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生态,减塑、限塑乃至禁塑

2019-07-12◆嘉/

上海质量 2019年6期
关键词:塑化剂塑料制品微粒

◆嘉 怿 / 文

1907年,一项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最糟糕的发明”问世了。随后的100多年时间,这个由化学家利奥•贝克兰发明的前所未有的全合成可塑性材料,便以无可匹敌的姿态“攻城拔寨”,快速冲击着人类生活,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它便是今天让人们爱恨交加的塑料。为了生态,人们正在减塑、限塑,乃至禁塑。

“伟大”的发明

塑料是“伟大”的,它的出现解决了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资源,尤其是天然原材料日益匮乏的大问题。历史证明,资源缺乏是有可能招致不满、怨恨、争斗乃至战争的。它让木材、钢铁、水泥等基础资源拥有了可替代物,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贫富阶层对立、阶级矛盾,甚至国家矛盾。

另一方面,它打开了一扇思维的大门,让人类确定,可以打破原有的动物、矿物、植物分类标准,创造出“第四类”物质——人工合成物。人类的能力有多大,创造的世界就有多大,其疆域无边无际、难以想象。

今天,经过百年的发展,塑料已成为了人类社会无处不在的存在,而且继续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壮大。从电视、冰箱、电话、咖啡机、果汁机等家用电器,到牙刷、餐具、吸管、洗手盆、马桶盖、梳子等日常用品;从食品包装、生活用品、服装服饰、医疗、交通、玩具到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从民用、工业、工程到军用,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而据《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报道,全球的塑料制品年产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170万吨暴增至2015年的3.22亿吨(相当于整个人类人口总重量),未来20年的产量还将翻一番,到2050年将翻三番。

看得见的“白色”浩劫

塑料也是“糟糕”的、可恨的。正因为具有耐腐蚀、耐久、质量轻且坚固、可塑性强、易加工、易大量生产等“优势”特性,在循环生态系统中,塑料展示了其魔鬼的另一面,凸显出顽固的、难以降解的“劣势”,正在让人类深陷巨大的塑料危机。

塑料的自然降解时间很长,往往需要四五百年的时间才能自然降解为无害物质。而且,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塑料制品往往是用过一次即被丢弃,因此塑料垃圾形成的“白色污染”长期存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共生产了约83亿至90亿吨塑料,其中超过80%的塑料制品没有经过回收,至今藏污纳垢于世界的各个角落;80%的海洋垃圾中有九成是塑料垃圾,每年至少800万吨。

2014年,西班牙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塑料废料在全球海洋漂浮,覆盖面积已达到88%。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塑料垃圾污染已波及深海,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已到达水深超1万米处。科学家估计,如果任由污染持续下去,到2050年,全球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将超过全球鱼类总重量。

那时,美丽的海滩将满眼灰白,湛蓝的海水将不复存在,更多的生物将灭绝,而更深层次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随之而来的生态浩劫。

看不见的微塑料之祸

“白色污染”虽触目惊心,但尚为可见,易让人心生警惕,而塑料微粒污染,肉眼难辨,危害更大。

塑料垃圾如果不经妥善处理,从而进入自然降解模式,那么在经过长期的雨淋日晒,会破裂分解成微塑料。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塑料微粒)尚无准确的定义,但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即为微塑料,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悬浮渗透于空气、水、土壤中,不易被肉眼识别或无法被肉眼识别。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这些微颗粒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在吸附了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后,一方面随着洋流在海洋中扩散,改变海洋的生态环境,进而改变全球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因细小、难以识别,会被海洋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误食,然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随着食物链层层传递,最终进入人类食物链,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身健康。

而在陆地上,被自然分解的细小塑料颗粒或碎片,会混入空气、土壤、水源而进入动植物体内。因为不溶于水、难降解等特性,将长期以微塑料形式存在于食物链中,最终进入我们的身体。

整个地球正在被塑料入侵,这绝非危言耸听。

2014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塑料污染研究的梅森研究团队公布了一项数据,欧洲人平均每人每年仅吃贝类摄入的塑料微粒就有1.1万粒。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发现,食盐尤其海盐中出现了包括聚乙烯、玻璃纸在内的多种塑料微粒。

2017年,英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浮游生物摄入微塑料的视频,从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塑料微粒在箭虫体内形成了一个环,阻碍其进食和运动”。

在南极和世界各地的湖泊、河流中陆续发现微型塑料碎片;在土壤里、蚯蚓体内、母鸡粪便和胃里发现微塑料;在人的粪便样本中发现了塑料微粒和微纤维;在自来水、饮用水、啤酒和蜂蜜中发现塑料微粒;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已被塑料微颗粒包围,细思极恐。

“那些被你扔掉的,总有一天会还给你。”这是曾经红遍网络的《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里的警语,很不幸,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那些被我们扔掉的东西,正在以各种难以想象的途径“返还”给我们,上天、入地、下河、进海。

塑化剂风波

虽然塑料对人体健康的直接伤害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塑料对人体的间接伤害,却已得到证实,比如塑化剂。

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一种在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添加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增加其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使其更容易被加工塑形,常用于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保鲜膜、化妆品及儿童玩具生产中。

塑化剂被人体微量摄入,不损害人体健康,但超过一定标准摄入,则对人体健康产生持续性影响。2011年台湾塑化剂风波,便起源于台湾不法厂家将其用于食品制作中;2012年的白酒塑化剂风波,则来源于酒类在生产、贮存、包装、销售过程中接触塑料制品。而2015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学龄儿童尿液中出现9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塑化剂的一种)的13种代谢产物,接近20%的儿童被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暴露超过每日可耐受摄入量国际标准。

作为绝大部分塑料制品的“伴随物”,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高20倍,其作用机理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加大罹患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与肾脏疾病的风险;危害人体生殖机能,包括生殖率降低、流产、天生缺陷、异常的精子数、睾丸损害等;成倍增加乳腺癌、宫内膜癌、肝癌等恶性肿瘤风险;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更大,可能导致性早熟、生殖器短小、性征不明显、性别错乱等。

伴随着塑料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塑化剂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

塑料危机与全球治理

塑料危机,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减少塑料污染的四个重要环节——可替代、可循环、可回收、可降解,均是世界性难题,包括了技术创新、产业化、市场选择、公众意识和有效行动等多个环节,涉及政策倡导、标准设定、市场机制等多个领域。因此,塑料污染的治理之路,艰辛而漫长。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动员整个塑料经济价值链的企业、政策制定者、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建立一个新的可循环塑料经济,才是解决塑料危机的可行之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任何单一的项目、技术或创新可以独立解决塑料危机的挑战;解决全球塑料危机,需要每个人都发挥作用……

根据新的联合国环境报告,已有27个国家立法限制一次性塑料或塑料微粒,127个国家对一次性塑料袋采取行动。比如,2018年12月欧盟出台了一项迄今为止“减塑、限塑”的最严手段,内容包括:从2021年起完全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餐具、棉签等物品,并由更环保的材料加以替代;到2025年,回收利用至少90%的塑料瓶;含塑料渔具每年回收至少50%,并在2030达到15%……此外,欧盟部分成员国也已经出台了强有力的措施来减少塑料污染,如法国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和餐具;英国预计在2019年完全禁止塑料吸管、塑料棉签以及塑料搅拌棒等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被塑料垃圾问题困扰由来已久。早在2008年,中国政府就实施了限制塑料袋的全国性政策,并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应对塑料污染、转向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基础。2018年,在禁止洋垃圾(包括塑料废弃物)进口后,又宣布在试点城市实施零废弃物计划。此外,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打击一次性塑料的战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上海发布全国首个外卖送餐盒系列团体标准、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在全面防治污染举措中纳入对一次性塑料的控制,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进程,进一步加快应对塑料污染的进展。

加速减塑乃至禁塑,中国正在行动

当前,中国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正在开展一场深刻变革。从减塑、限塑,正在走向禁塑。2019年2月,《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公布,宣布将分种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作为普通消费者、这个世界小小的一份子,也需要从自己做起,每天做出一点小改变。

1.减少日常生活中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包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去超市购物时携带环保、可重复使用的袋子;除非必要的情况下,拒绝使用塑料吸管;减少塑料瓶装水,用可重复利用的水杯来喝水;少点外卖,尽量自己开火做饭;网上购物等尽量选择具有环保意识、使用环保包装的商家及物流,倒逼企业重视塑料污染、加大绿色投入。

2.不乱扔塑料垃圾。塑料污染的后道处理非常重要,如果乱扔垃圾,塑料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必然污染环境。目前,在海洋中发现排名前10的垃圾,9种为塑料制品,都没有经过后道环保处理。而分类投放垃圾,是遏制“白色污染”扩散的重要一环,进行环保处理的起点。

3.避免过多购买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比如磨砂及清洁用的冲洗式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塑料微珠在日化产品中大量应用,也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最终流入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包括美国、韩国、加拿大、荷兰和瑞典等多个国家已实施禁令,或修订了洗涤剂产品的标准。

4.不乱扔烟头。很多人认为小小的烟头对环境的污染并不重要,但欧盟的研究表明,一根烟头就可以污染500到1000升的水,并且需要至少12年才能被完全分解。因此,烟头是仅次于塑料瓶的第二大一次性塑料制品。

猜你喜欢

塑化剂塑料制品微粒
食品接触用纸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风险管控
塑化剂污染的现状及防控措施
加拿大政府拟从2021年起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FePt纳米微粒有序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2017年7月塑料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1.1%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江浙沪儿童面临塑化剂暴露风险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