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玉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
2019-07-12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玉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认为玉融天地精华,将其作为沟通人神的神器;尧舜禹时期,玉成为部落征战一统的反映体;商周将玉礼仪化,成为强化王权的重要手段;东周孔子将玉的自然属性道德化,玉褪去礼仪开始承载道德观念;明清之际,玉进入百姓的世俗生活,成为人们把玩观赏的实用和审美器物。
一、神玉阶段
新石器时期玉文化以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辽河流域为代表,呈现出神灵崇拜的神秘和威严。早期高古玉代表有内蒙赤峰市兴隆洼文化和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在石器时代普遍以石器、骨器、陶器等为原料背景下,辽宁岫岩、宽甸和太湖附近的天目山等分布着丰富的玉料,为兴隆洼玉器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玉坚硬质地和美丽纹饰的独特特质,逐渐使其从实用石器中脱离出来。另一方面,石器加工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也为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原始坚实的技术,玉逐渐脱离实际的装饰功用而有更深层的内涵。
1.古老的兴隆洼玉文化
兴隆洼文化考古挖掘的出土玉器不仅是迄今所知本地区年代最早的玉器,而且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现了种类丰富的器物,玉器在其中占有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器型有玉玦、玉匕形器、弯条形器、玉管、玉斧、锛形器等,这时的器型仍是以仿造石器工具和装饰物为主。该类玉器造型简单规范、尺寸较小、种类较少、素面无纹,以实用、装饰、天文和宗教用途为主,并存在一器多用现象。兴隆洼文化虽处于玉文化发展的原始阶段,但基本雕琢工艺已成熟,为后面红山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是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最具特色。
2.崇祖尚玉的红山玉文化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距今6500到5000年,以彩陶“之”自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耜为特征器物。红山文化中晚期,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宗教文化盛行,具有先祖和神灵双重崇拜;这个阶段红山文化逐渐进入文明时期,是新石器时期的一颗灿烂文明。
红山文化十分发达,有着发达的古拙玉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存是在1981年文化普查中发现的。1983年到1985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红山文化遗址的祭祀址和墓葬群十余处。此次一共发掘了四座积石冢,冢内墓葬大小、方向、葬式、陪葬器物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墓内都且仅随葬玉器。人工选址筑造的高台和高台墓地内安葬人及安葬规格的不同,都反映着红山盛行的宗教文化下社会等级的分化。陪葬的玉器反映了红山人信仰灵魂不灭、万物有灵事物生死观。随葬玉器的是沟通人神的巫觋、特权或是都集于一体的阶层,而玉器,便是他们生前沟通神的法器和权力财富象征。早期人们所信奉的神灵其实就是在信奉巫觋。
墓内随葬玉器相较于良渚几十上百件而言,略显寒酸,只有几件。M4随葬三件,M15随葬五件……玉器摆放有序,都置于特定位置。主要器型有玉璧、玉环、玉龙、玉猪龙、勾云形佩、玉箍形器、双联璧、玉鸮、玉人和玉斜口筒形器等。相较于兴隆洼出土玉器,红山玉器在仿实用工具和装饰器物作为神器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器型,出现了具有图腾崇拜性质的动物造型和巫师崇拜的玉人,并创造了各种沟通神灵的复杂玉神器和威仪礼器。
二、王玉阶段
1.王玉时代的萌芽大发展
公元前2800-1900的南方良渚文化将史前玉器推向了高峰。良渚玉文明以玉器的品质和数量、种类和组合、精雕细琢的神像和纹样为准则,形成了一整套体现墓主人身份等级和地位的用玉制度。以巫术礼仪用玉开创王玉时代的先河。
良渚文化遗址为人工堆筑特权阶层的高台土冢墓地。墓地排列有序,墓内棺床随葬器物丰富,其中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以反山的11号墓地为例,成组成串计有1100余号,占全部随葬品的90%以上,单件计数则多达3200余件。惊人的玉器数量、规定性仪式化的造型样式、精湛的加工技巧雕琢方式和特定的兽面纹、复合神人兽面“神徽”纹饰,为我们展现了一套良渚文化以丰富玉载体建立起来的虔诚全民信仰体系,和其暗含表现财富、权力、阶级已然分化的世俗世界。
玉器种类有璧、琮、璜、钺、带钩、柱形器、三叉形器等二十多种,其中以宗教和礼仪用玉为主。良渚玉器中,最富特色的是象征军权的玉钺和沟通巫神的玉琮。反山墓共计出土玉琮21件,外方内圆,加工最为精致,每节都刻有或繁或简的“神徽”像,中间贯通,用以沟通神灵,多置于死者腰腹部。M12出土的玉“琮王”M12:98,白玉,为矮方柱体,射直径达17.1-17.6厘米,孔直径仅4.9厘米,高8.8厘米,重达6.5公斤。纹饰多为以凹槽或玄纹划分的一组或多组或繁或简的“神人”像,高冠梯脸;重圈为眼;宽鼻阔嘴;张口露齿;上肢插向腰部,下肢作蹲据状。或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的简化“神徽”,两边增加一对“神鸟”。这种“神徽”也广泛存在于其它器型上。神秘恐怖的“神徽”是良渚文化宗教信仰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凝聚力量,其动物和人(巫师)形态的结合和模糊界限,反映了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宗教巫术氛围下严密的礼仪用玉系统,和集祭祀军政于一体的巫师阶层通过玉器的神威来保障社会首领权威的神政权力和“王权”的发展大萌芽。
除中国,其它文明同样有使用玉石作为玉礼器和丧葬用品,代表有中美洲的玛雅和奥尔梅克文明等。但他们的玉文化远没中国这般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在神玉的基础上将玉与中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相关联。
2.王玉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各地交战更为频繁,在冲突中也伴随着军事的征服和文化的交融。长江中下游和山东龙山的玉器逐渐扩散和发展到周边地区及中原龙山和西北齐家文化中,西北地区的玉石资源也交流输送至中东地区,各地开始进行资源和用玉思想的交流发展。龙山末期,黄帝族通过兼并战争,南下入主中原,建立夏王朝。二里头夏文化出土玉器,便是这个血雨腥风时代下区域大融合的表现。
国家的初步一统迎来玉器发展又一个高峰期。这时玉器主要类型为绿松石饰、玉柄形器、玉钺、玉璋、玉刀、玉铲、兽面铜牌等16种,其中以绿松石饰玉占绝大部分,礼仪和仪仗用具次之。二里头玉器充分吸收各区用玉思想和玉器造型,并创新发展了其独有的玉柄形器、多刃玉戚。“以玉为兵”的玉器时代,反映了这个融合征服时代的军政生活,和跨越部落首领原始社会神权宗教进入奴隶主社会军事王权的确立。
三、礼玉阶段
玉器形制和功用在西周发生明显转变,神秘属性渐褪,王权更为凸显。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遍及社会各面。全方位规定用玉指导思想,玉被纳入礼制社会。封国治理上,“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用不同尺寸和形制的玉器区别君臣,玉成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物。礼祭方面,“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对祖先鬼神的祭拜也更加理性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玉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和封建等级的象征。
玉借其神性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玉礼器,由此也生发出等级的差异,玉的神性虽被削弱,但玉在人们心里始终留有祈福辟邪的神圣效用。为维护社会秩序,强化王权,延伸了“礼”的属性。上层王室贵族对玉的推崇和巫术思想遗留的神性,使玉在现实精神上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四、德玉阶段
西周末期,诸侯国势力日趋强大,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威仪玉礼器和祭祀礼器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也一齐失去原有权威。装饰玉、实用玉大量出现。铁器加工工具的发展,琢玉工艺大大提高,玉器有了更丰富的的造型和纹样。玉器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天子诸侯,贵族商贾也开始使用玉器。社会的动荡带来了思想文化界的百家争鸣,玉被注入新的时代思想,延伸新的功用。在礼仪用玉基础上,赋予玉以道德观念。孔子“比德与玉”,提出了十一德说,将玉的物理属性道德化、人格化。玉延伸了品德观,开始承载道德观念,佩玉成为君子的风尚,也成为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
战国后,玉组佩、玉生肖、玉器皿、玉装饰等世俗生活用具数量增加,玉礼器开始退居后位。此后,玉文化便附着儒家文化的玉德说而继续被发扬和传播,成为追求思想道德的物质和精神双重载体。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趋向追求君子人格。玉为广大知识分子、读书人所追求和喜爱。
五、玉玩阶段
明清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经济文化艺术都达到一个制高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玉器也随之世俗化、商品化、玩赏化,进入玉玩阶段。玉不再仅局限于天子、官僚和贵族使用和所有,富商和文人也开始参与进来。这个时期的玉器,无论是在造型、纹饰还是功用上,都趋近于日常生活的表现。工艺更是登峰造极,精益求精。装饰玉、陈设玉、实用器皿等日常器物大量出现,足具审美和实用双重功用。玉礼器的器物和其反映的等级观、神秘色彩则进一步被削弱,而转化为寓意吉祥、美好的生活期盼。玉真正进入大众的生活,成为纯粹美的对象和民间吉祥器物。
六、结语
然而,没有玉在不断继承原有思想基础上又有新思想的延伸及长期精工细琢精美化的发展,也就不可称谓为我国所特有的玉文化,也难以如此深刻地影响到我们古今中外生活。
玉文化是一个延伸的发展过程,历经对其纯粹的喜爱到对其的敬畏到对其品德的比赋再回归到大众的把玩,这个已然融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玉,是我们现实生活不可或缺之物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