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形的卡夫卡读《卡夫卡小说集》
2019-07-12撰文廖伟棠
撰文_廖伟棠
编辑_方凤燕
世人对卡夫卡有两大误会。其一,卡夫卡是个诗人,被误会为小说家;其二,卡夫卡非常强大,是一个庞然大物,却被误会为柔弱无力。
真正的卡夫卡,是这样一个不屈形象:“任何一个人,当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那么就用一只手拨开笼罩着你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与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在你的有生之年,你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每次在写作中抬头,看见前方书架上那个卡夫卡头像,我都会想起他这句话。其像极其消瘦,但没有漫画化,因为肺病晚期的卡夫卡就是这样的,犹太人的鹰钩鼻向前探出,仿佛要比他那只拨开命运雾霾的手更快、更早嗅闻到废墟之前烈火与余烬的气味。
卡夫卡作为诗人又可以分成两方面理解。第一,他符合的更是东方式的、以诗写自传的写作理想,他与西方史诗和戏剧诗传统不一样,他不书写他人的故事,他关注的是自身作为一个时代的极端的实验品所呈现的种种“变态”,他一辈子都在解剖自己,但因为自己的高度自觉敏感,他同时解剖了时代。
第二,基于同样的才华,他敏感于全人类的孤独、尴尬与互相伤害,他才成为一个极其独特的诗人。他的诗以寓言的方式出现,不断繁殖衍生,最后通向不知名的所在,让跟随他冒险的读者猛然进入一个灵魂前所未历的凛冽高峰。卡夫卡给予我们一种当代社会对独立诗人的更高要求:一是坚决看清人类社会的假象和世界应有的真实;二是坚决写出这些假象和真实;三是与孤独保持亲密。
卡夫卡和他的小说是布拉格的缩影,布拉格是“人类的朦胧时代”那个挣扎于良知和命运的二十世纪初的缩影。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关于布拉格也是关于人类被束缚的状况的小说,就是卡夫卡的未竟长篇《诉讼》(又译作《审判》)。
约瑟夫.K.这个带有卡夫卡自况的、无辜收到指控的人,昼夜奔走在不知在何处开庭的法院、无数隐藏着可能与“法”相关的人的城市迷宫,这一切都来自布拉格的建筑与布局,那种奥匈帝国特有的阴森和迷失感。最后,K.被带到一个城外荒无人烟的采石场处决,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被诉以什么罪名,也不知道是哪条法律把他定的死刑。——卡夫卡的荒诞主角都是说死了就死了,《诉讼》的最后一句话是行刑者对死者的轻蔑:“像一条狗一样。”——记得《大话西游》最后一句台词吗?“这个人怎么这么奇怪?像条狗一样。”这是横跨整个二十世纪的致敬,说的却是这个时代人类的真实处境,只不过,一个是预言,一个是归纳。
与《诉讼》比肩的,当然是《城堡》,在那种“目标既有,道路却是踌躇”的荒诞困境中,土地测量员注定不能到达他被任命的城堡——与这个隐喻相对的是那篇精致的短篇《万里长城建造时》,送信的人注定不能走出自己的国度。但与《诉讼》的愤懑绝望相比,《城堡》却带有一种噩梦的诗意。
就像卡夫卡在一个早期作品所说“我们一头扎进暮色里”,那种不容置疑的梦幻性比真正的梦更迷人,即使在邪恶的不安里也是迷人的——《城堡》里的拖延、怀疑、情欲都带有这种迷人。但卡夫卡总是不忘从美妙、迷失的境地迅速地转入荒诞中去。
同时,当叙述坠入抒情的时候,彷佛有一股擭着你上升的力。这是卡夫卡的诗人特质发挥作用的神奇境地。他小说里的人总是会有突然的勇气,把自己交给一个未知的景况,一股突然来临的风,这和卡夫卡生活中的犹豫恰恰相反。相应的矛盾呈现在作品中就是,其压抑的拉力与随之而来的自由的反弹力同样巨大,文字上如此强烈的自由,就像内容上的不自由一样强烈。
如鱼得水地随意离题,闲逛一圈又若无其事地回来,是阅读卡夫卡最大的快乐。有时干脆不回来了,那也没什么。卡夫卡就像一个神秘主义诗人一样,对那些古怪的事听之任之,仿佛那些只是梦。然而他又对平凡的事物充满惊奇,细致欣赏,总是一本正经地解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但对一些突然发生的关键事却不做丝毫解释,好像理当如此。如果事情注定要向坏的地方发展,我们只好助纣为虐——于是我们刻意拌嘴,把事情弄得更坏。这些都是卡夫卡小说的典型纠结,却也是他的自足宇宙。
比如说《判决》,是外表看起来卡夫卡最现实主义的一个短篇。正是如此琐碎絮叨,最后的判决才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让你目瞪口呆。他讲述的是亲近之人的可怕比敌人的可怕更不可抗拒。一点小事由于执着而成为悲剧的导火线——这在卡夫卡宇宙中是理所当然的,而这不过又是我们的现实关系的浓缩加强的表现。
不过,他直面的正是我们难堪地回避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注定不能成为卡夫卡。最后,我推荐几篇我重读过五六次也不能释怀——同时无法解释其神秘魅力的短篇:《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这几篇几乎是纯粹的存在主义诗篇;《在法的门前》《在流刑地》这样接近终极神学思辨的诡异梦境。或者,光是咀嚼他最广为人知的《变形记》里那种关于隔绝的悲哀,就足以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经典重读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作者_ [奥]弗兰兹·卡夫卡译者_高年生/韩瑞祥出版社_人民文学出版社
卡夫卡,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影响遍布全世界。他擅长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写作,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精彩书摘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这些细小的腿在他跟前,在他眼皮下无依无靠地发出闪烁的微光。——《变形记》
我们用脑袋捅开傍晚。没有白天和夜间时光。有时,我们背心上的扣子像齿轮一样相互摩擦,有时,我们又相互间保持等距离跑着,口中含着火,就像热带的动物。像古代战争中的重骑兵一样重重跺着脚,高高地跳跃着,我们互相追逐着跑出短巷,然后继续跑上乡间公路。有个别人掉进路边沟里,他们刚一消失在黑暗的斜坡后,就马上像陌生人一样站在田间小路上,朝这边俯视着。——《一场斗争的描述》
但不管我多么老,我似乎还希望活得比现在更老,老到在我的青苔底下的卧榻上一卧不起。——《地洞》
《科幻编年史》作者_[英]盖伊·哈雷出版社_中国画报出版社
人类科幻创作的历史已走过200年,这本书是对这段恢宏历史的一次致意与回望。全书包括200多个科幻专题,无论对于科幻研究者还是科幻影迷、书迷,阅读这部作品的“资源库”都会是一次充满趣味与惊喜的冒险之旅。
《青年变革者》作者_许知远出版社_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许知远说:我想借一个人,呈现一个时代。这个人就是梁启超。作者回访历史现场,探寻先哲足迹,纵览相关文献及研究,以了解之同情,状摹有血有肉的青年梁启超,复苏历史中的个人,亦铺展了一幅浩瀚的时代全景。
《中国自然影像志》编著_影像生物调查所(IBE)出版社_北京出版社
一群中国野生生物摄影师在十年时间里,行走30 多万公里,记录下8000 种野生生物物种的精华。它们是中国荒野中的珍稀物种,很多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比起来自地球上其他遥远所在的照片,本土的生命能给我们更多触动。
悦读
《低头种地,抬头唱歌》作者_ 岜农出版社_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脚下是泥土,心中有诗意。原生、乡土、纯粹,是岜农和他乐队的特点。在那流淌出的清澈音乐里,你能够感受到诗画般的美,就像夏夜的蛙鸣,春天的花开,以及秋天的麻雀拍打翅膀掠过稻田,汗水在谷粒间啪啪滴落的声音。
《顽童小番茄》作者_简媜出版社_华文天下丨台海出版社
简媜以她的敏锐的观察,生动刻画了九岁女孩小番茄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惊讶于孩子们对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时,其成长中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和社会文化氛围同样令人深思。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4》作者_白茶出版社_人民文学出版社
《喜干》系列漫画讲述了一只叫“吾皇”的胖猫和一只叫“巴扎黑”的萌狗和铲屎官的生活趣事。本书是《喜干》系列作品第四部,书中更加丰满的角色个性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故事情节,在爆笑的同时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