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开今—从唐勇力绘画艺术看东西方意象之美
2019-07-12新疆师范大学830054
靳 辉 (新疆师范大学 830054)
画家唐勇力作为中国工笔人物画风格性代表人物之一有着与何家英,胡明哲等代表人物,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饱含着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壁画的探索与研究。但唐勇力的作品,亦吸收了西方诸多艺术家画面中的某些表现形式,使之画面呈现出古朴高雅具有强烈装饰性和时代感的风格特点。唐勇力老师的绘画艺术创作理念:从传统中来,在传统中寻找变化,寻找个性,兼容并蓄。东西方绘画艺术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呈现的格调相容,毫无违和感。
以唐勇力先生,敦煌系列作品为例。在画面中依然以中国画传统绘画技法为主,运用勾线、分染、罩染等技法形式。在作品中他深挖敦煌壁画所呈现的残破剥落之美,创造总结出自己独有的技法形式—“脱落法”。在孜孜不倦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验中,他不拘一格强调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他强调“一、形式结构的写意”“二、造型的写意性”“三、绘画语言的写意性”,所以在工笔画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水墨画中笔墨形象的潇洒与酣畅淋漓,使创作达到一种自由洒脱的新境界。
对于色彩的坚守,以《敦煌之梦》系列创作为例,唐勇力老师运用大量蛤粉为基调配以石青、石绿,敦煌土等中国画传统矿物色进行晕染,分染,罩染等手法,使整幅画面呈现标准的东方色彩意象。大量的蛤粉渲染部分采用了“脱落法”,使人物形象厚重而斑驳,画面氛围立现沧桑,肃穆,古朴之美。由于从历代敦煌壁画中所汲取的东方意向审美,使其主观分析敦煌壁画中所包含的色彩元素、意向之美,结合创作主题,唐勇力老师确定将意向本身设定为一种特定的情感内容表达。
在敦煌壁画的诸多壁画中,唐勇力老师又以《维摩诘经变.帝王与群臣》二二零窟为例,仔细推敲与总结出众多对于绘画的启示。唐勇力老师认为我国灿烂的壁画艺术宝库,为我们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艺术欣赏与遐想的空间。我们的中国画艺术创作要从传统中来,壁画是不可忽视的专业艺术领域之一。他对《维摩诘经变.帝王与群臣》这幅壁画进行构图分析,审美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并有所选择的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使其作品呈现敦煌之风骨,远古之回响的风格特点。从色彩方面研读,他认为运用西方现代色彩体系分析方法可看出“大块石绿与白色的协调使用,加之土蓝与朱砂色的互补,墙面底色的显露,更加是画面呈现出静穆、高雅的格调,是当代工笔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从唐勇力老师的《敦煌之梦》系列创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唐勇力老师将色彩的分析成果大量使用在自己的创作中,画现代的人,穿现代的衣裳,着此幅画面所提炼的上古之色彩元素。
在汲取传统绘画之精华中,唐勇力老师亦从帛画、墓室壁画、绢本画寻找归属,拓展思维。以《人物御龙帛画》为例,他认为此画不以精致细腻为美,而以纵观大体,意向形态不被线条所束缚,从而诠释意向的本质之美。唐勇力认为在借鉴与临摹时,应更深入思考研究工笔画的本质问题,以意写的方法理论去分析古代工笔人物画的技法、构图、施色等。
唐勇力艺术创作中对于西方艺术作品的借鉴与吸收。他最欣赏的几位西方艺术家分别是:科柯什卡、詹姆斯.提索斯、伯恩.琼斯、但丁.罗塞蒂、契塔奇、夏班。
他吸收科柯什卡众多作品中利于表现工笔画的精华部分,在造型上借鉴用变形的手法表现写实题材,使画面呈现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向美感。跟随外形随意渲染的方法,运用在工笔画中使画面增加灵动感。主色以“黄、蓝、赫三个颜色配合”提炼出画面单纯而高雅的精神格调,唐勇力将这种搭配大量融入进自己的创作中,特别是《敦煌之梦》系列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他强调借鉴不是照抄,却要有所思考,将某些可溶性绘画元素通过再加工的方式融入进自己的作品。
伯恩.琼斯的绘画风格具有强烈装饰性,但质朴略带柔和的色调使画面不骄不躁。唐勇力最为欣赏的一幅佳作《赛伊达》,由于使用水彩作画,所以整幅画面呈现极强的线条感和韵律感,在工笔画的创作研究中他借鉴此种油画的染法方法运用在中国画中。他发现这幅作品中女孩形象的染法很特别,在工笔人物画中吸收其表现方法进行描绘,可以很好地表现现代题材的女性意向之美。
唐勇力在契塔奇的《东方人》这幅作品中亦是找到了艺术创作的共鸣。画中的每个色块都不是呆板单一的颜色而是写意性的渲染。画面每个局部都充满变化,避免了单调和乏味。工笔人物画程序化的制作方法使人产生刻板、无新意的感觉,唐勇力将契塔奇对画面的处理方法运用到中国工笔画艺术创作中去,为工笔人物画的多元性、融合性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唐勇力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兼容并蓄、两端深入的现代工笔画发展理念。他重视艺术创作的开拓性,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合理利用东西方绘画理念的差异,有机结合进行再创造。意向之美在东方亦在西方,随着中国工笔画的不断发展,他深刻意识到我们既要传承亦要创新,文化的脉络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传统中寻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