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时代工程审计模式创新的思考
2019-07-12李毅覃始蒙王宇飞
李毅 覃始蒙 王宇飞
军委审计署三亚审计中心
引言: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数据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工程审计中的数据量与日俱增,其涉及的数据类型也愈发多样化,而一味采用现场作业或小范围联网作业的传统工程审计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的工程审计需要。为了更加了解和适应当下的大数据时代,工程审计工作就要以一种新的模式来对应,并不断地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如何研究创新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工程审计模式,做出应对措施保障工程审计质量结果,是当前各级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创新工程审计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工程审计模式的不足
1.与现代工程审计要求不相符
在当前的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中,涉及工程各个环节与流程管理中的合规定性与效益评价,审计对象愈发多元,且因工程审计涵盖众多法律法规要求而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在以往的工程审计模式下,主要由审计人员依照现行法律法规或相应授权委托就地开展各项工程审计活动,相关资料数据收集程序复杂,有效利用少,审计内容侧重对审计对象局部管理风险和制度合规性审查,审计质量结果受个人能力因素影响大,难对整个工程项目审计制定出规范完整的责任方认定报告,且大多审计结论时效性较差,使得传统工程审计模式和现代工程全面审计要求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情况。
2.审计建设性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必要的事前、事中审计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实现决策科学化,减少工程项目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但在传统的工程审计模式下,由于审计资源的不足和没有大数据存储、处理和审计智能化管理条件,几乎全部采用事后审计,即在被审计单位完成立项、设计、招投标、阶段施工、竣工结算等各环节并出具相关记录和结论性报告等资料之后,审计人员才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筛查、判断和审查工作,审计结论出具时间滞后,无法及时有效排除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很难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预防性、建设性和实效性的作用。
3.工程审计效益性无法全覆盖
在传统工程审计模式中,为防范被审单位管理缺失、重大错报及行为舞弊等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实际开展工程审计工作时,受个人职业素养影响较大,往往会不自觉地将更多关注点放置在工程项目真实合规性的审查上,而忽略了对工程审计效益性的审计评价。但事实上,工程效益本身作为工程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需要审计人员在开展工程审计工作时,对工程项目投入效益进行充分考虑,以便及时发现工程项目是否存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低下,或是严重浪费等问题,从而客观全面得出工程审计结论。
(二)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优化
1.有效确定审计核心重点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下,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对工程审计模式进行创新,有助于快速精准确定工程审计的核心重点。如根据具体审计目标,引入大数据技术确定各项数据间的内在关联性,并采用回归分析、建立模型等方式明确重点审计方向,借助大数据所提供的与工程审计息息相关的海量信息数据,在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判断其具体数据关系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审计的针对性,为全面提升工程审计效率与工程审计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提供丰富审计参考依据
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工程审计模式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可以为工程审计有效提供众多真实可靠的参考数据与审计依据。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政府机关、公共服务机构和工程建设责任方等单位,运用大数据技术自动完成相关物资信息、工程建设、能源消耗等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多方获取审计参考资料。同时,审计人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配合使用专业的审计软件高效、精准地完成数据比对和审计中间分析表编制等工作,从更多角度了解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为最终审计结论提供支撑依据。
3.帮助提升工程审计成效
依托大数据技术创新工程审计模式,既是满足当前工程审计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工程审计成效的重要举措。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项目建设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逐渐扩大,工程审计涉及的信息数据量激增,均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创新工程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快速、精准地完成工程审计工作,提升工程审计效率,帮助达到控制工程审计成本,保障工程审计较高质量水平的目的。
二、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工程审计模式创新策略分析
(一)精简优化工程审计流程
在大数据时代下,随着审计技术的优化和信息数据收集效率的提高,工程审计活动不能将业务起点设定为单纯的风险评估流程,应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围绕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通过灵活运用大数据深入挖掘各项与工程审计相关的信息数据,并对数据间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后,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因此,传统工程审计模式中的审计流程已经无法与现代工程审计要求相适应,在实际创新工程审计模式时,首先需要结合工程审计实际情况,严格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和规程规定,主动对现有工程审计流程进行精简优化处理。在大数据时代工程审计模式中,审计准备阶段的数据采集要求高,需审计人员就地勘查或远程监盘,审计实施阶段中发现疑点需要审计人员实地分散核实收集证据多,工作量大,应作为重点流程环节进行优化保障。审计实施阶段的数据清理、验证、分析,以及审计报告阶段的结论出具等环节,都可增加了许多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如在工程的立项、设计、招投标、建设、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中,可设定好统一的具体工程审计目标和规范审计结果认定标准,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完成工程审计各项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与相关性分析后,就能快速确定重点方向和初步结论。相比于传统工程审计模式,大数据时代的工程审计可精简大部分人工程序,优化部分审计重点,有助于全面提升工程审计成效。
(二)完善大数据审计平台
1.建设大数据审计作业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下创新工程审计,建立起高效、功能完善的大数据工程审计作业和管理平台是关键。利用该平台的大数据功能,大部分审计业务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和智能化管理,使得工程审计精准性与时效性得到大幅提升。为此,工程审计应当牢牢把握国家深化落实“金审三期”工程机遇,在工程审计中大力运用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并积极研发更多辅助完成工程审计的软件系统,从而打通大数据技术和审计人员间的交互渠道,为大数据技术助力工程审计模式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在工程审计领域中,可以通过主动将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进行相互融合,构建起专业的第三方审计平台,在该审计平台中,由云平台商负责完成工程审计各项相关信息数据、文件资料等搜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对搜集得到的工程审计数据进行更新与妥善存储。工程审计云平台,应要依托互联网、局域网等各项现有网络优势资源,在加强同工程项目数据信息间的协同共享下,为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各项资产与物证如办公设备、机械设备等贴上电子标签。在保障云审计平台与各项专用审计设备进行相互连接下,审计人员可直接运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动态化管理工程项目各项实物信息,并与其他审计人员以及工程项目建设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同步共享审计数据。
2.建设工程审计数据资源云
考虑到在大数据时代下,工程审计中涉及的数据类型及数据量越来越多,因此为避免各类审计信息数据相互掺杂、互相干扰,在创新工程审计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建设工程审计数据资源云,为高效完成工程审计工作提供相应资源数据库。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工程审计资源的具体来源,分类建设资源数据库。如对于数据源为行政机关、公共服务机构的工程审计资源数据,其主要包括税务机关发票购销数量价格信息、统计机关与财政机关的统计和财政信息、以及银行和供应商相关数据等,鉴于此类数据信息大多可供审计人员直接调取使用,因此审计人员可直接运用专门的数据库软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集中存储,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直接调用数据库中的审计数据资源获得审计结论。再比如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施工管理数据、天气与交通信息数据、物价数据等类型多样的数据,则需要审计人员建立起混合型数据库,在运用大数据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等,自动完成各类工程审计数据的采集与分类整理后,分别存放在相应的数据库中,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三)科学构建审计分析模型
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工程审计模式中,不仅需要审计人员高度关注各项相关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还需要努力掌握更多先进审计理念与审计方法手段,主动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帮助完成对大数据的灵活运用。现阶段工程审计按照具体审计内容可细分为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管理、合同造价、财务等诸多审计项目。在不同审计项目中,审计目标与侧重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工程项目审计内容,建立起对应的数据分析模型以有效完成工程审计工作。审计分析模型应立足大数据技术运用,围绕工程项目总体审计目标构建,重点设计搞好工程招投标管理、合同执行、材料采购及价格确定、变更签证办理、施工质量控制、责任落实、工程造价及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分析模块建设。每个具体的审计分析模型均应有相应法规制度硬性约束保障,如数据的采集提交必要严格规范、审计结论必须设定统一标准等。审计分析模型设计还应坚持高效实用的原则,审计操作要方便直接传输或从相关工程管理系统中导出导入数据,在审计作业平台和单机上均能实现,以确保模型设计科学实用,高效精准获取审计结论。
(四)多手段获取审计结论
在大数据工程审计模式中,大部分审计工作应在联网的审计作业平台中直接完成。审计人员可直接利用相关数据在平台中自动获取和判断工程审计结论,并根据相关规定要求,智能完成工程项目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流程,最后汇总分析获得能够覆盖整个工程审计领域的最终结论。如遇到需要监盘隐蔽工程或因环境恶劣、特殊导致审计人员无法亲自到场作业的特殊工程项目,审计人员应可采用畅通的视频监控程序和成熟的分析程序来实现。即通过在工程项目现场安装智能监控装置,运用局域网等各项现有网络资源,将现场监控装置所采集、拍摄得到的视频数据第一时间传输至审计人员智能终端处,进而依托可视化技术实现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的现场全程监督管理,由此获得真实有效的审计结论。此外,在严格遵循国家既定审计准则下,审计人员还可以自主建立单机版作业系统和分析程序,脱离联网平台,运用独立的数据库资源,依据现场收集的数据或工程项目管理平台上就地采集、清理、验证的数据,直接进行数据转换分析,获得精准、真实有效的审计结论。
结束语:总而言之,传统工程审计模式的落后性以及大数据技术在提升工程审计成效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在大数据时代下创新工程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为此,相关机构和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切实结合工程审计需求,加快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主动优化工程审计流程,灵活运用大数据等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搭建高效、完善的工程审计平台,掌握运用建模分析等多样化的方式与手段有效完成工程审计分析工作,精准获取审计结论,从而使得工程审计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