绩效。
第四,知识吸收能力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知识吸收能力对园区网络关系嵌入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本地网络关系嵌入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此外,对于国家级广告产业园的文化企业而言,大多数是中小微文化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
综上所述,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嵌入园区商业网络与服务网络,与园区内的上下游厂商、同行企业、管委会之间建立密切的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关系,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嵌入本地的服务网络关系,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密切交流接触的关系,也能够显著提高文化企业创新能力。通过渠道网络嵌入,提升合作创新能力。[35]因此,对于广告产业园的文化企业来说,除了要嵌入园区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商业网络关系,还应积极嵌入基于协同合作的横向服务网络关系,并通过提升自身知识吸收能力,加快创意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需要在优化集群内外结网形态与加强内部创新上双管齐下,更好地促进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跃升。[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