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别业中植物配植模式初探
2019-07-12桂宇雪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桂宇雪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辋川别业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的大型私家园林,位于长安西郊蓝田县西南二十多公里的终南山谷里。王维在宋之问手中购得此园后,便在原有的基础上依据山形地势,湖水林木建造天然山水园。同时并构筑茅庐、石桥、船坞等园林建筑与周围的植物相映成趣。于师号在《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宁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中写道“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水往往和大自然中的另一重要意象“木”紧密相连。”1木因水而活,水因木而具魂,这些可以从《辋川集》绝句中得到印证。由于王维本身具有诗人和画家的双重身份,使得辋川别业中植物造景更是王维通过艺术的手段而产生的美的组合,它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是艺术的体现。
王维与好友裴迪常常泛舟于湖上,写下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关于辋川山水的诗。诚如周维权所言“这些文人出生的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环境的绿化和优美,而且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凭借他们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林来进行园林的经营,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之中。”2从传世的《辋川集》来看,著名的二十个景点: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沂、宫槐陌、临湖亭、南垞、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其中斤竹岭、木兰柴、茱萸沜、辛夷坞、漆园、椒园、柳浪、文杏馆、竹里馆、宫槐陌十处景观都是直接以植物命名。
《斤竹岭》和《竹里馆》的主景植物都是竹类植物。由《斤竹岭》中“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两句可知此处是一片片清秀的竹林,既然能荡漾起涟漪,那么说明竹子之多,风景之美。此处是以竹造景,用成片的主子衬托出空曲的山岭。且竹子的颜色给人以生命的活泼、有充满生机之感。王维时常去竹里馆弹琴长啸,可见王维也是颇爱竹,时常与竹相伴。漆园、椒园、辛夷、木兰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专类园。王维不仅考虑到植物本身的审美价值,也将食用、药用等价值囊括在内。《漆园》一诗着重借跟漆园相关典故,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此处漆树也具有“比德”的功能,《木兰柴》和《辛夷坞》讲的都是紫玉兰,且是中国特有植物。王维在配植植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光与影可以使得园林植物景观富于层次、富于深度。《木兰柴》夕照中的彩翠、飞鸟的瞬息变幻表达无常、寂灭等深深的禅意。在《辛夷坞》中描写的是春季开着花的紫玉兰,王维准确的描写了紫玉兰的外形、色泽以及盛开状态。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花的“盛开”后两句写的是花的“败落”,从诗中可以看出紫玉兰生长在一个空寂无人的山林中,由最后一句“纷纷开且落”可推知此处运用得是群植的模式,营造出一片春光烂漫、云蒸霞蔚之景。用紫玉兰的开放的动态美与山间静寂的静态美形成对比,更能解读出王维心中深深的禅宗思想。在辋川别业的植物造景中,王维除了对陆生植物的配置模式别出心裁外,对水生植物的配植也是别具匠心。在辋川别业中,主要的水生植物有山茱萸和柳树两种。《茱萸沜》中描写的是生长在深山沼泽中,集香气与药用价值为一体的山茱萸,王维同样运用到了光影配植模式,檀栾修竹衬托出了周围的宁静,日光透过云层折射到寂静的池水上,别具一番清冷之美。这或许不是平常人所爱,但却是王维以禅家思想为核心的独特审美趣味。“色彩是丰富园林植物景观艺术的精髓,可以引起、产生丰富的联想。利用植物色彩渲染空间气氛,烘托主题,可以给人一种或淡雅幽静、清馨和谐,或富丽堂皇、宏伟壮观之感,极大的丰富了意境空间。”3从《柳浪》描写的四句诗中可知,王维在沿湖的堤岸上种植了柳树。宫槐即国槐,唐代开始,寒门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博得三公之位。因此,常以槐树代科考,国槐也是祥瑞的象征。从“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二句来看,地被植物苔藓和落叶乔木国槐这两种配植模式运用了空间对比的手法,并且阴处的苔藓更能衬托出国槐的高大,营造旷远、静谧的意境。“在古典园林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4《文杏馆》中的文杏其实就是银杏。银杏木质纹理坚密,是建筑的高级用材。“香茅结为宇”中的香茅是禾本科植物,常见的香草之一,具有治疗风湿的效果。由此可见王维对植物功能、材质研究之透彻,用料之考究。此诗最后两句“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更是蕴含了深深的佛意。由辋川别业中的植物造景来看“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深受我国文学、诗画、音乐、哲学思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材料选择上十分重视其‘品格’,在形式上注重色、香、韵、秀、美、胜、意,更要具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5
中国古代大多都以以诗文造园,因此研究辋川诗词对于探究别业中的植物配植模式不可或缺。《辋川集》中一景一园林,代表着诗人的风格、处世态度,每一处景致无不是诗人别具匠心的成果。
注释:
1.于师号.《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灵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44(5):43-43.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234.
3.臧德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3):34.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21.
5.臧德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