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学生地震知识普及教育可行性分析

2019-07-12黄辅琼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减灾灾害学校

吴 琳 黄辅琼

1.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2.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 北京 100000

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而我国却以占世界总面积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大陆地震震源浅、破坏严重。我国70%左右的巨大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地区,防灾形势严峻。北京属于人口超过百万的巨大城市,涉及华北平原地震带、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历史上1679年曾发生过三河-平谷8.0级大地震,近年来西部1998年曾发生张北6.2 级地震;东部1976年曾发生唐山7.8级大地震。目前,北京市初步探明的活动断层有数十条之多。著名的八宝山断裂带和黄庄-高丽营活动断层就经过。

另一方面,我国建筑设防能力较弱,城市人口密度大,一旦发生地震灾害人员伤亡数量远大于发达国家。例如,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地震与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9.0级地震所产生的灾害对比结果。根据科学估算,本州9.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33个汶川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总和,但是汶川地震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8万多,而本州9.0级地震,在引发了海啸灾害的情况下,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到2万人。两者对比,显示出地震知识普及程度高,防御能力强,会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数量将大大减轻。同时,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还表明,学校是人员伤亡最集中的地方,因此防震减灾应着重面向教育,特别在学校普及。

一、我国地震及灾害知识普及教育现状

1.整体地震知识普及的程度远远不能满足提升应对地震灾害能力的需要。在我国设立地震学/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大学数量有限。能够讲授天然地震的孕育过程及其灾害原理的大学不及10所,且大多集中在一流的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科大和国科大、云南大学等。了解地震学专业知识的群体只能是少数人。针对中、小学的教育,在我国只有个别学校偶尔邀请地震专家前往,零星地讲授地震学的有关知识,学生是否明白不确知;偶尔举办一些应对地震灾害的应急救助演练,是否掌握技能不确知。

2.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地震科普环境。北京市地震管理机构和地震学教育大学云集,拥有全国最先进的地震学研究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最高权力管理机构(中国地震局)、北京市地震管理机构(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市地震管理机构(北京市地震局);还拥有一流的设置地震学专业课程的大学(北京大学、国科大、中国地质大学等);还有对科学普及教育积极探索的中小学(比如中关村二小)。但除了在开设有地震学/地球物理学课程的大学外,几乎还没有中学和小学设置地震知识教育内容。地震知识的普及程度甚至远远没有达到经历过地震灾害的偏远地区。优越的科普教育环境与实际的科普教育程度不相匹配。

3.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已明显增强。汶川地震后,我国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已明显增强,地震安居工程、科普知识宣传等在中国地震局的重点工作领域得到进一步强化,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推进。实际工作显示出,在安居工程推进实施的过程中,民众的安全防御意识不足是面临的首要问题。民间各种救援组织如雨后春笋,但把重点放在被动救援这个层面显然不是减灾的最佳着力点。由绿野救援队负责(壹基金资助)的校园应急救助项目已经在一些城市的学校开展了应急救助演练,但这种临时性的训练计划还不能满足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相同的训练机会以及地震相关知识的系统提升。

二、全面聚焦学校学生的地震知识普及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10年来,全球面临地震加速释放的形势,地震灾害频发将不可避免;中国作为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破坏性大陆地震频发的时期。全球地震灾害统计结果表明,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地震灾害以牺牲生命为主;经济发达地区,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则呈指数增长;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城镇化建设,增强地震灾害及其防护意识,防御措施到位,都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开展面向全民聚焦学校的地震知识系统教育,是顺应地震灾害防御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国务院副总理、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汪洋于2016年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的讲话指出,“要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意识,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责任落实,强化应急应对准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因此,加大地震灾害知识普及投入力度,促使全民防御地震灾害意识增强,促进地震灾害防御措施完备,提升应对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那么地震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造成的生命与经济灾难损失程度就会大大的降低。

三、北京地震减灾只是知识在校教育普及的建议

由著名科学家温联星、陈颙和于晟编著的《我国地震减灾中地震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注:科学出版社出版)确立了面向公众与各级学校的地震知识教育在国家减轻地震灾害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提出了面向公众的地震教育拓展计划。根据国际著名地震学家对该科学领域的呼吁,科学启蒙教育与发掘热爱地震科学研究的天才型人才是突破地震预报实现全面地震减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小学的地震科学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黄金时段。

1.以北京为龙头,带动全国裂度为VII度以上的巨大城市的地震知识普及教育。利用北京的地震科技资源与人才资源,在未开设地震学专业课程的各大学、中学与小学设置系统的地震科学知识普及教育课程。

教育内容参照日本的地震知识普及教育内容与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标准与考核指标。日本是地震频发国家之一,应对地震已经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防震减灾课程体系,内容包括震前准备与预警、震时避险与逃生、震后自救与互救等,涵盖了地震灾害发生的全过程。

此项校内教育,由政府出面来落实这项工作可以保证有力有效地实施。2.地震专业队伍与学校建立合作互助团队,为学校提供技术指导和实习基地,指导学校建立自己的观测台站。

参照欧洲国家已有的经验,例如挪威,地震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已经几乎涵盖了每一个学校,从观测台站到相关的数据处理程序,既简便易行又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地震科普教学理念。挪威的每一个校园都设置自己的观测站,这些数据本身也可以用作专业领域科研数据的补充;从仪器的布设,数据的采集,地震参数的确定,简单的程序操作界面产出了与专业团队工作可比的结果,老师们乐于教学,学生们乐于学习,极大限度的挖掘了学生们的地震科学兴趣。可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设试验基地,逐步推广到其他的学校。以此推广到全国位于烈度VII度以上的巨大城市。

地震局和北京市地震局都设有相应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专业队伍的科普教育基地可以直接作为学校教育的基地,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建立学校自己的观测台站,让学生体验自己也能观测到地震发生并对地震发生进行震级、震中等参数测定,这将直接有利于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目前,地震自动定位处理程序已经成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北京市地震局都可以为此提供技术指导。利用这种自动处理程序也可以通过通讯系统,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众娱乐场所设立地震自动处理展示屏,让学生不必到地震专业机构参观就可以了解地震处理的有关知识。

3.根据不同学龄,构建不同层次的受教育目标;根据不同的受教育目标设置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年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目标。对小学阶段,教学内容要以简单易懂的地震基本概念为主,可以动画或漫画的方式作为教学媒介,以这个年龄的实际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应急救助技术操作演练。日本在地震教育中规定了不同的学龄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掌握内容范围与程度。小学阶段(7—12岁)灾害教育目标与内容:能够遵守安全守则,注意周围的危险;能够及时联系附近的大人,并遵从指示采取行动;能够理解发生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事故;能够自己采取安全的行动,关注家庭成员的安全。初中阶段(13—15岁)灾害教育目标与内容:做好地震应急准备,灾害发生时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地震发生后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能够做出有益于区域民众安全的事情;能够了解地震次生灾害与防范机制。高中阶段(16—18岁)灾害教育目标与内容:与初中阶段的灾害教育目标基本一致。

参照以上,我们的考核方式可以学习海报、紧急避险动作能否完成作为考核目标。对中学阶段,则可以按照初中和高中的心智成熟程度,开展兴趣启发和自救与呼救应急能力训练。目前,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已经组织编写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的科普教材。也有一些优秀的国际科普教育图册,如日本的《地震笔记本》,美国的《地震了,快跑!》已经翻译成了中文版本。利用每年举办春游或秋游类似活动的方式,可以到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训练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学习,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直接教授应急避险技能。

4.通过家校联和互动方式,带动全民地震知识普及教育。家校互动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家校联和互动,学生可以在带动家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地震知识的学习效果,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同时,家长也得到了相应的知识普及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期间抽查,即可了解家长的学习效果,完成考核环节。

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确定更为适宜的校内外教学方式。

总之,破坏性地震频发与了解地震及其灾害知识的人才群体有限必然导致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应对准备不足。提升青少年地震知识与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是培养地震预测人才、保障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与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基础。

猜你喜欢

减灾灾害学校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