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道精神对汪曾祺散文创作的影响

2019-07-12郑晓玲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儒道道家汪曾祺

郑晓玲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550025)

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在中国文学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到今研究儒道精神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的学者不计其数。儒道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和意义,汪曾祺就是受传统儒道精神影响较深的文人代表,因为他的创作中总是散发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他的小说创作以温柔真挚的风格著称,像散文诗般的小说就体现了汪曾祺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之深,他的行文和处世态度总是游于真实生活和自然超脱之间,达到自然和谐的境界。庄子行文的生机勃勃和洒脱自然、老子道统天下,无为而为的治世态度、以及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仁义”和“仁者爱人”等等都被汪曾祺充分地吸收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只不过汪曾祺散文中儒道精神的运用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因为汪老对儒道精神的传承不是机械刻板的继承,而是赋予其现代性意义和生活化的意义,让儒道精神真正融入真实的生活。

一、道家精神的积极吸收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汪曾祺散文把这种“出世的精神”境界发挥到了极致,在汪曾祺创作中,无处不体现着追求自然和超脱的

道家精神,尤其在汪曾祺的写景散文中恰如其分地吸收了道家精神中通晓自然和社会,从而达到顺由自然与社会规律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无为境界,汪曾祺享受处于大自然的环境中的澄明且与自然无间的状态,所以他经常从纯审美的角度审视一切,感受自然之美。如他笔下的《天山行色》里的赛里木湖,“蓝得奇怪,蓝得不近情理。蓝得就像绘画颜料里的普鲁士蓝,而且是没有化开的。湖面无风,水纹细如鱼鳞。天容云影,倒映其中,发宝石光。湖色略有深浅,而一望皆蓝。”一种单色“蓝”就足以把湖和天空互相照应,融为一体的画面呈现给我们,在这种纯审美的境界中物我界限仿佛已经消除。写到昆明的眼睛翠湖,汪曾祺同样注重心声与天籁合一,“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汪曾祺最担忧的正是人为对大自然的破坏,因为只有像翠湖一样的湖光树影才能消散闹市的喧嚣扰攘和刻板枯燥并给以精神的安慰和疗养。

汪曾祺在散文文风上也完全是与庄子的“旷达洒脱”一脉相承的,《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自在,在汪曾祺的散文里发展为文风的闲适自由。不过,与周作人的完全远离世俗,缺少烟火气的闲适小品不同,汪曾祺的闲适即追求平和节制是他想要传达的一种生存哲学,是“神人无功”,“至人无己”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散文中是“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艺术与人品》、《马谭张裘赵》等文中可见汪曾祺对艺术的造诣非浅,但他在描写对艺术的感受时总是用充满了幽默感和亲和力的一些事件,写到戏曲表演家马连良,他不直接描述其技艺精湛,而是从侧面写马连良奇特的习惯,“马连良在作角色准备时是很认真的。一招一式,反复捉摸。他的夫人常说他:‘又附了体。’”,“马连良在出台以前从来不在后台‘吊’一段,他要喊两嗓子。”而正是这些趣事把马连良对自己钟爱的艺术的一丝不苟展现地淋漓尽致。这种平和节制也体现在汪曾祺散文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当中,他在《文集自序》道“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正是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特色让汪曾祺散文的闲适感变得舒适有趣而又饶有韵味,让读者回味无穷。

二、外道内儒的人文关怀

虽然汪曾祺的散文风格更偏向于吸收道家精神的自然闲适,但就像汪曾祺自己在 《自报家门》 中说的:“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夫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并且是个诗人。他可以发脾气,赌咒发誓。”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它强调的是对全体人类命运的爱和仁,同时,仁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体现,既要有内心修养的境界,又要有社会实践的事功,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汪曾祺出生在一个传统士大夫家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深深地扎根在汪曾祺的血液里,并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所以在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时时处处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其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儒家文化中“仁者爱人”的思想表现在汪曾祺的散文中,就是“人情味”,不断发掘生活中的人性之美。在《闲市闲民》中写到公共汽车站牌对面坐着的老人的热心和孩子般的天真善良。《故乡人》中“高大结实,沉默寡言”的好人缘儿瓦匠人金大力,“急公好义”不顾生命救死扶伤的王淡人等等。汪曾祺的人道主义是秉持的是不打扰,只尊重的原则,就像汪曾祺自己说的“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除此之外,汪曾祺的散文中一些沈从文式的对拥有健康美丽人性的人物的赞歌其实也是对“人情味”的另一种表达。不同的是,汪曾祺善于在世俗的日常生活的刻画中表现对人性自由的尊重,在这一点上也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至深。《孩子与下水道》这篇只是写了修下水道这样一件在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汪曾祺却可以从中看出孩子身上的纯洁天真的天性,“没有几天,他们就习惯了。他们觉得这样很好。”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顺其自然,任其自由发展,这样才能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这种“仁爱”还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这从汪曾祺花大量笔墨描写故乡的吃食和民俗风情就可以看出其对生活细致地观察以及对于生活的用心和热爱。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便可看到其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匠心独运,如在他的《故乡的食物》中对炒米和焦屑、高邮咸鸭蛋、咸菜茨菇汤、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等食物的细致描写,包括吃食名称的来源的追溯、食物的做法以及与故乡名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民俗风情的刻画,对于中国人口中的“八仙”的典故的推测,在《戏台天地》中从戏台上的对联品评中国乡村的历史观和戏剧观以及其对文学形式发展产生的价值等等,这些足以见得汪曾祺健康而又温柔满足的生活态度。不过在写风物的同时,散文字里行间更多蕴含的是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的人的思念,他不只一次回忆到贫穷但很快乐的小时候,也不只一次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景物、食物和亲人的思念,从这里更见其对“人情味”的重视。

三、赋予儒道精神以现代性意义

在汪曾祺的笔下,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思想,汪曾祺对它们的吸收都讲求“适度”原则,他对儒道精神的吸收达到了儒道互补的境界和情感模式,“所谓儒道

互补的情感模式,就是个体的情感由两种类型组合而成,既有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又有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两种相互独立且相补相成的情感类

型可视个体所处的不同环境灵活切换。”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有很多意义旨向相通的精神被汪曾祺融入自己的散文创作,而且汪曾祺在其散文中还自觉地选择儒道精神中最积极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真正实现了儒道精神的相互独立而又相补相成。汪曾祺吸收道家精神中追求自由和自然的境界,但在面对老庄思想中消极避世的那部分,汪曾祺敏锐而机智地选择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来替代,同时在他的散文中也丝毫没有受到儒家对礼法的尊崇的影响,而是选择尊重人的个人意志的自由发展。这种互补和“中和”造就了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温柔敦厚同时又饶有趣味的风格。更重要的是,汪曾祺把传统儒道精神中本身包含的现代性意义做了延伸和拓展,他总是能把儒道精神的精髓现代化、生活化。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并且让其以适应时代的方式流传下去,这是汪曾祺先生一次艰辛而又有意义的努力。

首先是对儒家“仁爱”人道主义精神的意义延伸,除了对“仁者爱人”思想的本义的继续发扬,汪曾祺在散文中赋予“仁”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意义。汪老在散文中对儒家“仁”做出了符合时代的现代性解读,仁依旧是重视人权,重视民生的仁,但实现仁的方式不再是“克己复礼”,而是通过思想解放,启迪人追求精神自由。在这一点上,儒道精神在汪曾祺的散文中相容贯通,正是因为汪曾祺的最终意义旨归在于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精神意义的追求。而汪曾祺追求精神自由的方式便是回到生活,做生活的匠人。他的自传体散文集《逝水》便充分地展现了他的匠人精神和给生活留下充分的空间感受诗意的“仁”者情怀,因为无论是写家人,还是回忆童年趣事,除了始终离不开对人的切切实实地生活和生命的关注,故乡高邮的食物,风景还有各种小生物在汪曾祺的笔下都活了起来,甚至对水母、昆虫等在我们看来微乎其微的生命,汪老也为其单另成篇。不管动物、植物还有人、生命都成为相通的一体,它们都值得尊重。

其次是汪曾祺对于道家“自然无为”的处世态度,汪曾祺身体力行证明了“自然无为”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是落实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他在烟火气中找到了属于汪曾祺式的“无为”。“无为”在汪老这里发展成一种脚踏实地,切切实实的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回归到生活本色,在逸闻琐事中寻找乐趣,在浓郁苦涩中依旧保持洒脱,这正是处于市场经济时代中,在文学市场商业化,娱乐化,大众化的同时浸染下汪老能够独居一隅,怡然自得的秘诀。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人们不由自主想要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层次,但往往却忽略了生活本来美好的样子,所以真正体会到汪曾祺的“无为”,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四、结语

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同时他也是充满着理性气息的人文学者,他去芜存菁的学术敏感不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传承上,而且体现在对于他所描写的事件、景物、还有思想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选择上,其怡然自得却又关怀世事的生活态度,成为很多文人的典范。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多人甚至因为不知怎样调适自己的生活而陷入精神绝境,我们需要的可能正是汪曾祺式的生活心态。尤其在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很多人容易沉迷于虚幻的世界无法自拔,包括许多作家的散文也倾向于写虚无缥缈的东西,汪曾祺老先生用散文现身说法,在他笔下“人间草木皆有情”,在现代人普遍焦虑浮躁的现况下及时地提醒我们别让我们生活和生命失真。

猜你喜欢

儒道道家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咸菜慈姑汤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
漫画道家思想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